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組織要成大事情,要有充足的人力和充裕的財力,如果這兩者缺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即使毛主席再怎么天縱奇才,也無法成就大業(yè)。我黨的發(fā)展歷程非常坎坷,在那段最艱難的時刻,人力、財力都非常不足,處于非常窘迫的境地,毛主席心力交瘁,都急得痩脫相了。
人世間,最難得的事情,不是“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錦上添花”固然很美好,但這事兒誰都愿意去做,好上加好,皆大歡喜。“雪中送炭”才真正考驗人心,因為即使送了炭,對方能否生存下去還未可知,這就不是每個人都愿意去做了。那個時候,只有從內心真正深處,忠誠于黨的人,才敢于“雪中送炭”。
一、徐海東的7000兵力給了黨中央
擁有多少兵力,就是具備多少實力,在戰(zhàn)爭年代非常重要。張國燾開始對黨中央也畢恭畢敬,最開始他的態(tài)度是放棄川陜根據(jù)地,率紅四方面軍主力主動迎接中央紅軍;后面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川西北懋功(今小金)地區(qū)會師,張國要看到中央紅軍衣衫襤褸,面黃肌瘦,人數(shù)大概2萬人,還要紅四方面軍送物資補給;而自己的紅四方面軍兵強馬壯,有8萬多人,兵力是中央紅軍的4倍以上;于是,張國燾的心思變了,態(tài)度從“主動迎接”到“主動索權”,最后他干脆不聽中央指令北上,自立中央。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jīng)過重重艱難到達陜北,從鼎盛時期的10萬人(從江西出發(fā)時計算八萬六)銳減到7000人,原出發(fā)人員十不存一,九死一生不足形容其過程兇險,處境之艱。雖然此后張國燾南下碰壁,但仍有4萬多人,兵力是中央紅軍的6倍,他還是十分囂張,對中央只肯稱呼為“陜北同志”。
此刻,有兩個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們“雪中送炭”,給了中央壓住張國燾的底氣。一個是賀老總,他組建了紅二方面軍,人數(shù)有15000多人,賀老總和張國燾開會的時候,直接威脅張國燾:“國燾同志,不團結的話少說哦,要不小心我打你黑槍…”嚇得張國燾立馬慫了。另外一個就是徐海東,他本部紅二十五軍團有7000多人馬,嚴格來說,這是紅四方面軍的,但徐海東毫不猶豫忠誠于黨,將自己的部隊編入了中央紅軍,加上地方部隊以及在根據(jù)地擴編,讓紅一方面軍拓展到3萬人左右。
可以說,在徐海東以及賀老總的加持下,紅一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總兵力加起來已經(jīng)超過4萬人,在會寧會師的時候,兵力已經(jīng)超過紅四方面軍,張國燾已經(jīng)沒有資本折騰了。
二、徐海東借了5000塊大洋給中央
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時候已經(jīng)是入冬季節(jié),天寒地凍,全軍上下只穿著單衣單褲,戰(zhàn)士們凍得渾身發(fā)抖,而此時部隊滿打滿算也僅有1000多塊大洋,雖然紅軍戰(zhàn)士意志力異于常人,但畢竟也是血肉凡人之軀,他們也怕冷,也要過冬啊!如何讓這7000多歷經(jīng)千辛萬苦才來到陜北的戰(zhàn)士順利過冬,是中央面臨的一個難題。
毛主席思前想后,決定向先期到達陜北的徐海東借錢,到底能不能借到,毛主席心里也沒底,因為大家都困難,徐海東也不寬裕。毛主席在借條里寫道:“特向你借款兩千五百元。”,作為中央,沒有直接下命令,這是溝通商量的語氣。
最終,徐海東沒有“借”給中央紅軍錢,而是直接“給”。他自己留下了兩千塊大洋,把其余五千塊大洋全部交給了中央紅軍。同時復信一封:紅二十五軍堅決服從黨中央的領導。
在收到這五千大洋和徐海東的信時,毛主席眼眶里涌出的淚花依稀可見。
這筆錢對于中央紅軍來說,太珍貴了,讓戰(zhàn)士們在陜北安定下來。多年之后,毛主席仍舊念念不忘,談及此事,無比感動,他盛贊徐海東是“最好的共產(chǎn)黨員”,他說徐海東是“對中國革命有大功的人”。
很多人說:徐海東缺席革命10多年,為何能授大將?徐海東大將自己也說:“我長期養(yǎng)病,為黨工作太少了,授我大將軍銜太高,我受之有愧啊!”
但在中央紅軍最艱難的時候,徐海東忠誠于黨,單就“要人給人,要錢給錢”這兩大貢獻,已經(jīng)無人可及,于是,毛主席非常喜歡他,授予他為大將,當之無愧,不應該有任何爭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