“我能計算天體的運動,但卻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艾薩克·牛頓,回憶1720年南海泡沫事件
艾薩克·牛頓,這位享譽全球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哲學家,被譽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
他的研究奠定了現代科學的基礎,涉及物理學、數學等多個領域。牛頓的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定律、光的粒子理論、微積分、動量守恒定律以及二項式定理等重要成果,都源自他開創性的研究。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牛頓是科學史上的傳奇人物,每個人在基礎教育中幾乎都會接觸到他的名字,以及他對科學的巨大影響。
然而,盡管牛頓在科學領域的成就無人能及,但關于他個人生活的了解卻相對較少。
近年來,關于牛頓的金融往事逐漸被揭示出來,展現了這位科學巨人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在投資和理財方面的失誤。
從物理學家到皇家鑄幣局局長:牛頓其實比你想象得更擅長理財
牛頓是一個天生內向、孤僻、敏感且固執的人,終其一生未曾結婚生子,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了科學研究中。1642年12月25日,牛頓出生于英格蘭林肯郡的伍爾索普村。牛頓的父親在他出生前幾個月去世,母親為撫養他付出了巨大努力。
牛頓小時候身體虛弱,三歲時母親改嫁給了一位當地的牧師,于是將他留在祖母身邊,而自己帶著新婚丈夫搬走。七年后,牛頓的母親再次成為寡婦,帶著第二段婚姻中的三個孩子回到伍爾索普,與牛頓重逢。
這次家庭的重新聚集雖然讓牛頓得以與母親團聚,但被“遺棄”的經歷可能對他內向且敏感的個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661年,18歲的牛頓考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起初他主要學習亞里士多德的哲學作品。在劍橋的學習過程中,牛頓逐漸對數學產生濃厚興趣,并開始探索數學問題,最終為微積分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同時,他對物理現象,特別是光學和力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664年,牛頓觀察到光的色散現象,這一發現后來對他的光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1665年,劍橋因瘟疫關閉,牛頓回到家鄉伍爾索普,進行獨立研究。
在這段時間里,他做出了幾項突破性的發現,包括萬有引力定律和微積分。
1669年,憑借卓越的學術成績,牛頓被任命為劍橋大學數學講座教授,重返母校。1687年,他出版了《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簡稱《原理》),系統地闡述了萬有引力定律和三大運動定律。這部作品標志著經典力學的誕生,并對科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1668年,牛頓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實用的反射望遠鏡,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1672年,他提出了光的粒子理論,認為光由小顆粒組成,這一理論引發了科學界的廣泛討論。
牛頓還研究了熱傳導,并提出了冷卻定律,指出物體的熱量流失速度與物體與周圍環境的溫差成正比,這一定律后來在物理學和工程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然而,在1690年以后,牛頓因與當時一些學者的激烈爭論和學術疲勞,開始逐漸失去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他曾與幾位朋友討論過換個職業的想法,并減少了在劍橋的研究活動。
與此同時,英國正面臨嚴重的貨幣危機:偽造的硬幣流通泛濫,銀幣的高估值使得貨幣體系不穩定。作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學者,牛頓希望能將自己的才華投入到更多實際領域,造福國家。
1696年,在好友查爾斯·蒙塔古(后來的哈利法克斯伯爵)的幫助下,牛頓成功擔任了皇家鑄幣局的監督一職,開始了他的金融職業生涯。
變故中的投資失誤:牛頓在南海公司中的慘痛教訓
牛頓的職業轉變不僅僅是為了科學,還出于財務考慮。作為一位未婚且沒有子嗣的學者,他深知自己在晚年需要穩定的財務保障。
牛頓在劍橋大學擔任教授時年薪為100英鎊,而加入皇家鑄幣局后,他的薪水在第一年就增至500英鎊,升職為鑄幣局局長后更是達到了2000英鎊,這相當于如今的351萬人民幣(約49萬美元)。
而當時,大多數普通農業勞動者的年收入僅為10到15英鎊。
17世紀末,牛頓在劍橋大學教授課程時,大學的研究經費體系遠不如今天先進,更多集中在教育和神學研究,而非科學研究。
盡管牛頓早在1672年就成為皇家學會的會員,但當時的皇家學會還處于初創階段,資源有限,幾乎沒有什么研究經費。那時的科學研究大多依賴富有的私人贊助人或研究者自己資助。
由于劍橋大學和皇家學會都未能提供足夠的財務支持,牛頓只好依靠自己的薪水來資助他的實驗。
牛頓進行的許多實驗,特別是在光學領域,往往需要購買昂貴的儀器和材料,如棱鏡、鏡頭以及化學試劑等。
例如,發明反射望遠鏡時,牛頓便花費了大量資金進行鏡頭拋光和設備校準。作為教授,牛頓的薪水根本無法覆蓋這些費用,因此他不得不動用自己的私人資金來支持科研。
同時,他還廣泛研究數學、哲學和神學等學科,這也意味著他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購買書籍和其他材料,從而增加了他的經濟負擔。
然而,盡管在財務上已經相對寬裕,牛頓在投資方面卻犯了一個重大的錯誤——他投資了南海公司,結果在1720年的南海泡沫中遭遇了巨大的損失。
南海泡沫是18世紀初期英國歷史上最大的股市危機之一。南海公司當時是一個由政府支持的貿易公司,但由于過度炒作和投資者盲目跟風,股價迅速膨脹,形成了泡沫。
牛頓作為當時的知名投資者,也在其中投入了資金,最終在股市崩盤后虧損慘重。盡管他是科學史上最杰出的智者之一,但他卻在這個經濟事件中體驗到了普通人也會遭遇的金融災難。
事后,牛頓自嘲道:“我可以計算天體的運動,但無法預測人類的瘋狂。”
英國首個投機股票:300年前的南海公司
在18世紀初,英國股市尚處于初步階段,缺乏規范。與今日的股市相比,當時的股票市場參與人數較少,交易量也較低。
股票交易主要集中在倫敦的咖啡館中,如喬納森咖啡館,而市場的結構遠不如現在復雜。當時,市場上主要交易的公司包括英格蘭銀行、東印度公司和南海公司。
英格蘭銀行于1694年首次發行股票,籌集了120萬英鎊,成為英國歷史上首個公開上市的公司,為尋求公眾融資的股份公司樹立了先例。
東印度公司則于1698年開始交易,而南海公司則于1711年成立,并于同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標志著其正式上市。
作為英國政府授權的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在市場上保持了相對的穩定性,占據了市場總值的20%至30%。東印度公司憑借穩定的亞洲貿易利潤吸引了長期投資者,市場份額約為10%至15%。
南海公司在公開上市后,迅速占據了英國市場總市值的20%至30%。盡管市場上也有其他公司的股票存在,但大多數都是小型公司或投機性質的“泡沫公司”。
南海公司最初的設立目的是為了解決英國的財政問題,同時爭取在與南美洲的貿易中獲得壟斷地位。
那時,英國政府負債累累,南海公司的創始人提出了一項創新的債務管理方案:公司將接管部分政府債務,換取與南美洲的獨家貿易權。
英國政府授予南海公司這些壟斷權,并允許其管理部分國債。南海公司的股票以每股100英鎊的價格首次公開發行(2025年約合13萬元人民幣)。
人們對南海公司通過貿易壟斷減輕政府財政負擔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由于西班牙的控制,南美市場并未完全向英國開放,這使得南海公司難以從中獲得顯著的貿易利潤。
1711年到1719年期間,南海公司股票價格一直穩定在每股100英鎊左右。因此,南海公司在此期間主要依賴政府宣傳的貿易壟斷優勢,創造了一個未來將會帶來巨大財富的虛幻形象。
1720年南海泡沫
到了1720年,為了吸引更多投資者,南海公司展開了廣泛的宣傳活動,成功說服公眾相信巨額利潤即將到來。這導致了公司股價的迅速飆升。
同時,南海公司宣布了多個“資本擴張”計劃,發行新的股票以更高的價格吸引更多投資者。英國的上層社會,包括貴族乃至皇室成員,都紛紛投資南海公司,進一步增強了公眾的信心。
到1720年中期,南海公司股價飆升至每股1000英鎊(2025年約合130萬元人民幣),占據了英國股市總市值的60%以上。
然而,南海公司的運營實際上是建立在投機基礎上的,其實際的貿易利潤微乎其微。當公眾開始質疑公司承諾的盈利前景時,市場信心逐漸崩潰。
1720年9月,股市價格暴跌,恐慌性拋售蔓延。此次危機導致許多投資者破產,影響波及到中產階級和貴族階層。英國金融市場陷入混亂,標志著歷史上著名的“南海泡沫”事件。
03 十年薪水化為烏有
歷史記錄顯示,艾薩克·牛頓是一位謹慎而精明的投資者。
他自1709年開始投資銀行股票,到1711年底(南海公司成立時),他持有了英格蘭銀行的1500股股票。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逐步增加持股,到了1715年10月14日,達到了6000股。
之后,牛頓于1716年12月11日賣出了4000股,1719年11月19日又將剩余的2000股賣掉,從這段投資期間中獲得了可觀的利潤。
與此同時,牛頓也在1712年開始將南海公司股票納入自己的投資組合。根據歷史研究,牛頓在南海公司中的持股情況如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