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日,看到福建省仙游縣委報道組組長鄭志忠寫的:“《仙游印象》于12月15日在仙游文廟舉行隆重的發行儀式”之報道,方知此叢書由原仙游縣委宣傳部部長、后在省里退休的廳官陳金添編纂的“仙游大典”,“百科全書”,共有650多萬字,插圖2500余幅、六卷、十冊、十七公斤重。
看了報道之后,深感陳金添此著是“海納百川”之作,其工程量之浩大,不亞于林縣(今河南林州市)人民開鑿“紅旗渠”,故把此典籍比喻為“仙游的‘紅旗渠’”。
此典籍對今后世世代代的仙游人了解家鄉,懷念家鄉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橋梁、紐帶的傳承作用。自此之后,仙游人,中國人,乃至全球人想了解仙游經濟發展,研究仙游的歷史、人物、地理、地貌、宗教、風俗、教育、文化、行政區劃變遷等等,都必以此典籍為首選資料,都會于此中找到答案。故從社會、歷史、經濟、文脈傳承的價值估量,不亞于林縣的“紅旗渠”,故也比喻為“仙游的‘紅旗渠’”。
此典籍是仙游自公元699年置縣至今,1300多年以來歷史文化的壓軸之作,是仙游的“百科全書”。
她的誕生是仙游人民的一大喜事,一大盛事。理應如林縣“紅旗渠”竣工時一樣:敲鑼打鼓,載歌載舞,普縣同慶。
高興之余,感到:以前多次翻閱并珍藏的陳金添編著的《仙游古今》與今之《仙游印象》之比,可用“芝麻與西瓜”之比。《仙游古今》對我這仙游土著人及其他仙游人都產生深遠的影響。《仙游印象》今后之影響應該是《仙游古今》的千百倍。能像“紅旗渠”一樣,在歷史、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灌溉滋潤千千萬萬仙游人的后代子孫的心田。故從影響的廣度和深度估量,也比喻為“仙游的‘紅旗渠’”。此書應是仙游當今所有“有識之士”家庭的“壓箱底”傳家寶。
深知此典籍的價值后,我以“貪書非算貪”的心態,不顧兒媳分娩還在住院,我白天都在她身邊守護的特殊時刻,立即撥通陳金添電話,咨詢如何能買到此書。竟意外地得到他慷慨的“不用買,送你一套”的特喜回應。我也不知禮讓,毫不客氣,喜形于顏地大聲喊“謝謝!謝謝您的大禮!”。并非常幼稚地厚著臉皮,迫不及待地追問:“那我什么時候、到什么地方去接受您的贈書” ?他說“加我微信,把你家的定位發給我,改天我用電動車送到你家”。你們見過這樣送大禮給平民百姓,還要用電動車親自送到家的廳官嗎?在當今社會,該是鳳毛麟角了吧!
由于特殊時期,我白天都在醫院陪兒媳婦,沒在家。也覺得自己真不該幼稚到讓他騎電動車送書到我家的地步!也為了能盡早看到此書,就馬上聯系自取的方式。得知他的夫人鄭美清——原《福建日報》高級職稱的處長,我卻習慣地稱“美女處長”,因前天腳崴了而當天在家,并由她提議從庫存的“欲送省委辦未送出”的十套里預支一套給我。我立即打車回家,帶上買菜用的小拖車,速奔他家。美女處長十分熱情地,一瘸一拐地拖著崴腳步,帶我到她家“倉庫”取書。我拖著疲備的腳步,拉上珍貴的一箱17公斤的《仙游印象》,興高采烈地回到家門口,大聲呼叫老伴“快出來幫我把‘寶書’抬進去!”老伴取笑我 “樂的如獲至寶”,我糾正道是“已獲至寶”。現在仙游人,很多小孩都發展到省內外、國內外、世界各地去了。今后要了解仙游,研究仙游,此書不可或缺,所以是全仙游的至寶。
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從報上讀著“李金耀包山造林”、“張金秋三兄弟辦家庭工廠”、 “一個歸僑知識分子的要求與呼聲”三篇文章后認識陳金添夫婦的。當時我把這三篇文章戲稱為“三道奏折”。有人說我“為了要巴結他而講得那么神奇”。果然當年胡耀邦批示后,在全國興起轟轟烈烈的包山造林造果運動;家辦、村辦、鄉鎮辦企業各地開花;知識分子的兩地分居、職稱、任用、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得到全面解決的巨大效果嗎?正因如此,我自認此人不凡,便把能夠找到他所寫的文章,全找來,看個遍,成了他的無記名“粉絲”。
我長期在基層工作,有時心血來潮,也把工作中的亮點、方法、建議寫寫,花八分錢買郵票,隨便寄。經濟、財政、會計之類的專業,偶而發表一些對自己評職稱有用;然而在《福建日報》占了“豆腐塊”大的位置,純粹是時任經濟文教部的“美女處長”高看我而發的。即使和他夫婦倆有 “熟悉”,但從未“巴結”過。因我和他們一樣是一介窮書生,沒錢沒物去“巴結”;也沒有文才,用語言去“巴結”;更因他倆是清廉的官員、高潔的墨客,無需“巴結”。
這次,我倒是在與陳金添微信聊天時,用語言大大地“巴結”他。不是因他送我一套書(其實我準備買,但贈送的尤顯珍貴),而是因為《仙游印象》不可估量的歷史價值。我稱贊他是:仙游文史研究的“老大”(仙游文藝界名人輩出,他們術有專攻)。這套“大典”是仙游的“百科全書”;工程量和政治、經濟、歷史價值不亞于“紅旗渠”,是目前我所知的唯一的、最全的地方史典籍,為仙游留下了不可估量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南宋名臣蔡襄”篇可作為中央黨校教材和中學語文、政治教材;他這次修了“留芳百世”的功德。每次我這樣“巴結”,他都是謙虛地回道:“過獎了”、“汗顏”!“談不上什么功德!也是大家的支持,特別是林一文、李文賢、楊振輝、黃福華、郭建濤、楊峰、唐麗芹、郭飛鳳、盧國林、林承東、王宗發、羅文棟等12位鄉賢共襄注資,鼎力相助。尤其是林一文既出錢、出房、出車、出力,還專派3位員工幫忙打字、校對、制圖,做了大量的工作,還把缺口130萬資金兜底全堵上。此叢書之面世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我只盡了微簿之力” 。“仙游比我強的人多得是!上天厚愛,把這個任務交給我,我可能也沒做好,但盡力了”。非常低調,謙遜、感恩、不攬功。我說“別謙虛了,這12位鄉賢也是大功德主,由于他們慷慨解囊,才有《仙游印象》這套無價之寶。他們的功德也堪比鋪橋、修路、建校、蓋寺廟,功德也無量。
這12位鄉賢中,我只于前年偶然在福州仙游商會,有幸認識郭建濤會長。是個高大、英俊、睿智的后生,是浙大的高才生、省交通學院的教授、深海養殖專家。林一文,只聞其名,未謀其面。是從我老伴和親叔(倆都是電力老人)口中得知,林一文是個高才、能干,又很懂得感恩的人。“人以群分”,由此二人可及其他十個,該都是高智商、高情商(鄉情)、高瞻遠矚的“三高”鄉賢、儒商。他們的功德,許多大文豪、教授、高官都高贊了。我認為我們仙游的百萬平民百姓也都應該真心的為陳金添和12位“三高”鄉賢、儒商的善舉、功德高歌猛贊!他們也值得全縣人民大贊、特贊。(本文作者:林愛玉 寫于2025年1月6日晚)
責編:曉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