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社會,阿斯伯格綜合征逐漸被大眾所知曉,這一神經發育障礙給孩子帶來諸多社交、溝通與適應上的難題。然而,回顧往昔,我們發現老一輩中那些潛在阿斯伯格的人都能順利成長,并且也能照常建立事業和家庭,這是為什么呢?
一方面,過去社會環境相對單純質樸。在老一輩成長的年代,生活節奏緩慢,人際關系大多基于地緣、血緣,社交圈子較為固定且緊密。鄰里間知根知底,彼此包容互助,患阿斯的孩子即便社交表現有些異樣,也容易被視作個性使然,而非被異樣眼光審視。例如,一個不善言辭、獨愛沉浸在自己興趣世界的孩子,在鄰里眼中可能只是 “有點書呆子氣”,大家依然會接納他參與集體活動,讓他在熟悉的環境中有機會學習和成長。而且當時職場分工不像如今精細復雜,工作內容相對模式化,阿斯伯格孩子憑借專注、執著的特質,專注于手頭任務,反而能在一些重復性勞動崗位上穩定立足,不被頻繁變動的職場要求淘汰。
另一方面,家庭結構穩固發揮了關鍵作用。傳統大家庭聚居模式常見,祖輩、父輩共同育兒,給予孩子全方位的關懷。對于阿斯伯格傾向的孩子,家人雖不懂專業診斷,卻能憑本能給予更多耐心。
當孩子在外面受委屈、因社交碰壁而沮喪時,家中總有溫暖港灣,長輩的疼愛、兄弟姐妹的陪伴,幫他們修復內心創傷,積累再次面對外界的勇氣。同時,家庭傳承的一些樸素價值觀,如堅韌、勤勞,潛移默化融入這些孩子成長過程,讓他們即便面對自身局限,也有動力去克服困難,努力適應生活。
那時信息傳播有限,沒有鋪天蓋地的社交標準、行為規范時刻 “提醒” 阿斯孩子的不同。他們能按照自己內心節奏成長,在相對寬松的輿論氛圍下,依著天性探索世界、發展專長,而不至于早早被自我懷疑、他人評判束縛住追求美好生活的腳步。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老一輩阿斯伯格成長毫無艱辛,只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單純的社會、穩固的家庭以及寬容的輿論環境,合力為他們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如今,隨著對阿斯伯格認識加深,我們應汲取過往經驗,為這一群體創造更友善包容的當下與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