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刷到了一條有意思的消息。
那個把英特爾操持得老本都要虧個底兒掉的CEO帕特·基辛格,終于還是在一次董事會會議后“被”退休了。
可能很多不怎么常關注英特爾消息的觀眾,意識不到現在的英特爾有多風雨飄搖。
在整個科技圈都因為AI和芯片產業而全線"飆紅"的大環境下,“藍廠”那一路狂跌的財報表現簡直就像一股清流。
果然自古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
2023一整年英特爾的凈利潤只有不到17億美金,而在僅僅兩年前這個數字還是200億。
這個滑落的速度,張弛見了要沉默,林臻東見了直流淚,漢密爾頓見了都得納悶,這個英特爾車隊的領隊到底是誰。
離譜的不止是衰退。
8月1號,英特爾公布上半年財報,宣布因業績下滑將裁員1.5萬人,緊跟著第二天股價應聲下跌,一夜之間蒸發了320億,引發股東起訴。然后就是英特爾準備賣大樓自救,英特爾可能被高通收購等消息。
當年靠著“反壟斷法”才活下來的AMD,如今能買兩個半英特爾;
曾經有機會收購的英偉達,現在市值早就突破了3萬億;
英特爾這么多年對牙膏的不離不棄,終于還是收獲了那個更好的自己。
芯片巨頭與真·牙膏廠不分勝負
借這個機會,今天我們就來好好梳理一下英特爾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在雨點般打來的風口之中一一閃身躲過。
包括帕特·基辛格在內的英特爾4連CEO們又是怎么用一波波精彩的操作,讓凱申物流總隊長都感嘆還是美洲大陸出人才的吧。
01“重生之我在英特爾當CEO”
首先登場的自然就是剛剛退休的基辛格。
和現在的風評不同,當初他剛剛上任的時候拿的簡直就是爽文男主劇本。
上一世我被奸臣所害狼狽離開,這一世我將在公司危難時刻“龍王”歸來。
“重生之我在英特爾當CEO”
帕特·基辛格18歲就加入了英特爾,依靠著英特爾在X86架構領域的突破以及個人電腦普及的東風,基辛格在英特爾的30間累積了相當豐富的經驗與技術能力,他本人也在2000年的時候一路升到了英特爾的首席技術官。
但當財務出身的CEO開始執掌公司后,英特爾此前為各種前瞻技術而成立的部門就顯得多少有點臃腫了,眼看著自己的心血被“精簡”基辛格選擇離開。
之后就是爽文常見劇情,主角在其他公司搞得風生水起,而英特爾則越陷越深。
在它們最拿手的PC芯片領域,英特爾陷入了研發地獄,早早就公布的10納米制程一而再再而三的跳票。
哪怕是再堅定的i炮在看到10納米第三次延期的時候心里多少都有點打鼓,要知道隔壁臺積電已經早你兩年就能實現量產了,就算英特爾再怎么講自己的水平更好,那你至少也得讓消費者看見你的貨吧。
就這樣,被現實捶打了7、8年的英特爾,最后還是不低頭,重新請回了基辛格。
為了請回他,英特爾不但清洗了財務派,把他的職位從CTO升到了CEO;給他年薪更是直接來到了1.78億美元的天價。
基辛格回歸的那一天,整個圣克拉拉(英特爾總部)都在輕聲呼喚著他的名字,公司股價甚至都因此上漲了7%。
而重生的“鈕鈷祿”基辛格也沒讓大家失望,一上任就是大刀闊斧的改革。
在他看來,英特爾的設計制造一塊搞的IDM模式是這家企業的靈魂,所以未來的核心戰略就是要繼續在芯片制造領域投資加碼,爭取3年超星(三星),5年趕臺(臺積電)。
暫時的技術落后不是問題,只要底子在,摩托贏超賽。
而且美國政府擺明了是要在芯片領域搞文章,求爺爺告奶奶地也想讓臺積電搬到美國來。
咱們英特爾可是土生土長的美利堅之子,親兒子怎么也比干的強吧。
基辛格給自己的戰略命名為IDM2.0。
核心內容概括起來就三點:加大研發投入、擴大工廠規模、開拓代工業務。
他的計劃是先穩住自己PC和服務器業務的基本盤,然后大力投資工廠在AI熱潮時代開展芯片代工業務。
哪怕自家工藝暫時比不上臺積電,但只要能從臺積電那里拿走一小部分不那么高精尖的代工訂單,也足夠英特爾“’蕪湖起飛了”。
于是200億歐的德國工廠、250億美元的以色列工廠、70億美元的馬來西亞工廠,這些都還僅僅只是海外投資。
美國本土320億美元亞利桑那工廠,280億美元的俄亥俄工廠以及40億美元的新墨西哥封裝中心紛紛拔地而起。
為了建設這些工廠,基辛格把英特爾未來10年的利潤都一股腦地梭哈進去了。
支持他這么“瘋狂”的底氣,一是英特爾當時自身主營的PC與服務器業務利潤都還算可觀,二是在美國政府通過的“芯片法案”中英特爾在共計390億的補貼中拿走了85億美元的額度,“芯片法案”就差直接改名英特爾法案了。
但冰冷的現實是,被基辛格寄予厚望的代工業務,在整整兩年半的練習時長里不僅沒掙到一分錢,反而還虧了將近170億。
造成這個局面的直接原因是基辛格低估了代工業務的難度。
畢竟英特爾的工廠打出生那天起就是給自己供貨的,從來沒干過服務別人的活。
所以哪怕基辛格到處出動,甚至主動碰瓷老黃蘇媽,表示就算是競爭對手英特爾也愿意為它們提供服務,但在人家眼里臺積電和三星才是真愛,愿意在英特爾那里下訂單的客戶屈指可數。
而且拋開認可度不談,在業務執行上英特爾也沒法保證不翻車,不久前還有博通在收到英特爾流片樣品后表示良率不行的新聞。
另一方面則是錢的問題,基辛格上任時,英特爾的PC業務正處于因新冠疫情而影響的“大漲”時期,隨著疫情后消費者對PC需求的疲軟,以及AI、服務器等由CPU轉向GPU的趨勢影響,英特爾的兩大基本盤也開始陷入收入下降的局面。
一邊是瘋狂燒錢,一邊是收入下降,兩相結合英特爾這兩三年來的財務丑聞幾乎就沒斷過,而被他們視為救命稻草的政府補貼此時也開始打退堂鼓了。
國會始終堅持要看到英特爾的工廠才能打錢,而英特爾表示沒有國會的錢根本建不了廠,互相拉扯之下,直到基辛格宣布自己退休,英特爾也沒能從國會那里拿到一分錢。
當然要是就這么把所有鍋都甩給基辛格多少有點過分,畢竟當初你請人家是求人來拯救你于水火的,真要分鍋,不應該先聊一聊為什么陷入水火嗎?
02 錯失GPU與移動互聯網
這就要請出在上一單元里扮演逼走基辛格“反派”的財務型CEO保羅歐德寧了。
其實把財務出身的CEO定義為反派多少有點名不副實。
你要知道這幫人,他們連游戲里的壞人都做不了,你們能想象二郎神是財務出身嗎?
嘴上永遠都全是股價,報表……就猴子都不用戰斗,就站那等他自己崩潰就可以了是吧。
二郎神就在那:潑猴?。♀┆s啊!
天命人在邊上撓著癢癢 “怎么了,年底他們沒給你分紅???”
“你看,現在大環境也不好是吧,這次帶來的天兵,年前至少得裁個30%吧!”
“仙丹業務燒了幾百億寶貝,也沒什么新突破了吧!”
“要不咱們咱們也別打了好不好,怎么說俺也西天取過經,有海外背景,你不考慮一下西方投資者的態度?”
二郎神聽完,扭頭就得領著天兵打道回府是吧。
但問題,二郎神他畢竟看待問題比較全面,換成凡人他不一定有這個“眼界”。
比如現在最火熱的GPU和AI芯片,其實早在2005年的時候英特爾就曾經有機會以20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偉達從而比AMD更早完成在GPU方面的布局,但這項交易最終還是遭到了英特爾董事會的拒絕。
原因并非出于財務上的擔憂,而是更深層次的文化和戰略沖突。
首先,華爾街的一些老頑固管理層并不熱衷于收購顯卡這種被認為屬于“玩物喪志”的業務領域。
在當時,英特爾主攻的是CPU和服務器市場,顯卡這一領域相對較為“冷門”,當時的決策層并不認為顯卡技術會對英特爾的核心業務產生實質性推動力。
另一個的原因則來自于英特爾內部高層的權力斗爭以及對未來合作模式的不確定性。
特別抽象的一點是,英特爾的高層始終都在糾結合作成功之后,到底要給老黃安排一個什么職位。
其實黃仁勛的領導風格以及他在英偉達的關鍵角色,就注定了收購后的英偉達將與英特爾的企業文化產生沖突。
英特爾當時強調的是嚴格的管理結構和高效的組織體系,而黃仁勛則一直是技術優先。
如果收購成功,英偉達到底是繼續作為一個獨立的子公司運作,還是會被徹底融合進英特爾龐大的體系之中,這個問題也一直未能得到解決。
常言說人不能踏入兩次一樣的河流,但歐德寧表示錯誤可以犯同樣兩次,反正自己又不追求成為圣斗士,那為什么不能敗倒在同樣的招數下兩次?繼拒絕英偉達之后,歐德寧又以同樣的不看好業務前景的理由拒絕了喬布斯。
喬布斯會主動找到英特爾這事兒其實也很有戲劇性,蘋果此前和IBM一直有著很好的合作關系,但因為在一次Mac產品的更新換代之中,IBM因為同時給索尼PS3和微軟XBOX供貨導致自己工期爆炸,原定給蘋果展示的原型芯片不得不使用閹割版,結果惹惱了喬布斯,直接把蘋果逼到了英特爾的那邊。
2005年WWDC,宣布與英特爾合作的喬布斯和保羅·歐德寧
而在和英特爾在Mac上建立了合作之后,喬布斯非常認可英特爾工廠在制程上的優勢。
于是他找到保羅歐德寧,提出自己手頭上有個手機項目,希望英特爾幫忙生產一個小型的手機CPU。
歐德寧簡單算了一筆賬,認為這個項目的前景和錢景都不太行,于是他果斷拒絕了。
就這樣歐德寧做了他這輩子最錯誤的決定。
臺積電代工CPU的初代iPhone
如果不是當初的拒絕,很可能手機芯片直到現在用的都還是X86而不是ARM架構;
如果不是當初的拒絕,很可能蘋果不會這么堅定地要自己做芯片,Mac電腦用的就是U7、U9而不是是M3、M4了。
當然追悔莫及的英特爾也不是沒有嘗試過補救,在2008年他們曾重啟過手機芯片業務,更是特意挑選了當時行業內最牛的大佬品牌來合作。
而這個他們精挑細選合作對象的名字叫諾基亞。
這就好比小孩好不容易憋了大半宿,結果天快亮了尿一炕。
自此之后英特爾的手機芯片起起伏伏多年始終也沒有起色,最終在2016年,英特爾徹底放棄手機芯片業務。
03 錯失EUV與更先進的制程
2012年,在錯失了移動浪潮而黯然下課之后,接替歐德寧的是另一位狠人科再奇。
歐德寧的問題如果還僅限于對于其它科技方向的嗅覺不敏感,那這位大哥可真算是連自己的老本行都玩不明白了。
要知道他上任的這個時間點,盡管英特爾沒有搭上蘋果這趟移動設備的東風,但在PC市場,它還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彼時的AMD只能抱著《反壟斷法》在角落里瑟瑟發抖,而臺積電最多也就只到32納米而已,自家Ivy Bridge的22納米架構,停下來等臺積電發展5年都不一定趕得上。
結果您猜怎么著?它們真的停下來等了臺積電5年。
眼看著AMD馬上就要咽氣了,英特爾開始了牙膏大法,要問新產品升級了什么沒有,我只能說如升。
而在制程方面本來英特爾是有著絕對的領先地位的,當初歐德寧還在任時還重點投資了ASML最新款的EUV光刻機,希望研發完成之后英特爾能成為第一批用戶。
結果到了科再奇,眼看一臺EUV光刻機接近1億美元的造價實在太貴,新路線此時又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保守路線,要求繼續沿用技術路線更成熟的DUV。
畢竟作為財務出身,相比技術經濟考量在他的心里比重更重,即使EUV能夠帶來更小的工藝節點(如7nm、5nm),但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下,現有的技術路線確實仍然能夠滿足當時的需求。
結果很明顯英特爾又再一次低估了EUV光刻機的市場潛力。
由于執著于DUV加多重曝光,而不是用EUV,在前提到的10納米這個工藝階段,英特爾陷入了開發地獄。
而且有時候人真的不能跟大環境對抗,本來嘛,其他家都是搞設計的專心設計,搞加工的專心加工,二者分開發展。
可英特爾非要堅持IDM設計制造一起搞的祖宗之法。
結果自己以往引以為傲的芯片設計能力也一起被工藝連累,一代又一代的牙膏產品搞下來,直到2020年i家自己的10納米才正式量產。
隔壁AMD早已經靠跟臺積電組隊重新復活開始搶占市場了,而我們的柯在奇同志在干嘛呢?
他正忙著在公司跟屬下大搞男女關系,最后因桃色新聞曝光被趕下了臺。
04錯失AI,運氣真的是實力的一部分
2016年,在OpenAI總部,老黃親手把一臺裝了8張英偉達P100的超級計算機,“BOSS直送”到了當時還是OpenAI老大的馬斯克手上。
這個故事現在看起來像是兩家未來巨頭的初期聯合,但實際情況是,當時這兩家其實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產品到底未來能干嘛。
英偉達從2006年起就推出了GPU運算平臺CUDA,但10多年過去了,除了電腦游戲,除了迅速退潮的挖礦之外始終沒有第二場景需要用到GPU的大量并行計算的能力。
而OpenAI在GPT之前,早期的發展路線其實也并不清晰,沿著谷歌阿法狗的路線,他們甚至做過游戲AI,與當時的頂尖DOTA2電競選手對戰。
不過哪怕老黃姿態如此之低,OpenAI當時對于芯片的第一選擇還是英特爾。
要知道早期AI研究和開發的工作都是其實都是依賴CPU完成的,尤其是在深度學習興起之前,AI大多是基于傳統的機器學習方法,比如決策樹、支持向量機(SVM)等。
這些算法并不像現在這樣需要龐大的計算資源,因此使用CPU就能完成大部分工作。
而且對于開發人員來說,那個時候GPU還沒有像今天這樣被廣泛應用于AI領域,即使CUDA已經推出了很多年,但許多非游戲出身的科研人員和初創公司對于GPU編程也并不熟悉。
當然價格也是另外一個因素,受限于GPU比CPU更高的價格以及AI初創公司們有限的資金,CPU顯然是更受歡迎的選擇。
所以2017年OpenAI找到英特爾,希望英特爾能以10億美元收購OpenAI的15%股份“V他10億”,而且如果英特爾愿意以成本價為OpenAI提供芯片,還可以再讓他們收購15%。
而接替科再奇的英特爾新任CEO鮑勃斯旺在看過OpenAI的演示之后,不出意外的和他的幾位前任一樣做出了拒絕的選擇。
他篤定的認為生成式AI不會在不久的將來進入市場,項目不會快速取得回報。
笑死,我們英特爾的CPU可是計算的核心,什么應用都離不開它,你這個AI能干嘛?
難道還能幫你敲代碼、寫論文嗎?別逗了!高管當了這么久從來都是我給別人畫餅,這回畫餅畫到我頭上了?
不過雖然鮑勃·斯旺也犯了跟他的前任們類似的失誤,但他本人絕對是運氣最好那個。
你看看他們前任們一個個不是引咎辭職就是丑聞下課的,人家呢,2021年GPT還沒火的時候就已經是帕特基辛格接任了,OpenAI再火,跟他一個待業在家的老頭又有什么關系呢?
05 未來何去何從
作為一家典型的美式企業,如今的英特爾和很多其他同屬于制造業的美企陷入了相似的境地。
像是波音、還有通用和福特,這些企業無一不是曾經叱咤風云的巨頭,卻在近些年紛紛被時代的巨浪拍翻。
雖然故事看起來似乎是倒霉的英特爾連續遭遇了四個賊能整活兒的CEO。
但實際上對于一艘航行了60多年的巨輪來說,該往哪開早就不是一兩個人能說的算了。
歐德寧卸任后曾說當喬布斯找上他時,他的第一反應是應該接下這個項目,但資本還是更喜歡用數據說話。
所以相比于不一定賺錢的新項目,走保守路線就成了高管的一眾共識。
IDM模式曾經讓英特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無懈可擊,但當歷史進入下一個階段,英特爾早就沒了破釜沉舟的勇氣。
事實上不久前發布的新架構Lunar Lake在續航測試中仍然能輕松戰勝蘋果的M3。
所以英特爾不是沒有技術,只是完全徹底的改變對現在的英特爾來說并不現實。
芯片法案的到賬率仍然不理想,眼瞅著懂王馬上就要上臺了,到時候這個法案會不會執行還兩說。
畢竟按特朗普的邏輯,只要關稅漲起來,在外的生產成本大于美國本土生產,你就算不補貼,芯片廠也會主動回流到美國。
只是到了那個時候,英特爾又該何去何從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