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時期,宣統(tǒng)皇帝溥儀在大臣下,頒布制定了第一首清朝國歌。這是清宣統(tǒng)三年,即1911年。在末代皇帝一--溥儀的旨意下,由典禮院邀請溥儀的族弟--號稱“紅豆館主”的溥侗以及著名新派文人嚴復等人編撰,于當年的《新聞日報》上面頒布了這首《國歌》。
這首國歌的名字叫《鞏金甄》。歌詞是這樣撰寫
的:
鞏金甄,承天幬。
民物欣鳧藻,喜同袍,清時幸遭。
真熙皞,帝國蒼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然而,這首古文體的國歌,還沒有使全國的老百姓知曉,便隨著清王朝的覆滅而湮沒無聞了。
《中華民國國歌》
武昌起義的一聲猝然槍響,宣告了晚清封建王朝的末日。
不久,就任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的孫中山,便在一番籌措后,于1912年1月1日宣布在全國范圍內公開征集國歌。
過后不久,南京臨時政府在《公報》上頌布了征 集的《中華民國國歌》稿。這首國歌,是由沈恩孚作詞、著名作曲家沈彭年譜曲。它雖然有其歷史的局限性,但是,絕然不同于《鞏金甌》,而是率先宣傳了追 求文明,崇尚世界和平的宗旨。
亞東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
飄揚五色旗。
民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
吾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
現在看來,這首國歌盡管不免有其局限,但對于 介紹革命黨人的主張,團結、鼓舞民眾徹底清除封建專制的殘余,還是不無裨益的。
袁世凱制定的所謂“新國歌” 可是,僅僅隔了3年,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的袁世凱,便撕掉假面具,宣布廢棄中華民國國歌,于1915年重新頒布了一首鼓吹推行帝制的所謂“新國歌”。與袁世凱的短命政權相仿,這首“新國 歌”,只有短短6句。
中國雄立宇宙間,廓八埏,華胄來從昆侖顛,江河浩蕩山綿連,共和五族開堯天,億萬年。
然而,這首所謂的國歌,還沒來得及在國內外傳播開,便隨著他當了83天“皇帝”之后,一命鳴呼而云消霧散。
北洋政府頒布的國歌
清朝垮臺后陸續(xù)建立的各類政權,像走馬燈似地更替頻繁。其中,繼袁世凱之后影響較大的是北洋政府。
當時,北洋政府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大造輿論,其中一項就是宣布制定國歌,并在1919年11月,專門建立了以教育部牽頭的“國歌研究會”。在幾經醞釀之后,采用了著名學者章炳麟的提議,將相傳由上古時代的“舜”帝所作,記載在《尚書》中的一首《卿云歌》原盤端出來,請作曲家蕭友梅配樂后,作為“國歌”。這首由北洋政府國務院頒布的國歌,僅僅只有 十六個字。
卿云爛兮,紀縵縵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這首國歌,十分艱澀難懂,剛剛公布,便受到各方面的抵制,當然,也就沒能在國內外廣泛流傳開 來。
國民黨時期的“國歌”
繼之而起的國民黨政府,取代了北洋軍閥政權。
于是,它在1930年決定,將“國民黨黨歌”作為中華民國代國歌。在此之后許久,才又定為正式國歌。這 首國歌,是根據孫中山于1924年在黃埔軍校開學典。
禮上的一段訓詞作為歌詞的。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
這首國歌,比起以前的幾首國歌來說,相對流傳較廣。但隨著蔣介石在解放戰(zhàn)爭中遭到失敗而逃往臺灣,這首國歌在大陸變得無影無蹤。
新中國《國歌》的誕生
1949年7月15日,《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發(fā)布。《啟事》對國歌詞譜注意事項作了明確規(guī)定:(1)中國特征;(2)政權特征;(3)新民主主義;(4)新中國之遠景;(5)限用語體,不宜過長。征集活動得到社會廣泛關注。一些有創(chuàng)作能力的音樂工作者、業(yè)余愛好者,投入極大愛國熱情進行創(chuàng)作,發(fā)揮聰明才智,把自己對祖國的那份赤誠和熱愛,傾注到每一個音符和每一句歌。
1949年8月24日,第六小組經過對所有應征到的歌詞進行初選、復選等過程,選出其中較好的歌詞13首,形成《應征國歌歌詞復選集》(一),印出200份,以供討論、確定國歌時參考。
當日第六小組召開的第三次全體會議記錄表明:“因復選提出的歌詞似尚未臻完善,仍由文藝專家繼續(xù)擬制。”
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
1.《風云兒女》的主題歌,抗日救亡的最強音
《風云兒女》是一部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反映了國統(tǒng)區(qū)知識分子從苦悶、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線的故事。
1934年秋,田漢為該片寫了一首長詩,其中最后一節(jié)詩稿被選為主題歌的歌詞,田漢當時面臨國民黨反動當局迫害,身處險境,歌詞寫完后不久,就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入獄。
1935年4月,聶耳完成曲譜的初創(chuàng),為躲避國民黨反動派的追捕出走日本,之后很快將最終譜就的曲子寄回上海。此時,正當日軍大舉進攻中國,東北淪陷、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后來聶耳對《風云兒女》的導演許幸之說,他創(chuàng)作這首曲子的時候,眼前仿佛展現出東北義勇軍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浴血奮戰(zhàn)的畫面,創(chuàng)作的沖動像泉水一般地噴涌而出,簡直連寫都來不及,兩夜工夫就把曲子譜好。
電影《風云兒女》前期拍攝完成以后,田漢的主題歌歌詞并沒有確定歌名,而聶耳從日本寄回來的歌詞曲譜的名稱只寫了3個字“進行曲”。最后又由投資人朱慶瀾將軍在“進行曲”3個字前面加上了“義勇軍”,從而把該曲命名為“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5月24日,電影《風云兒女》上映,該曲作為該片主題歌在影片片頭、片尾播放。6月1日,歌譜在《電通畫報》(半月刊)第二期上刊登。
《義勇軍進行曲》成為代表中國人民抗戰(zhàn)的最強音,如同嘹亮的號角、激越的戰(zhàn)鼓,激勵著無數的中華兒女奔赴抗日戰(zhàn)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推進,它在全世界傳播,享譽國際。
1949年9月25日,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的座談會上,討論了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和國都等諸多議題。在國歌問題上,鑒于新政府成立在即,而國歌一時又制作不出來的現實,與會者一致的意見是可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不同意見是歌詞要不要修改的問題。座談會發(fā)言摘錄如下。
馬敘倫:我們政府就要成立,而國歌根據目前情況一下子還制不出來,是否我們可暫時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
×××:曲子是很好,但詞中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后關頭”(原詞為“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不妥。最好詞修改一下。
梁思成:我覺得該曲是歷史性的產物,為保持她的完整性,我主張曲詞都不修改。
徐悲鴻:該進行曲只能暫代國歌。
郭沫若:我贊成暫用她當國歌。因為她不但中國人民會唱而且外國人民也會唱,但歌詞修改一下好些。
黃炎培:我覺得詞不改好些。
田 漢:我覺得該曲是好的,但歌詞在過去它有歷史意義,但現在應讓位給新的歌詞。這詞并不是聶耳寫的,我們(“們”應為衍字)因寫完了一段詞就被捕,因此就用聶耳名義發(fā)表。
周恩來:要嗎(么)就用舊的歌詞,這樣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后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
毛澤東:改還是要改,但舊的還是要。
柯仲平:我贊成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
聽了大家的討論,剛從國外回來的宗教界代表劉良模說:“《義勇軍進行曲》產生于抗戰(zhàn)時期,喚起民眾向日本侵略者進行了保衛(wèi)祖國的神圣戰(zhàn)斗。此外,這首歌在國際上也有它的地位。我在美國時,一次同美國最勇敢的黑人歌手羅伯遜見面,他對我說,他愛唱《義勇軍進行曲》。他還問我,這是不是你們的國歌……這樣看,《義勇軍進行曲》在國際上確已建立起偉大的地位。從一支歌曲本身來講,好不好不能單靠幾位專家評判,而是需要廣大人民評判。《義勇軍進行曲》在國內外人民中獲得了一致頌揚,所以根據它自身的價值,也應采用作國歌。”
最后大家一致贊成用《義勇軍進行曲》暫代國歌。毛澤東、周恩來和大家合唱《義勇軍進行曲》,會議在歌聲中結束。
國歌的確定
1949年9月27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四個決議案中,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29日,《人民日報》在刊登國旗圖案、《國旗制法說明》的同時,刊登了《義勇軍進行曲》詞曲。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隨著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莊嚴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響徹廣場上空。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刊文,對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作出如下說明:
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具有歷史意義。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fā)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人民曾在長期間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
鏗鏘嘹亮的《義勇軍進行曲》,將永遠激勵著人們不忘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苦難與恥辱,任重道遠,負重前行!以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