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俁祺
導語:2024年的車市競爭可謂是異常激烈,各大車企的銷量目標完成情況各不相同,背后的原因也是錯綜復雜。
技術與戰略并行的“老前輩”
比亞迪在2024年絕對是汽車界的“頂流”,427萬輛的銷量成績,同比增長41.26%,銷量目標達成率高達118%,不僅超額完成目標,還一舉超越了上汽集團,終結了其連續18年國內銷量最高車企集團的紀錄。回望比亞迪的發展歷程,從年銷量50萬輛到月銷量破50萬輛,比亞迪僅僅用了6年的時間,這種飛速發展屬實令人驚嘆。
比亞迪成功的關鍵之一,就在于其強大的電池自主研發技術,這可以說是其在新能源汽車的核心競爭力。比亞迪自主研發的刀片電池,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大,為消費者提供了可靠的選擇。同時,比亞迪的產業鏈整合能力也十分出色,從電池、電機到電控系統,實現了高度的自主化生產,有效控制了成本問題并提高了生產效率。
在多品牌戰略方面,比亞迪覆蓋了從“平民英雄”秦、宋,到“高端戰神”漢、唐,再到“超豪華”仰望U8、U9等全系列車型,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無論是追求性價比的家庭用戶,還是對品質和性能有更高要求的消費者,都能在比亞迪找到心儀的車型。
另一邊的吉利在2024年的年銷量達到了217萬輛,同比增長超過21%,銷量目標達成率為108.5%。高速增長的背后,是吉利在電動化轉型方面的決心和成效,2024年吉利的新能源車銷量超過88萬輛,創下了歷史新高,同比增長約92% 。
同時,吉利旗下的子品牌極氪、領克、銀河都各有爆款車型。極氪001憑借出色的性能和配置,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脫穎而出;領克品牌則以其時尚的外觀和運動的操控性,吸引了眾多年輕消費者;銀河系列更是主打科技、舒適與性價比,滿足了絕大部分家庭用戶的需求。
不過,電動化轉型也讓吉利在研發和生產上投入巨大。據網傳消息,在如此情形下吉利全年的利潤才將將達到了58億,所以吉利為了提高品牌利潤開始了加速沖擊高端化的戰略,比如極星換帥、路特斯改名蓮花、沃爾沃加速轉型等動作,都是其高端化戰略的一部分。
同樣作為車圈“老前輩”的奇瑞在2024年的年銷量超過260萬輛,同比增長了38.4%。雖然最初沒有設置具體的銷量目標,但其對增長率的目標為超過行業的10 - 20%,最終也成功達成了這一目標。同時,奇瑞是傳統車企三強里面唯一一個靠著燃油車質量過硬在海外實現突破的品牌,海外市場累計出口114.46萬輛,同比增長21.4%,尤其在東南亞和南美的市場表現尤為突出。
奇瑞多年來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使其燃油車技術成熟可靠,不失“理工男”之名。同時,奇瑞針對不同海外市場的需求,進行了本地化的產品研發和市場推廣。例如,在東南亞地區,奇瑞根據當地的路況和消費者偏好,推出了更適合當地的車型,并建立了完善的銷售和售后服務網絡,贏得了當地消費者的充分認可。
強勢崛起的新勢力
作為新勢力老大的理想汽車在2024年銷量達到50萬輛,目標達成率100%。起初,理想將目標定為80萬輛,但由于年中推出的首款純電車型MEGA因為外觀以及售價遭遇了爭議,使得銷量下滑,最終將年銷量目標調整至50萬輛,并依靠理想L6長期穩定的增長,達成了調整后的目標。
零跑汽車堪稱2024年的“增長之王”,年銷量達到29萬輛,同比增長100%,年銷量目標達成率高達117.5%,不僅銷量翻倍,還提前1個月完成年度銷量目標。
零跑的成功得益于其自研能力和高性價比策略。零跑通過自研電池、電機和電控系統,實現了成本控制,從而能夠以更親民的價格提供產品。在車型方面,C系列是零跑的銷量擔當,占總銷量的80%以上,其中C11、C10、C16等車型在10萬 - 20萬元級別市場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此外,零跑T03在5萬 - 7萬元級別市場也表現出色,月銷量穩定在8000輛左右。
最后,小米汽車作為汽車行業的“跨界選手”,在2024年的表現令人驚艷。成立第一年的全年銷量就達到了13.7萬輛,年銷量目標達成率為103.9%。自4月份開啟大規模交付以來,銷量逐月攀升,到12月份交付量已經增長至2.5萬輛。不過由于產能限制,雷軍可以說是每天都在社交平臺上被“催車”,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小米汽車的火爆程度。
當然,小米汽車的成功首先源于其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和粉絲基礎。小米在智能手機以及家電等領域積累了大量的用戶,這些用戶對小米品牌的信任和喜愛,為小米汽車的推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小米汽車注重技術創新,小米SU7憑借其出色的性能、智能的配置和時尚的外觀,吸引了眾多消費者的關注。相信即將到來的小米YU7也將在新的一年帶領小米汽車走向更高的臺階。
有輝煌就會有暗淡
既然有憑借全年優異成績達成目標的車企,就也會有與預期有一定差距的存在。就比如長安汽車在2024年目標銷量為280萬輛,最終只達到了268萬輛的成績,銷量達成率為95.7%,雖然未能完成目標,但上整體銷量表現也還是很出色的。長安在去年不斷豐富產品線,推出了多款以深藍為首的新能源車型。然而,市場競爭激烈,長安在品牌影響力和產品競爭力方面,與頭部車企相比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新勢力方面,小鵬汽車的目標銷量為28萬輛,最終交付了19.01萬輛,目標完成率為67.9%。去年上半年小鵬汽車的月銷量一直穩定在1萬輛的水平,表現十分慘淡,甚至被批已經距離曾經的三巨頭“蔚小理”越來越遠。但隨著下半年MONA M03的上市,小鵬憑借低價策略,成功帶動了銷量增長。
如果說長安和小鵬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那么下面的幾家可能就需要找一找阻礙銷量增長的問題的所在了。長城汽車的年目標銷量為190萬輛,最終卻只達成123.3萬輛,達成率僅65%,重要的是這已經是長城連續4年未能完成銷量目標了。這一切都基于長城采取的“棄銷量 保利潤”舉措,由此長城在國內市場的銷量跌去了15%,歐拉甚至同比大跌42%。
長城在產品布局和市場策略上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在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的趨勢下,長城的轉型速度相對較慢,新能源車型的競爭力不足。同時,長城在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加強。未來,長城需要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和推廣,優化產品布局,提升品牌影響力,以扭轉當前的困境。
另一邊,智己的年目標銷量為12 - 13萬輛,最終只達成了6.5萬輛,達成率低至54.6%。智己汽車在產品銷量上存在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在過了上市紅利期后,銷量會出現明顯下滑。之前蹭小米汽車的熱度并沒有為其銷量帶來正面效果,背后的上汽同時也面臨了自身的發展問題。對此智己還是需要重新審視市場定位和產品策略,加強產品的差異化競爭優勢。在技術研發和用戶體驗方面加大投入,提升產品的質量和性能。同時,優化營銷策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以吸引更多消費者。
市場的殘酷與挑戰
在2024年的汽車市場競爭中,有一些車企甚至沒能堅持到最后。比如哪吒連續3個月未發銷量榜單,在張勇離職之后可以說走向了全面下滑,前幾日又被爆出了APP停運等問題,雖說官方迅速做出了辟謠,稱之為系統正常維護,但從哪吒的整個發展勢頭來看,爆雷只是時間問題。
同時,年中的合創、高合和年末的極越都倒在了2024年。這些車企的退場,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實力不足,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市場推廣等方面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汽車市場競爭的殘酷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對車企的技術創新能力、資金實力和市場應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些無法適應市場變化的車企,最終只能被市場淘汰。
2025的目標該怎么定
進入2025年,許多車企已經紛紛制定了新的銷量目標,而且普遍定得比較“激進”。例如,吉利2025年銷量目標為271萬輛,較2024年增長約25%;長安和東風兩大集團均將年銷量目標定為300萬輛;奇瑞集團銷量增長率再超行業10 - 20個百分點,算下來也要超過300萬輛;理想汽車目標是70萬輛;零跑預期是50萬輛起;蔚來目標是超過40萬輛;小鵬目標是35萬輛;鴻蒙智行今年“打包”100萬輛目標;小米汽車2025年目標是交付超30萬輛新車 。
車企們制定這樣高的目標,一方面是對自身發展的信心,經過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市場拓展,它們希望在新的一年實現更大的突破;另一方面,也是市場競爭的壓力所致,如果不積極進取,就很容易被競爭對手超越。
從市場環境來看,2025年完成這些目標的難度不小。此前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按2024年政策基本延續來預測,2025年國內車市零售2340萬輛,同比增長2%,這樣的增長幅度相比去年下降不少。而各大車企銷量目標的增長幅度卻都很大,當這些銷量目標加在一起,已經明顯超出明年車市整體增長預期。
為了完成目標,車企們在一開年就抓緊時間打起促銷戰。包括自主、合資以及豪華品牌,紛紛推出車型價格直降、以舊換新補貼兜底等方式。但這種促銷方式能否持續有效,還存在不確定性。而且,過度依賴促銷可能會影響品牌形象和利潤空間。
從國內市場來看,行業對油電同權的呼聲越來越高,未來政策走向可能會發生變化。政策的調整將對車企的產品布局和市場策略產生重要影響。如果油電同權政策落地,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將在更公平的環境下競爭,新能源汽車需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競爭力,以應對挑戰。而且現如今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和個性化,不僅關注車輛的性能和價格,還對智能配置、安全性能、售后服務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車企需要不斷了解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產品和服務,以滿足消費者的期望。
與此同時,2025年對于海外市場拓展,將成為車企銷量提升的有效方式。然而,相比去年,北美、歐洲、南美以及東南亞等較大汽車市場,對于中國車企出海的難度不斷加大。這些市場對汽車的技術標準、安全法規等方面要求較高,中國車企需要投入更多的研發和認證成本,以滿足當地市場的要求。同時,當地的貿易保護主義和競爭壓力也不容忽視。但海外市場也并非沒有機會,一些新興市場對汽車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中國車企可以通過差異化的產品策略和本地化的市場推廣,在這些市場中尋找機會。
2024年的汽車市場已經落下帷幕,有成功也有遺憾。2025年,汽車市場將迎來新的挑戰和機遇。車企們需要在技術創新、產品差異化和品牌建設上持續發力,不斷提升自身的競爭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笑到最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