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如果我跟你說搜索引擎可以幫你搞定工作報告,你大概率會說我是個“AI騙子”,不過今年,勇敢用AI的人都已經在享受世界了。
“Kimi已經代替了傳統搜索引擎,成了我工作最好的助手”,一位文字工作者這樣說道,以前寫一篇文章找資料需要百度搜索之后,再進入相關的文章里查詢,動不動找一個數據就滿屏的網頁。現在只需要問Kimi,答案直接蹦出來,還帶著參考文獻。
AI搜索引擎能做的不只是查詢,文字的歸納、續寫等更是手到擒來,一個編輯開玩笑說,“以前我的工作是碼字,現在我的工作是給AI找錯字。”
AI搜索引擎,無疑成了打工人的心頭好。
截至今年10月,Kimi月活用戶規模達到了3600萬、Perplexity月活躍用戶更是在年初就達到了1000萬 。
原本以傳統搜索引擎起家的谷歌、Bing、百度都感受到了AI搜索引擎這股不可抗拒的科技浪潮,紛紛下場布局。抖音、快手、阿里、騰訊也開始推出AI搜索的相關功能。
這場有關AI搜索的新戰役,最終會被傳統搜索陣營“贏者通吃”,還是被新晉AI搜索勢力平分秋色?
01 誰還在用搜索引擎?
“你還在用搜索引擎嗎?”
搜索引擎曾經是一個用戶和外界聯系的唯一途徑,小到周圍好吃的飯店大到專業的知識,一個人幾乎除了搜索引擎沒什么辦法去突破信息壁壘。
直到,大眾點評、企查查、知乎、小紅書、B站等各種各樣的APP一個接一個的出現。
搜索引擎的地位,不斷被挑戰。
隨著ChatGPT的大爆發,AI搜索更是成了加強版的搜索引擎。
那么問題來了,到底誰還在用搜索引擎。
我們問了幾個以前搜索引擎的高頻用戶,現在他們分成了“保守派”“激進派”以及“折中派”。
保守派,仍在使用傳統搜索引擎,并且幾乎不會用任何其他媒體替代。“因為搜索引擎能給我提供的內容是最全面的,且是最原始的,我的搜索軌跡代表我的思考過程,我覺得我是完全主導的。”婁林(化名),一位搜索引擎的忠實用戶這樣說道,“我認為搜索引擎的熱點就是及時、全面,我對搜索引擎的需求也就只有這兩點,市面上會有很多垂類APP,但是他們的算法味兒都很濃,容易讓我陷入‘信息繭房’的狀態,且我會覺得我的思維是被動的。”
孔侑(化名)一位物理博士,有類似的想法,“我最經常用的就是谷歌和維基百科,維基百科對于一些學術類概念的解釋非常詳細而且幾乎準確,谷歌則是有各種學術文獻的圖書網站可以‘白嫖’很多資料。而ChatGPT我基本只當成工具去用,幫助我修改稿件、拆解文獻等。”
“激進派”則是流入完全不同的河流。
“我都不記得多久沒用百度了。”小琪(化名)一位前搜索引擎忠實用戶這樣說道,自從有了AI搜索,現在小琪的習慣就是“萬物皆可KIMI”。
KIMI截圖
“最開始我用KIMI幫我完成一個輔助性工作,比如一些簡單的文案、slogan等等,后來有一次我們公司出去團建我實在不知道在朋友圈發什么,我就讓KIMI幫我寫,結果非常自然一點都不生硬。我就開始開發KIMI的各種搜索場景,到了現在,我連扭傷腳之后如何處理都會KIMI,剩下的時間就用小紅書,基本不用其他的搜索引擎了。”
用垂類軟件代替搜索引擎的薇薇(化名)也是典型的“激進派”,“日常生活我幾乎都用小紅書搜索,專業的東西我會上指定的網站。”薇薇是一名UI設計師,所以設計相關的會去專業design網站,除此之外,她使用小紅書和Perplexity AI搜索滿足了日常的所有搜索需求。
Perplexity官網
“用小紅書是因為有些東西,比如菜譜,圖文比文字更好理解;用AI搜索是因為有些東西,比如查詢手機內存,AI搜索可以直接蹦出答案,而百度可能會給我一個官網讓我自己再去找,AI搜索的效率就更高。”
當然,大部分的用戶還處于兩者之間的“溫和派”。
歐陽(化名)就說道,”即時搜索用百度、谷歌,垂類搜索用針對性APP。”他說我和客戶或者朋友聊起一個梗,我沒聽說過我就會去搜索引擎立馬了解個大概,但如果我有非常明確的需求,例如找吃的就去大眾點評、旅行攻略就用小紅書。
曹陽(化名),一位自媒體人,也是AI搜索和傳統搜索引擎結合的,“AI搜索的結果是非常直接,但有的時候不夠準確。我之前在AI搜索查了某一家公司的財務數據,反饋的結果把2023年的數據說成了2024年的,作為對信息準確度有高要求的媒體人,不能完全依賴AI搜索。”
傳統搜索引擎的流量壓力,從一些數據上能窺見端倪。
谷歌搜索,作為世界范圍市占率最高的搜索引擎,在2009年之前用戶增長率一直在40%-65%之間,到了去年,谷歌用戶增長率已經下降到了10%的程度。
Bloggerspassion
今年第三季度,百度線上營銷業務營收188億元,同比下滑了4%左右,實際上,在2023年第二季度百度線上營銷業務的營收增速達到了14.6%之后,這項業務就在呈現下滑趨勢。
海豚投研
對比來看,2023年初就融合了基于 ChatGPT聊天機器人的搜索引擎 New Bing。根據SensorTower 移動應用數據,2023 年第 2 季度,微軟 Bing 美國月活躍用戶達到 310 萬,同比增長了一倍多;此外美國用戶在 Bing 上的投入時間攀升了 84%。
New Bing相較于傳統搜索引擎使用感受非常超前,可以通過文字描述生成圖案,在文字回答之外可以提供讓理解答案更容易的地圖指引或者圖片、還可以調用第三方插件。據晚點latepost,New Bing 將可以在回答時自動調用插件工具,目前正在和餐廳預訂平臺OpenTable以及計算數學平臺開發商Wolfram Alpha合作。例如當用戶詢問 “幫我找一下今晚在紐約的兩人晚餐預訂”,Bing 會通過插件獲得可預訂的餐廳鏈接列表。
02 AI可搜萬物
傳統搜索感受到了AI搜索的壓力,再不行動就來不及了。
微軟、谷歌、百度陸續登場。
2023年12月,谷歌推出了Gemini AI模型,今年5月谷歌推出整合了Gemini大模型的AI搜索功能SGE(后更名為AI Overview)。
百度也沒閑著,ChatGPT火了之后百度是國內反應最快的大廠,2023年3月就推出文心一言。當時百度推出文心一言之迅速一來得益于做搜索引擎積累的大數據,二來也是看到了AI對于搜索引擎的顛覆性,來提前布局。今年9月,百度文庫AI功能月活用戶突破5000萬,同比增長超300%,第三季度文庫的訂閱收入同比增長23%。
今年9月,在文心一言APP上線一周年的時候也正式更名為文小言,文小言和百度搜索也被定義為探險者”跟“主力旗艦”的關系。文小言是百度探索AI新搜索的“突擊隊”,走得更激進,而百度則是整個新搜索陣營的老大哥。舉例來說,圍繞用戶搜索,百度APP里既兼容傳統搜索,也有自己的AI助手來呈現自己的答案。文小言更強調AI原生的體驗 ,并且搜索形態的呈現可能是圖標、音樂、天氣、餐廳推薦等等。
而原本和搜索業務幾乎沒關系的各種APP也來沾邊AI搜索這件事。
就比如,做娛樂的抖音和快手。抖音推出了抖音AI搜索,在抖音搜索APP的正中間就有一個AI搜索功能,抖音充分把短視頻娛樂這件事情融合在了AI搜索中。
春節快到了,抖音AI搜索抓住了打工人的心思,進入AI搜索第二條就是“怎樣才能讓領導更爽快地批準請假”,一股子抖音味撲面而來。相對而言,文心一言首頁熱點推薦的日產與本田合并的新聞以及個人養老政策解讀就顯得一本正經。
文心一言截圖
我試著在抖音AI搜索“如何做炒雞”,除了生成文字回答,在回答最下面還會推薦出相關的高播放量視頻。可以說是把抖音短視頻“物盡其用”。
同樣是短視頻的快手則是在搜索中內嵌有“智能”服務,在該服務下,用戶可以獲得AI總結的內容,和抖音AI搜索類似,快手“智能”服務也會展示與用戶搜索內容相匹配的短視頻內容。
再比如,一身“班味”的阿里也推出了AI搜索“心流APP”,除了提供智能搜索、知識問答、輔助創作等能力外,還可對文件、網頁信息進行快速解析,生成摘要,翻譯答疑。幫助用戶更高效地讀論文、讀財報、讀報表等。
騰訊依托騰訊混元大模型在近期也上線了“IMA”平臺。
當然,除了互聯網大廠,還不能忘記今年靠“長文能力”在各大平臺出圈的KIMI。
我把文心一言、騰訊IMA和KIMI三個體驗感類似的搜索引擎拉出來做了個對比。我問了他們三個同樣的問題“2024年電車競爭為什么這么激烈”并且要求他們把原本用“1、2、3”這種關鍵點形式羅列的信息整理成通順的語句。
KIMI截圖
從回答的整體邏輯上,三家幾乎都是從政策、市場競爭以及消費者幾個大方向拆解分析的。從引用的文獻來看KIMI參考了38個網頁并且幾乎每一個輸出的觀點都會用相應的依據文獻指引便于交叉驗證;騰訊IMA引用了20篇參考內容,不過很多答案并沒有相應的文獻指引;文心一言則引用了4篇參考內容,并且幾乎沒有指引。騰訊IMA除了給出答案之外還利用公眾號的資源優勢推薦了幾篇公眾號相關閱讀文章。
騰訊IMA
而把答案從原來的形式變成順暢語言方面,三家的表現難分伯仲,基本都是用總分總的形式匯總了答案,語句也比較自然,雖然都有點人機的味道,但邏輯合理,再人工修飾一下完全可以用于工作報告當中。
文心一言
騰訊IMA和KIMI在給出答案后,也給出了下一步續寫的相關問題,比如KIMI提問“政府對電車市場有哪些政策支持”“消費者怎么看待電車市場的新車型”等;騰訊IMA則問出“比亞迪和特斯拉在2024年電車市場的競爭思路是什么”等相關問題,在續寫提問方面文心一言表現略遜一籌。
03 AI搜索,怎么賺錢
資本對于AI搜索引擎的樂觀預期是非常明確的。
楊植麟曾經接受過騰訊《潛望》欄目組的專訪,提到過2022年底GPT火出圈的時候他自己正在籌備相關的工作,他說“我們2023年2月開始集中做第一輪融資。如果delay(延遲)到4月,基本沒機會了。但如果2022年12月或2023年1月做也沒機會,當時有疫情,大家沒反應過來——所以,真正窗口就是一個月。”
并且,楊植麟做了精確的計算,想要把這款產品做出來就要在這個窗口期的幾個月內拿到1億美金。
實際上2023年6月到2024年2月,月之暗面完成了兩次融資,200多天約合90億元人民幣,月之暗面拿到的錢遠比最初計算的1億美金要多的多。
企查查
百度文心一言發布會第二天股價大漲13.67%、微軟NEW BING發布會演示之后股價漲了4.2%、谷歌初代Gmini AI大模型發布之后股價上漲5%;Gemini 2.0發布后,Alphabet股價更是攀升至歷史新高195.6美元,市值來到2.39萬億美元...
不過,再被追捧的技術,也得賺錢。
AI搜索引擎的商業化基本是從最簡單能想到的TOC開始的。訂閱制,是TOC變現的最佳渠道。
PerplexityAI就推出了每個月20美元的訂閱價格,付費內容包括研究助手、圖像和文件上傳,以及訪問第三方AI模型。據,經緯創投,Perplexity的移動應用和網站門戶在2月的訪問量增長了8.6%,達到了約5000萬用戶。Perplexity表示,最近它的年收入突破了1000萬美元。幾乎所有的收入都來自每月20美元的Pro服務訂閱,這部分訂閱正在加速增長。
周鴻祎發布的360AI也開啟了一年216元的訂閱制,付費功能覆蓋圖片、寫作、文檔、視頻、文檔模板等五大明星場景100多款實用工具。
360AI官網
訂閱制顛覆了傳統搜索引擎靠廣告收入的邏輯,傳統搜索引擎是非常歡迎用戶“白嫖”在用強有力的用戶數據和企業聊廣告,一般傳統搜索引擎都是通過競價廣告來拍賣廣告位實現營收。
不過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在影響用戶體驗的同時也會影響整個搜索引擎內部的內容準確性。一位廣告從業者就表示,“谷歌在競價廣告的開放位上要求就會更嚴格,因為他們要保證非廣告內容的占比,來中和掉廣告對用戶體驗和信息準確度的影響。”
但是AI搜索引擎本來就依靠強大、準確的數據庫基礎生成,所以廣告對他們的影響會更大,因此他們轉而把目光瞄準用戶,以“更智能、更準確”為賣點來實現訂閱制。
不過,AI搜索真的“更智能、更準確”嗎?
相信所有用過AI搜索的人都有被“胡說八道”的經歷,不論是百度文心一言、谷歌Brad、KIMI,甚至是GPT在上線初期都會有信息完全錯誤的時候。
文心一言截圖
就比如文心一言測試版的時候,我就試著問了理想汽車2022年的銷量,當時文心一言回答理想當年交付了10萬輛“純電車型”,在我糾正理想沒有純電車型的時候,文心一言回答“理想在2022年推出了X90這款純電車型”,估計就算李想本人來了都得猶豫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過純電了。
KIMI也有類似的錯誤,比如說2024年底的時候某網站付費用戶是1.5萬,但是我進入其指引的參考文獻,文章是2024年初發的,除非筆者是預言家,不然這個數據就是錯的。
對此,技術專家林宇(化名)表示,深度學習模型的輸出結果會有不可解釋性,這與其學習模型的屬性有關,所以,類似的錯誤會有一定的出現概率。
那么問題來了,如果信息不能更準確,即使答案更直接,用戶是不是也會挑毛病?更嚴重的問題是,當同質化的AI搜索引擎越來越多,在差不多都有時不時“抽瘋”的情況下,能“白嫖”的用戶是不是就很難養成付費習慣呢?
所以,一些AI搜索也動了TOB商業化的心思。
比如,開放API,Perplexity就通過向公司收取API訪問其AI模型的費用,創造了一些額外的收入。
未來,如果AI搜索引擎想要用廣告賺錢,那么最大的挑戰就是,這塊市場基本已經被傳統搜索引擎占據了。
百度營銷官網
對于百度、騰訊、谷歌、微軟這些原本就有豐富廣告主資源的大廠來說AI搜索+AI廣告無非就是 一樣的酒換個壺來裝,不過對于原本沒有廣告業務的創業公司,比如KIMI或者Perplexity來說就有更大的挑戰。他們不僅要搶用戶,還要和大廠搶客戶,而B端客戶本身就對穩定性的追求遠大于C端,要讓他們換平臺投放就得有足夠的競爭力來說服他們。
以目前傳統搜索引擎布局AI搜索的速度來看,未來很可能出現這樣的分化——
傳統搜索引擎結合AI搜索功能后,減少用戶的流失率,然后仍然占領TOB商業化的大面積市場;
新晉AI搜索引擎則可以通過專項內容的加強實現TOC的訂閱制,比如醫學、法律等垂類AI搜索引擎。
不論如何,如果既不在內容上下功夫,又沒法和大廠搶廣告商,AI搜索的“新勢力們”終究逃不過被傳統引擎“贏者通吃”的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