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是傳言,而不是謠言,是因為還沒石錘。
當事人還沒回應,舉證者也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很多事就這么僵著了。
我不知道當年明月到底有沒有瘋。
我好奇的是這么一個坐擁幾千萬版稅,早就實現財富自由的作家,為什么還要選擇去做官。
根據資料,當年明月21年在上海任職,副廳級干部。
可能人家就是有一心為公的理想,這個我理解不了,可能確實是人生志趣的問題。
如果我有當年明月這么高的版稅,我更希望過一種不被打擾的生活,不會考慮走入仕途。
因為一輩子很短,我還有很多沒有讀過的書,還要許多想要寫的文章。
當年明月在創作界,是屬于典型的一本書作家。
一本書就能上作家富豪榜了,吃一輩子,自然也就不需要寫下一本了。
但是衡量一個作家水準的,其實還應該是他的下一本書,而不是第一本。
因為第一本往往都會把自己的才情給消耗沒了,第二本開始,才是考驗作家從無到有,動用想象力和普世性關懷的時刻。
《明朝那些事兒》我沒讀過,因為對權力是如何運作的并不感興趣,更對以通俗筆法來闡述權力運作過程這事,感到十分的無聊。
而當年明月在寫這部著作的時候,也就二十五六歲,對于很多權力的運作,尤其是現代權力的運作,其實并不深刻,很多是靠閱讀、猜想和筆法來完成的。但是好也好在,在文學里面還有這樣一個世界,可供他發泄天真和感慨。
當年明月在書中寫道:“張牙舞爪的人,往往是脆弱的。因為真正強大的人,是自信的,自信就會溫和,溫和就會堅定?!?/p>
這話放在今日,境界依然很高。
書中還有:
“所謂百年功名、千秋霸業、萬古流芳,與一件事情相比,其實算不了什么。這件事情就是一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
但是,當年明月并沒有給出,在明朝這樣的歷史空間下,作為一個個體,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關于歷史題材的書寫,我更欣賞馬伯庸這樣的書寫者。在《食南之徒》里,馬伯庸寫了許多吃貨官吏,雖然身處大歷史的背景之下,但是人們在面對美食的時候,還是十分直接而感性地喜愛。
畢竟官員在歷史空間的浮沉之下,也都是小人物,每個人所處的位置,也僅僅是歷史棋局的一步,回歸到個體,今天吃的怎么樣,見了什么人,有了什么不錯的見聞,這些可能更加重要,也更加貼合人文氣質一些。
對于當年明月的興趣,其實是中國人骨子里的對于權力的好奇和興趣,尤其是對于這種用通俗、幽默筆法寫出來的歷史故事,更是能夠讓很多身處權力之中的人,領會到很多“道理”。
而明朝不僅是一個狹義的地域空間,更是一個全球化的空間。
在那個時期,西方同時也進行了文藝復興,通過大航海發現了新大陸,還進入了工業革命。
這也是一種敘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