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的調料,不是就一定優于傳統調料。
朋友們,有沒有發現廚房里的調料越來越多了?
其實看做飯博主的視頻就能察覺了。過去做飯很簡單,只需要醬油、醋、味精、鹽這些基礎款就行。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就有了蠔油,搞里頭,味極鮮,搞里頭,雞精,搞里頭。
當然這些都還不算啥,新一代的調料更是夸張,要么是什么古法釀造的醬油,要么是添加了名貴食材,例如松露、松茸等等。
并且主打的全是0添加,純天然,健康概念,要代替傳統的醬油、味精和鹽。
我有一個健康守恒定律,就是當一個產品號稱健康時,它的售價就開始不健康了。
這種調料品種越來越多,花頭越來越多,且價格越來越貴的現象,我稱之為調料通貨膨脹。
所以這期內容,我來聊一聊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并且為傳統調料正名。
01
在眾多要挑戰味精的調味料里,雞精顯然是最出名,也是最成功的一個。而提到雞精,就不得不提到太太樂。
1984年,風起云涌的一年,后來太太樂的創始人,當時剛準備下海經商的榮耀中前往河南南樂縣參加扶貧工作。
這個貧困縣里農產品并不多,但是土雞特別便宜,當地老書記就希望榮耀中幫忙能把雞賣出去。
榮耀中本身就是一個食品科學工作者,之前擔任副廠長的無錫第三制藥廠就是生產味精的,所以對調味料的升級換代非常熟悉。
那時候歐洲、日本的傳統調味料市場都在萎縮,相反牛湯塊、鰹魚精一類的復合調料市場在增長,于是榮耀中就想,能不能用雞作為原料,生產一個復合型調料。
于是在當年年底,榮耀中研制出了「雞精」的雛形,并且在三四年后建廠投產,于是有了我們熟悉的太太樂。
很多資料說,太太樂在90年代成了雞精行業的龍頭企業,但這個說法其實沒什么意義。因為太太樂作為雞精的發明者,也才剛剛起步,雞精這個品類都還沒真正建立,在風起云涌的90年代調味料市場里,還不算什么。
例如在94年,太太樂的雞精產銷量剛剛突破三千噸時,蓮花的味精,年產量已經達到10萬噸了,蓮花才是真正的明星企業,直到98年上市,成了味精第一股。蓮花后來的衰敗就是另一個故事了,大家如果有興趣,我再找機會專門做一期講講。
而此時的太太樂,還在因為提高產量建廠導致的資金斷鏈焦頭爛額。于是,并購狂魔雀巢出資收購了太太樂80%的股份(2016年,雀巢將剩余20%股份也收購了)。
所以實際上是在千禧年后,雞精和味精才開始逐漸攻守易形。一個很典型的現象就是,2000年后,太太樂的電視廣告投放明顯多了起來。
大家對太太樂雞精印象最深刻的一條廣告,那必然是著名的鮮上加鮮。
廣告里,旁白說100年前人類發明了味精,20年前太太樂創造了雞精,今日,太太樂倡導鮮上加鮮,畫面中,則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地往鍋里加入致死量的各種復合調料。
時至今日,這則廣告已經成了經典鬼畜素材。但是請注意,在00年代,雞精正是打著「健康」的擦邊球,踩著味精上位的。
其實從雞精誕生起,對標味精就是其核心策略。早在1986年,《無錫日報》上就出現了一篇題為《食后不口渴的味精將進入千家萬戶》的消息。針對的,顯然就是食用味精會口渴的說法。
而這種暗戳戳的表達,幾乎存在在太太樂早期的所有廣告之中。除了一直提到自己健康,提鮮之外,就是不口干。
甚至在07年的一則廣告中,奶奶給孫子做飯,孫子大喊一聲,奶奶燒的菜,吃了口干,換成雞精立馬沒問題了:這是暗示什么,就不言而喻了。
可以說,太太樂的營銷非常準確地抓住了當時國人的心理。尤其「雞精」這個概念非常具有迷惑性。
在味精這類鮮味調料發明之前,中餐鮮味一個重要來源,就是吊高湯。而但凡是吊高湯,雞往往是核心原料之一。
同時呢,雞湯在過去一直被認為是補品,我們小時候如果住院,多半是要送一碗雞湯的。所以雞本身給人的感覺就是又鮮美,又健康。
那雞精雞精,雞的精華,給人感覺就是拿雞肉磨成的粉,和雞粉混淆,聽著就純天然,和化工味濃重的味精,當然不能同日而語。
事實上呢,雞精當中普遍認為的天然成分——也就是雞粉——的含量并不算多。依據《雞精調味料》中定義,雞精是以味精、食用鹽、雞肉/雞骨的粉末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及其它輔料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香辛料或食用香料等增香劑,經混合、干燥加工而成,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的復合調味料。
所以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雞精不僅不是味精的替代品,而是在味精中加入更多其他成分的調料后,健康自然的神話,自然也就不告而破。
有趣的是,曾經味精致癌的謠言,也因此反射到了雞精的頭上。很長一段時間里,雞精與味精一樣,都被安上了致癌的標簽。
曾經標榜健康的雞精,也被調味料的后浪們,用幾乎同樣的手法,打入了「不健康」的范疇當中,也可謂是造化弄雞。
02
不過,這種借用天然食材來標榜鮮味的手法,也并非太太樂首創,甚至談不上第一。在這個領域,我認為蠔油,無出其右。在不替代任何調料的情況下,生生開辟了一個新賽道,把自己擠進了大眾廚房之中,成就了醬料王國李錦記,AKA無限極之父。
蠔油誕生的故事與許多民間小吃類似,帶有典型的「傳奇」色彩,據說是創始人李錦裳在為客人烹調蠔肉的時候忘記關火,白色的蠔汁被煮成咖啡色,結果意外的鮮美。于是在1888年,李錦裳創立了李錦記蠔油莊。
但是,這個傳說中用蠔煮出來的蠔油,跟我們現在吃的玻璃瓶裝,永遠無法精準倒出用量的粘稠物體,是有很大區別的。
我們廚房里常見的蠔油,首先跟油沒有任何關系,其實隨手拿起一瓶蠔油,看看配料表就知道,蠔油主要成分其實是蠔汁、白砂糖、谷氨酸鈉、黃原膠、焦糖色等等。
而所謂蠔汁,就是將蠔肉蒸煮以后,拿走蠔肉,把剩下來的汁水進行濃縮提取得到的。有人開玩笑說是生蠔的洗澡水,也不是沒有道理。
有煮過生蠔的小伙伴們應該知道,生蠔煮出來的水,其實是一種近似豆汁的暗綠色,也并不粘稠。之所以能變成蠔油的樣子,其實是因為加了焦糖色,還有黃原膠一類的增稠劑。
不過,「蠔油大王」李錦記真正發家,其實靠的不是蠔油,還是醬油。畢竟相比蠔油市場,醬油市場要廣闊得多。直到2019年,蠔油的滲透率也只有22%,遠低于醬醋類的99%。
正是因為認清了這個現實,李錦記的第三代傳人李文達才選擇開發醬油,以及XO醬、叉燒醬、蝦醬等等。
蠔油的滲透率雖然不算高,但市場增長率卻很不錯,在19年的是細分賽道里,同比增長最快的調味品。
另外插一句,同年下跌最厲害的是雞精。
我們確實也能看到,很多做飯視頻里,現在都多了「加蠔油」這個步驟,以至于不少人在評論區詢問,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大家做菜習慣性加一點蠔油了。
首先要說明的是,蠔油作為一種調料,地域屬性非常明顯,看文章的各位,對蠔油流行程度的感知一定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對廣東地區的朋友們來說,蠔油或許早就是日常調料了,但對北方的朋友可能就未必。
蠔油開始流行,顯然跟粵菜的輸出有很大關系。在我個人看來,廣東在輸出調料方面,本身是具備很大優勢的。
廣東地區本身在使用調料方面,就異常豐富,跟廣東人吃食材分類很細致一樣,對調味料分的也非常細致。像叉燒肉要用的叉燒醬,柱侯牛腩堡要用的柱侯醬,潮汕牛肉鍋搭配的沙茶醬等等等等。
甚至生抽與老抽的分類,也是廣東人依據醬油發酵時間長短做出的區分,所以在把調味料推向全國這件事上,粵菜是有許多先例的。
除了基礎調料之外,大部分調料的風靡,往往都跟菜系,菜譜,乃至某一道菜的流行,有密不可分的關系。
譬如說蒸魚豉油,其實也是生抽的一種,但因為和蒸魚緊密綁定,到今天,幾乎每一個蒸魚食譜里,都會有淋蒸魚豉油的步驟。
蠔油也是,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食譜中,出現在教做飯的視頻里,自然也就影響了許多人日常的燒菜方式。廚房里多出一瓶蠔油,也就不奇怪了。
和雞精一樣,蠔油這個名字同樣具有迷惑性,同樣用天然食材的名號,占據國人「鮮」這個心智位。
但相比雞精更進一步的是,作為原材料來講,生蠔比雞更加昂貴,這也讓「蠔油」顯得越發高端一些,可以合理賣出更高的價格。
由此我們可以窺探到這么一個套路,只要在自然界中尋找到更稀缺,價格更高昂,同時又滿足「鮮味」的食材,就能以此創造出新的調味料。
03
那么這幾年,根據這個套路,在調料市場最現象級的單品,就是松茸類調料。將這類調料打響的公司松鮮鮮,雖然是2020年才成立的公司,妥妥的新消費,但在產品故事和營銷理念上,比起前輩,可以說不遑多讓。
松鮮鮮的創始人易子涵最初是做私域起家的,從2016年就開始經營公眾號「教素食」,宣揚健康飲食概念,分析團隊研發產品。2019年的時候,明星單品黑芝麻丸一年銷售額就達到了3000萬。
也是依靠這些積累,易子涵投入到了天花板更高的調味料賽道,圍繞松茸這個食材,打造了松鮮鮮一系列產品。
不得不說,相比雞精、蠔油,松鮮鮮在起名上是更進一步。如果說雞精的雞還是平價,蠔油的蠔屬于昂貴,那么松鮮鮮的松茸,已經屬于珍貴食材了,乃至大部分人這輩子只聞其名未見其茸。
起名這件事情到底有多重要呢?
這么說吧,松鮮鮮并不是第一家用菌類作為調料噱頭的企業。早在20年前,太太樂就做過類似的事情。只不過,他們用的是蘑菇,取名蘑菇精,后來又推出了蔬之鮮。就是很多美食博主視頻里放的,看著像綠色雞精的調料。
蘑菇對比松茸,好比我與吳彥祖,大家都是人,但是比人和蘑菇的差距還要大。
而在標榜健康這件事上,松鮮鮮比起前輩們,也有所升級。主打0添加和低鹽,和元氣森林一樣,將這些特點文字放大,印在包裝上,力求醒目。還不忘貼心地告訴消費者,可以代替鹽和雞精調味。
在消費者焦慮于科技與狠活,關注低鈉飲食的大環境下,松鮮鮮這類調料,精準切中了當下需求。從2021年連續三年保持著300%的同比增速,并且在各大電商平臺,調味料細分類目下,銷量都名列前茅。
這在整體增長乏力的調味料市場,絕對是一份亮眼的成績單。也難怪調料巨頭們,都開始跟風推出自己的松茸類調料。
那如果沒有添加劑,鮮味從何而來呢?
就像雞精的鮮味并不完全來自于雞,蠔油的鮮味也不全來自于生蠔,而是添加了谷氨酸鈉——也就是味精——一樣,松茸類調料也不可能真的全是松茸磨成粉。
要知道目前新鮮松茸,最便宜的3-5cm報價也在600元每公斤。而一公斤裝的松鮮鮮松茸調味料,在京東超市上的標價則是87。除非是企業做慈善,拿茅臺賣雪碧價。
事實上,在松茸調味料的配料表上,雖然確實有松茸成分,但寫的是菌菇粉,里面除了松茸外,還有香菇、草菇、杏鮑菇。所以我覺得這類產品被稱為菌類調味料才更合理。
現在大多數打著0添加、減鹽旗號的調味料,其實都是通過配料表里的酵母抽提物進行增鮮提味。它通常是由酵母細胞經過熱處理、破碎和溶解等工藝提取出其中的蛋白質、氨基酸、核苷酸(如鳥苷酸和腺苷酸)等成分,其中發揮鮮味作用的氨基酸、核苷酸,與味精、雞精中的谷氨酸鈉和核苷酸是類似的。
這種增鮮劑因為能放大鮮味和咸度的感受,所以才能保證產品在減鹽的情況下,味道不會折損。同時在我國現行標準下,酵母抽提物還不屬于添加劑,因此這類產品才能標注0添加。
但是,減鹽和健康是不是成立呢?答案是不一定。
首先,減鹽是目前調味料的一個大趨勢,并不是只有松茸類調味料能辦到,甚至松茸類調味料未必是做的最好的。
以醬油這個大單品為例,松鮮鮮出品的松茸一品鮮金標醬油,成分表里,鈉含量是619mg/10ml(NRV%為31%)。李錦記的薄鹽生抽則是537mg/10ml(NRV%為27%),甚至比松鮮鮮更低。
雞精類調料也是一樣,松鮮鮮是780mg/5g(NRV%為39%),太太樂的薄鹽雞精則是638mg/4g(NRV%為32%),換算過來也差不多。
也就是說,選擇薄鹽、減鹽類調味料,都能做到更低的鈉攝入量。同時呢,同樣500ml的松鮮鮮醬油售價是19.8,李錦記薄鹽生抽只要8.9(盒馬價格),松茸調味料也比薄鹽雞精售價更貴。
其次,我們日常飲食中,確實存在鈉攝入過量的問題,但健康并非只有減鹽一個標準。
酵母抽提物雖然能達到放大鮮味從而減鹽的目的,但是嘌呤含量較高,并且作為原料之一的菌菇,嘌呤也不低。尿酸高的小伙伴們應該都知道,會被叮囑少吃菌菇。
04
現在,我們可以總結一下,廚房調味料的通貨膨脹是如何發生的了。
首先,品牌會通過營銷暗示傳統的調料不夠健康、不夠鮮美,來制造需求。尤其會利用普通消費者對化學合成物的焦慮心理。
例如味精,一度被說成跟毒藥似的,吃了不僅口干,還掉發,致癌。即使味精一樣是由天然產物發酵、提取而來,并且被世衛組織認定為最安全的類別,也依然難以甩脫這些帽子。
因為廣告法的存在,這些品牌即使不能公開踩傳統調味料,也會通過各種話術來擠兌。
當然面對同樣的質疑,新興品牌總會用我們不「額外」添加某種成分來進行規避。這與元氣森林當年在包裝上標注大大的0蔗糖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次,這些品牌總會祭出天然食材和制作工藝兩大武器,對產品進行包裝。營銷中總是充斥著一股「我跟化學有仇」的氣質。
這樣一來,只要我的天然食材越珍貴,制作工藝越復雜,給人感覺成本也就越高,賣得當然也應該更貴。
從雞到生蠔,從生蠔到松茸,就是這么一個升級路線。我毫不懷疑,松茸也絕非調味料的終點,松露、魚子醬、鵝肝什么的,都在路上了。
最后,就是利用媒介來讓這些新興調料日常化,逐漸進入廚房,替代掉傳統調料。
就像過去太太樂廣告里,告訴你要想燒菜更鮮美不口干,可以加致死量的雞精、雞汁。現在的做飯視頻中,突然加入一甩蠔油,一勺松松鮮。
做飯這件事情,傳承的痕跡是很重的。很多人剛學會做飯,配料其實都來源于父母。所以你會發現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炒飯這種發揮空間很大的食物,一家人炒出來的味道卻特別相似。
如果家里做飯習慣加一甩蠔油,就很容易成為一種定式傳承下去。即使是一開始很小眾的調味料,也可能隨著菜式的傳播,變得越來越大眾。
我提到調料品的通貨膨脹,并不是想呼吁大家不要去買這些新興調料。相反,作為一個愛做飯的人,我十分熱衷于購買各種新奇的醬料。我想說的是,新興的調料,不是就一定優于傳統調料。
我一直認為,健康這個標準,并不是絕對,而是相對的,是根據時代發展變化的。我們現在稱之為垃圾食物的炸雞漢堡,放在原始人那里就是不折不扣的營養餐。處于健康鄙視鏈底層的泡面,你要是帶一倉庫穿越回古代,都足夠你揭竿起義的。
即使是現代來說,糖分、鹽分、油脂等等攝入的超標,成為普遍現象,也不過是近三十年的事罷了。
就像無碘鹽,過去在食鹽里加碘,是因為那時候貧困,食物品種單一,碘的攝入不足。現在食物豐富了,自然開始有選擇無碘鹽了。
新興的復合調料,有時候就像是按下葫蘆浮起瓢,顧全了減鈉的需求,卻沒有考慮過國人的尿酸在迅速升高,已經成為影響健康的隱形因素之一。相反,被黑了半輩子的味精,成分單一,對尿酸沒什么影響。
我們從談油脂色變,到談糖色變,到談鹽色變,說到底,真正要做到少油少鹽,健康飲食,最好的辦法,還是用成分更簡單的調料,不是多買一瓶,而是少放一些罷了。
參考資料
“蠔油大王”李文達的傳奇故事:用半生建起商業帝國,用制度避免“分家”危機——一刻商業
蠔油里根本沒有蠔,只有蠔的洗澡水——丁香生活研究所
味精、雞精真的對人有害嗎?它們有啥區別?看完終于清楚了!——科普中國
合資企業壽命2.6年,為何太太樂和雀巢18年不散?——餐飲界
味精、雞精、雞粉:為什么總挨罵?知道了前生今世你不會再冤枉它——普濟
創始人連續創業14年,從虧兩千萬到年銷8億,什么是松鮮鮮?——FoodTalks
關注IC實驗室視頻號
B站:IC實驗室
微博:IC實驗室
公眾號:IC實驗室
全網同名,歡迎來撩?
商業世界的有趣就在這里。
關注大眾消費,互聯網商業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見與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