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刷到博主說:“不想讓孩子上大學”的視頻,點擊量、觀看量都接近十萬加。
很多人對他的言論非常認同。
看到這么多人相信“不上大學的未來會更好”,讓我感到背脊發涼。
短視頻時代,出圈的永遠是那些迎合大多數人情緒的言論。
因為大家都覺得考大學累,所以如果有人告訴他們“上大學沒用”,很多人就會非常愿意聽。
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這段時間,我正好在看耶魯教授也就是著名的“虎媽”蔡美兒寫的一本書,叫《向上流動》。
其中講了很多第一代美國移民教育孩子的過程。
在美國,在世俗成就上超越普通人的族裔,如猶太裔、華裔、印度裔、伊朗裔……
無一例外不是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以考上精英大學為第一要務。
而當這些族裔的第二代、第三代開始認同“活在當下”以及“讀書無用”、“快樂教育”的大眾美式價值時,他們的孩子大學入學率就斷崖式下降,階層就開始滑落了。
原因非常簡單,因為精英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分配。
精英教育的影響力無處不在。
從政界到商界,再到學術和媒體,許多成功人士都出自少數“精英”學校,特別是常春藤盟校。
但最近一項Nature研究發現,精英對社會的影響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甚至可能被我們低估了。
我在想,當中產父母決定相信“讀書無用”、“不讀大學更好”的時候,也許就是下一代滑落階層的開始。
不信?
來好好看看精英教育隱藏的真實價值。
01
— Dr小魚 —
精英教育的“隱秘優勢”
最近,有學者對來自美國政治、軍事、商業、科學、學術界和藝術界的26,198名精英的畢業院校進行了調研,重點分析了他們中有多少比例就讀于被視為“精英名校”的34所美國頂尖大學。
研究發現,少數“精英”學校的畢業生擔任權力和影響力職位的比率出乎意料地高。
在這些美國的杰出成就者中,54.2%的人曾就讀于這34所“精英”學校。
而這個比例在不同群體中有所差異:
- 四星將軍、四星海軍上將和眾議院成員的比例在11.2%到25.9%之間;
- 財富500強首席執行官的比例為41.9%;
- 《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和作家為50.8%;
- 美國國家醫學院成員為60.5%;
- 而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則達到70.5%;
另外,《福布斯》最有權勢的人士、哈佛大學的教職員工和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中,有78.9%到80.9%的人曾就讀于這34所“精英”大學。
研究還調查了這些擁有頂尖成就者就讀于常青藤盟校的情況。
結果發現,四星將軍中有5.1%曾就讀于常青藤盟校,而菲爾茲獎得主有70%畢業于藤校。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精英中,其中四星將軍比例為2.0%,哈佛教職員工的占比達到44.5%。
調研的2萬多名社會精英中,約36.3%就讀于這八所常春藤學校,其中哈佛占據了16%。
整體來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在各個領域的影響力是普通高校的許多倍。
這并非偶然,而是精英教育中的一種隱秘優勢
精英學校不僅提供了優質的教育,還擁有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強的人脈網絡
這種精英化的教育背景,意味著學生們在校期間就開始了與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競爭。
頂尖學校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學習知識,還能接觸到豐富的實習機會和校友網絡。這種資源的積累,往往使他們在進入職場時具備了顯著的競爭優勢。
哈佛大學的校友網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哈佛的畢業生在政界、商界以及學術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許多重要的決策者和領軍人物都出自這所學校。
這種現象形成了一種“哈佛效應”,使得哈佛的學生在求職時常常受到優待。
在許多招聘中,企業傾向于優先考慮來自哈佛或其他頂尖學校的候選人,這種傾向無形中加劇了教育資源的集中。
也許,進入哈佛不僅反映了投入,更是通往重要教育和社會經驗的門戶,也是獲得寶貴校友網絡的機會。同時,它也可能提升一個人的抱負和期望。
02
— Dr小魚 —
精英的影響力被低估了
雖然大家都意識到精英在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實際上,公眾對他們的影響力顯然低估了。
研究顯示,許多受訪者普遍低估了“精英”學校對杰出成就的貢獻。例如,
- 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被低估了35.2%;
- 哈佛教職員工被低估了15.4%;
-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低估了30.2%;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被低估了20.1%;
- 麥克阿瑟研究員則被低估了17.4%。
這表明,公眾對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他高成就群體中來自“精英”學校的比例幾乎沒有更深入的了解。
這種認知差距其實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看法,并且在隱隱中加深了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
那么,為什么公眾對精英教育的影響如此低估?
研究人員也給出了他們的解釋,一部分原因在于媒體的報道和教育話語的建構。
很多時候,成功的故事被簡單歸結為個人努力,忽視了教育背景和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這種敘述讓人們誤以為成功完全靠自己,而看不到背后潛藏的系統性不平等。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時,往往只關注他們的才華與努力,很少人考慮他們可能擁有的教育資源和人脈網絡。
而許多媒體報道聚焦于個體的奮斗經歷,而對其教育背景、家庭支持和社會資源的影響則顯得輕描淡寫。
這種思維方式使得公眾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關注度降低,進一步助長了精英的神話。
也讓很多信息不對稱的普通家庭沒有深刻地意識到精英大學和精英教育的重要性。
03
— Dr小魚 —
系統性的不平等
前面我們提到,精英教育不僅提供優質教育,還有豐富的資源和廣泛的人脈網絡。
其實從更深層次來看,精英教育帶來的不僅是個人成功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它對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
教育的精英化使得權力與資源的分配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復雜,教育的角色愈發重要。在很多情況下,教育不僅是個人成就的基石,更是社會流動的關鍵。
那些能進入“精英”學校的學生,往往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這無疑使得教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分層工具。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的公平性成為了社會正義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尤其是在大學招生中,經濟背景、種族和性別等因素對入學機會的影響愈加明顯。
即便是那些有潛力的學生,也可能因家庭經濟狀況而被排除在“精英”教育之外。
例如,很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申請大學時面臨重重困難。
雖然他們可能在學業上表現出色,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本和資源,他們的競爭力常常不如那些有著優越背景的同齡人。
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不僅削弱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使得社會整體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受到影響。
04
— Dr小魚 —
沒有進入精英大學,孩子一生就完了嗎?
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最關心的討論點是:
孩子真的都需要進入精英大學嗎?不進入這些學校就沒有前途了嗎?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一個人的成功與否,固然與就讀精英大學有關,但與個人的目標、職業選擇和社會背景等因素的相關性更大。
首先,精英大學確實提供了一些獨特的機會,比如優質的教育、廣泛的校友網絡和更多的實習機會。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非精英大學的教育就不具備價值。
許多非精英大學同樣能夠提供良好的教育質量和實踐機會,尤其是在一些特別重視技術的領域。
還有很多職業學院和社區學院可以幫助學生培養一門技術,從而直接進入就業市場。
其次,許多成功人士并非都出自精英大學。
在藝術界、商界中,不乏一些杰出的人物沒有接受過“精英”教育。
相反,他們往往依靠個人的才能、創造力和努力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但必須強調的是,在現代社會這些成功相對小眾,且成功率更低。
讀大學帶來的資源和好處是多方面的。
對于中產家庭的孩子來說,哪怕不讀最頂級的大學,也要好好學習,爭取上個大學。
這樣至少能保證人生的底線不至于太低。
永遠不要相信“讀書無用”或“上大學無用”的言論。
因為,中產孩子所能依靠的只有知識和技能,而這些都要靠讀書去獲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