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讓全世界聽見了《東方紅》的旋律。自此,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的序幕從此拉開,中國航天史也緩緩鋪陳至今。
這個寒假,屏幕前的大家若是想要近距離感受、了解、認知中國航天史,全新升級的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館一定是不容錯過的選擇。
此前,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館就已經是全國高校規模最大,展品種類最豐富、數量最多的航天主題展館,也是東北地區唯一一所融航天科技實物和模型展陳、航天知識科普為一體的專業展館。該校航天館還被授予首批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國防科技工業軍工文化教育基地、黑龍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各級各類基地稱號10余個。
而本次歷時兩月,哈工大航天館再次重磅升級。“哈工大與中國航天”展廳陳列布展全方位煥新,現分為歷史沿革、科研成果和人才培養三大展區。科研成果展區圍繞載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探火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項目,打造七大領域,系統梳理學校百余個服務航天強國建設的標志性成果,新增實物及模型展品30余件,一大批重量級“鎮館之寶”強勢入駐。
其中,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落戶”哈工大與中國航天三江集團有限公司共建的快舟航天文化科普展區。該火箭是我國首型可無依托發射運載火箭,也是目前我國航天發射最快紀錄保持者,其關鍵技術源于哈爾濱工業大學與中國航天三江集團聯合研制的“快舟一號星箭一體化飛行器”。“宇宙記錄保持者”怎么能不叫人大飽眼福?
除此之外,嫦娥六號探測器鉆采子系統實物也正式在哈工大航天館展出。這一系統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月前,哈工大韓杰才校長做客央視《開講啦》就有介紹,這種看似“平平無奇”的“哈爾濱香腸”結構,就是鉆取月壤的關鍵技術之一。這一由哈工大院士團隊牽頭完成的鉆取采樣子系統,直接支撐了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個月球無人自主采樣返回的國家,更是在人類歷史上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
篇幅有限,上述介紹的遠遠不及哈工大航天館的萬分之一精彩,屏幕前的各位若是有機會親臨現場,還將看到助力“最美地月合影”登上《科學》雜志的龍江二號衛星微型CMOS相機實物、天問一號“套裝”、天宮二號1:1模型以及一批新鮮有趣的互動設備。科技感和含金量拉滿的哈工大航天館無愧于不少人對其“半部中國航天史”的贊譽。各位考生和家長可以重點關注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