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書按:自從暑期檔票房遇冷以來,“為什么人們不去電影院了?”成為網絡持續熱議的話題。前幾天出爐的2024年票房成績,進一步加劇了業內對于市場寒潮的擔憂——票房蒸發近100億,同比下降22.7%,觀影人次消失近3億,同比減少23.1%。大片扎堆的春節檔幾乎成了背水一戰。
相比之下,久入寒冬的圖書市場表現出了更強的韌性。昨天發布的《開卷2024年圖書零售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圖書零售市場碼洋同比僅下降1.52%,總體(不含教輔教材)市場碼洋同比下降4.83%,已經恢復至2019年的88%。雖然市場規模保持了基本平穩,但由于短視頻主導了越來越多人的購書選擇,2024年各個細分板塊命運懸殊。
生活類圖書碼洋同比增長了25.70%,尤其是中醫保健、食療類圖書,因為此類內容尤其受到短視頻博主青睞,是吸睛、引流的首選。相比之下,文學類圖書的碼洋則同比下降了15%,之所以如此慘烈,部分是因為名家名作已經被各種主播輪番帶過一遍,《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奇跡”已經難以復制,三年過去了,這本書依然占據著虛構類總銷量榜第一。
藝術、學術文化類圖書的碼洋同比降幅也都在10%以上,我們所熟知的很多出版品牌都都集中于這幾個領域,可以想見他們2024年的集體處境。
新的一年,只有更多影迷走進電影院,家門口的“造夢之地”才能繼續存續,只有更多愛書人為新書投上一票,文字中的精神世界才會更加豐饒。
01
人魚之間
作者: 張天翼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 2025-1
《人魚之間》中的故事,以童話解構的形式,折射了關于愛情婚姻、關于家庭人生的普遍法則。
作者張天翼以華麗、靈動而不失幽默的筆觸,重寫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將現代性思考、情感和生活經驗融入其中,重構了一個看似真實又充滿夢幻的神秘世界。在故事里,“公主”不再是等待救援的弱者,而是握緊拳頭的勇士;“王子”不再是英雄,而是面臨情感困惑的普通人;海獅與鷹也懂得什么是愛……
在真與幻之間,歌與淚之間,愛與痛之間,《人魚之間》是成年人心中的童話,是搭建在現實與幻想之地的天梯。
02
我周圍的世界
作者: 孔孔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團
出品方: 春潮Nov+
原作名: 荒唐原
出版年: 2024-12
《我周圍的世界》透過早慧女孩周葦尋求自我與探索世界的過程,講述了一個頗具當代特色的女性故事。父親的缺失,與母親的混沌共生,家族中其他女性長輩的婚姻生活等,共同形塑了周葦的早期性格,擾動她敏感的心,也影響著她和外界互動的方式——
玻璃罐里的一對母女蛾,無論如何撞擊,墻永遠在那里,呈現出無動于衷的透明。于是,只能恨另一只飛蛾。陳香蘭告訴周葦,是她毀掉了她這輩子最重要的機會。
03
獻燈使
作者: [日] 多和田葉子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野spring
譯者: 蕾克
出版年: 2024-12
“老人并沒有返老還童,而是被放射性物質奪走了死亡能力。”
核災難降臨之后,日本處于外來語、網絡都消失的鎖國狀態,被剝奪死亡權利的老人,依然健康,還要工作,而原本代表希望的年輕人卻不斷患病,命懸一線。擁有不死之身的老人,注定要目送一代代子孫走向死亡……
面對停滯的世界,老人們決心沖破鎖國殘局,拯救孩子們,他們成立了神秘組織,挑選現代日本的遣唐使——“獻燈使”,重新建立和世界的聯系。
主人公義郎的后代無名,一名柔軟如章魚,聲音如白鶴的聰明少年,正是最佳人選。而無名能否完成任務,在末日死里逃生,等待新世界到來……
本書共收錄5篇同題材作品。
04
像水一樣流
作者: [法] 瑪格麗特·尤瑟納爾
出版社: 人民文學出版社
原作名: Comme l'eau qui coule
譯者: 李玉民 / 段映虹
出版年: 2024-12
《像水一樣流》收錄尤瑟納爾三部頗具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說,均創作或構思于作家的青年時期,最終在晚年結集出版,可以說占據了她人生中很長一段時間。
《安娜,姐姐……》以十六世紀那不勒斯地區一對姐弟之間的感情為主題,《默默無聞的人》講述了生活在十七世紀荷蘭的納塔納埃爾的生與死,《一個美好的早晨》的主人公是納塔納埃爾的兒子拉扎爾,他出入排演莎士比亞作品的劇團,在夢中提前經歷了整個人生。三部小說雖然背景和主題各異,但都探討了人的情感、際遇和行為動機,表現出“一切如流水”的人生狀態。
05
青春手記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瓦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原作名: Cahiers de jeunesse 1926-1930
譯者: 沈珂
出版年: 2024-12-31
《青春手記》是法國當代思想家、文學家西蒙娜·德·波伏瓦1926年至1930年間的私人記錄,包括日記、筆記、摘抄、信件底稿、生活和學習計劃等,共分7卷,其中第1卷遺失,現存2-7卷。
18歲到22歲正是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重要時期,《青春手記》忠實記錄了她的迷茫和思考、希冀和悲傷、友誼和愛情,展現了一個生于20世紀初年的少女如何通過不斷地質疑、剖析和自省,從懵懂惶惑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為一個自由、獨立、清醒的女性。
她閱讀,她感受,她寫作,她評判,評判他人,也評判自己,她有規律地列出詳細的生活和學習計劃,她反復重讀自己的手記……當我們翻到最后幾頁時,一個全新的她出現了:“我堅信這樣的豐富會被接受,這些話將會被言說、被聽見,這樣的生活將成為許多生命汲取能量的源泉。我堅信這就是我的使命。”
波伏瓦的養女西爾維·勒邦·德·波伏瓦撰寫長序,并附上近30張珍貴照片和檔案影印件,涉及《青春手記》中提到的重要人物、事件和往來信件,大多為首次發表,序言與照片均收入第0卷中。
06
不像說母語者
作者: [美] 周蕾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副標題: 作為后殖民體驗的言語
原作名: Not Like a Native Speaker: On Languaging as a Postcolonial Experience
譯者: 周云龍
出版年: 2024-12
《不像說母語者》是華裔文化批評家周蕾基于種族、語言、身份認同的研究作品。出于自身對身份認同的敏感,周蕾觀察到語言帶來的不平等與失語,反思不同膚色和階級的語言與寫作,認為語言實際上成為一種生命政治的秩序。
從德里達對法語的自傳性反思入手,到與非洲小說家欽努阿·阿契貝同等的對語言先天論的煩惱,繼而“揭開語言尚未痊愈的傷疤”,作者潛入巴金、梁秉鈞、馬國明、本雅明、保羅·利科等人的文本,重新思索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與跨語言現象所帶來的失落感。本書不僅重新定義了后殖民研究中的地緣政治邊界,還展示了如何將歷史經驗與基于聲音和劇本的習慣、實踐、情感、想象聯系起來。
07
摹物不倦
作者: 劉紫云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副標題: 物象與明清小說日常敘事的展開
出版年: 2024-12
小說的世界不僅有各色人物,更有萬千物象。在中國古代小說中,物象曾一度先于人物而穩踞敘事的中心。以何種方式描寫或敘述物象,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中經歷了一個不斷生成、演化的過程。寫物的傳統,可以遠溯至先秦,但在崇奇尚怪的文化觀念影響下,反常之物、超常之物因其“怪”“異”才為彼時的敘事所留意。一直到明代中后期的世情小說中,物象才不僅以其日常性獲得認可和關注,而且被吸納為日常敘事的必要成分。物象參與勾勒一種日常生活的新輪廓,并重塑長篇小說的語言景觀;對物象的描寫與敘述共同匯聚成一種冷靜、疏離的語言風格,而正是這種風格蘊含了明清小說日常敘事的重要精神:將物從意義的重負中解脫出來,讓物回歸物本身。本書嘗試梳理日常物象浮出文學地表的歷史過程,并通過經典文本鉤沉那些原本被視為零散、瑣碎、缺乏獨立價值的日常物象描寫,使其重新進入讀者和研究者的視野,借此激發對明清日常敘事新型審美風格及創作觀念、明清物質生活及文化更為深細的感知與理解。
08
女性衛生用品的社會史
作者: [日] 田中光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原作名: 生理用品の社會史
譯者: 曹逸冰
出版年: 2025-1
月經是女性生理成熟的美好象征。但長久以來在父權制的價值觀下,月經被視作一種宗教文化禁忌,是身體不潔的表現,甚至讓女性產生了羞恥感。女性衛生用品的出現,不僅守護了女性的健康與快樂,更是改變了女性的意識,讓女性對月經有了積極的認知。
每一位女性從初潮到絕經要用掉1萬多片衛生巾。然而如此切身重要的物品,我們了解的并不多。這本書以女性衛生用品的發展和演變為主線,介紹了衛生巾問世之前女性的經血處理方式,剖析了世界各地阻礙女性衛生用品發展的月經禁忌,聚焦日本一次性衛生巾鼻祖“安妮衛生巾”的誕生、沒落和其成就的社會意義,淺析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衛生巾的性能及其問題等。
衛生巾的出現讓萬千日本女性在經濟高速發展期大跨步地邁入社會,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不僅是女性衛生用品的社會史,也揭示了日本社會的變遷,更展現了女性身體自主意識的覺醒過程。
09
本末:藝人的身份、性情與社會
作者: 岳永逸
出版社: 巴蜀書社
副標題: 藝人的身份、性情與社會
出版年: 2024-10
本書作為深描叢書的其中一本,是一部討論古今藝人性情、身份、社會呈現的著作。作者岳永逸是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曾任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民間文藝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等方面研究。已出版《舉頭三尺有神明:漫步鄉野廟會》《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等多部社會人類學、民俗學相關等著作。本書摘取以楊貴妃、唐明皇在內的唐代藝人和舊京雜吧地兒近代天橋藝人為樣本,通過古今藝人群體的相互映照、對比,盡可能地忠于書寫者閱讀和聆聽時的直覺,呈現相關的說寫敘事對藝人社會化的“延展性”以及鏡淵之效。本書在史料采用方面具有明顯特色,作者以一切材料為“信”史為前提:通過新舊唐書、唐代詩文傳奇及筆記小說勾勒唐代宮廷內外藝人的日常生活,描摹其絢爛、沉郁又不拘一格的性情;通過1999-2001年12份老天橋藝人訪談記錄,描畫近世天橋這樣雜吧地兒討生活的江湖藝人群像,運用人文社會學、歷史人類學、藝術民俗學等相關理論對藝人這一群體進行“深描”,并進一步闡發了作者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及傳播的深刻反思。
10
希特勒的逃兵
作者: [日] 對馬達雄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副標題: 背叛還是抵抗,德意志最后的禁忌
譯者: 陳瑜
出版年: 2024-12-15
二戰期間,被俘虜并被判處死刑的納粹國防軍逃兵有3萬多人,大大超過了英美兩國。他們中的許多人并非在戰斗過程中臨陣脫逃,而是因不愿參與種族滅絕的罪行,冒著生命危險做出了抵抗。戰爭結束后,幸存下來的逃兵長期被斥為懦夫,受到社會的否定,但他們最終成功地揭露了軍事法庭的不公正的真相,恢復了名譽。本書通過最后一名逃兵路德維希?鮑曼的生平故事,講述了這段不為人知的歷史。
1941年,19歲的路德維希?鮑曼應征入伍,被分配到駐守于法國的軍營。第二年,他與同鄉友人庫爾特策劃逃離軍隊,不幸失敗,被判處死刑,后減刑釋放,被再次投入戰場。1945從蘇軍戰俘營被釋放后回到家鄉,卻遭到親朋好友的唾罵,一度消沉,終日酗酒,又遭受妻子去世、家庭破碎的打擊,其后終于振作,在貧困中撫養大了子女。受到前獄友的鼓勵,他65歲時投入和平運動。70歲時成立了全國納粹軍事司法受害者協會,將為逃兵恢復名譽視為人生目標。在變化的社會輿論和歷史學家的共同努力下, 2009年9月,德國聯邦議會以全場一致的投票通過了逃兵名譽恢復決議。此后鮑曼繼續從事和平運動,2018年以96歲的高齡去世。
本書以鮑曼一生為軸,以戰后德國圍繞恢復逃兵名譽之爭為主要焦點,揭開了德國現代史中曾被視為“禁忌”的話題,也探討了什么是人類的勇氣和尊嚴。
11
我想這樣被埋葬
作者: [美] 香農·李·道迪 / [美] 丹尼爾·卓克斯 攝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樂府文化
原作名: American Afterlives: Reinventing Death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譯者: 李鵬程
出版年: 2024-12-1
美國正在悄然經歷一場死亡革命。您可以選擇冷凍葬、水葬、遺體堆肥、蘑菇壽衣等新方法來處理您的身體;您的親友可以將您的遺骸制作成珠寶、玻璃球和藝術品,繼續與您做伴;人們可以把自己安置在風景秀麗的花園公墓、草坪公墓、鄉村公墓,也可以把骨灰拋撒在壽命長達千年的紅杉樹下,甚至還可以讓骨灰進入太空;選擇家庭自辦葬禮和綠色葬禮的人也在增加,人們越來越關注遺體處理對環境的影響。在當下的美國,死亡同時在三個層面上得到重塑:遺骸的處理、全新的儀式、來生的觀念。
一個社會對待死者的方式和態度是了解這個社會信仰和價值觀的有力線索,而作為社會活動的葬禮也是維系人與人關系的紐帶之一。芝加哥大學人類學教授香農·李·道迪(Shannon Lee Dawdy)聚焦美國葬禮革命,以人類學家的身份闖入了暗潮涌動的殯葬行業,與殯葬師、防腐師、設計師、公墓所有者、死亡導樂、創業者以及遺屬交談,真實記錄下當代美國人對死亡的態度迅速變化:人們不愿意放棄這最后一次張揚自己個性的機會,尋找自己(或為自己親友尋找)最適合的遺體處理方式成為最后的愿望。精心策劃的葬禮對治愈親友們的喪失之痛有著不可估量的力量。
《我想這樣被埋葬》全面、客觀地記述了這場死亡革命的細節,深入分析了催生變革的社會因素與人們的心理機制。道迪發現,通過革新殯葬風俗,美國人正在重塑他們對人格、儀式和代際關系的看法。殯葬業者在追逐利益和人性關懷之間尋找著新的商機,同時,他們還面臨著一個看似矛盾的問題——當代人的死亡觀念變得既更加物質化,又更加精神化。
12
鑲嵌之美
作者: [意]翁貝托·帕帕拉爾多
出版社: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出品方: 后浪
副標題: 古希臘羅馬的馬賽克藝術
原作名: Mosaici greci e romani
譯者: 劉鑫威
出版年: 2024-11
本書首先對古希臘羅馬時期馬賽克藝術的風格和技術進行了簡明而權威的闡述,之后引導讀者按時間順序參觀馬賽克藝術發展的最重要的地區,從馬其頓首都佩拉——其天然卵石鑲嵌畫的構圖在馬賽克發展的早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到拉文納的圣維塔萊大教堂——其墻壁和拱頂的馬賽克標志著古代和中世紀風格之間的過渡。本書對龐貝及其周邊地區給予了特別關注,那里完整地保留了各種驚人的馬賽克作品,包括著名的描繪宏大的人物場景的亞歷山大馬賽克等。
13
老房子
作者: [俄]亞歷山德拉·利特維娜 / [俄]阿尼婭·杰斯尼茨卡婭 / 亞歷山德拉·利特維娜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出品方: 后浪
副標題: 俄羅斯的百年歷史
原作名: История старой квартиры
譯者: 葉曉奕
出版年: 2024-11
在莫斯科一條安靜的小巷里,有一棟老房子。往上爬六段樓梯,左轉,就是穆羅姆采夫的家。1902 年10 月的某個夜晚,我們走進他家,在那里待了整整100 年。我們認識了穆羅姆采夫家族的幾代人,也認識了他們的鄰居和朋友;我們目睹了他們的相聚和分離、快樂和悲傷、希望和失落,經歷了許多俄羅斯普通家庭在那個年代中所經歷的一切。
這段家族往事折射出了20 世紀俄羅斯的歷史。訴說這段歷史的不僅有本書的主人公,還有他們的物件:家具、衣物、餐具、圖書、玩具等。物件會保存它們被制造和使用的那個時代的烙印,留下光陰的痕跡。它們見證了課本中未曾寫過、對我們至關重要的歷史,也見證了每一個家族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我們每一個人的故事。
14
小家伙
作者: [法] 瑪麗昂·法約爾
出版社: 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 樂府文化
出版年: 2025-1
一本無字繪本,一首視覺詩歌,一則現代家庭關系的圖像隱喻,是法國人氣藝術家瑪麗昂·法約爾的代表作品。
作品著眼于家庭關系,從“小家伙”——孩子的誕生講起,我們看到女性在家庭中付出的巨大犧牲,家長在養育中逐步失去的自我,父母對子女的干預、影響和塑造,子女對父母的繼承、叛逆與背離……每個家庭的成長,都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
父親、母親、孩子,每一位家庭成員都在瑣碎的磨合中成就著彼此、消耗著彼此,也牽絆著彼此、深愛著彼此。
《小家伙》的靈感來自瑪麗昂的切身經驗,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她創作了一系列關于“為人父母”的畫作,表達她生命這一時期無數豐富而復雜的感受和想法:關于現代家庭中的父母身份,“小家伙”加入家庭后的兩性關系,子女對家長的崇拜和追步如何演變為背離……
畫作有溫柔,有幽默,有喜悅,有想象,有哀傷,有沮喪,有思考,有質疑,每一個場景都格外有力量。瑪麗昂在創作中整理為人父母的復雜感受,反思女性為家庭付出的種種代價,也學著撫平家庭帶來的悲傷和自我懷疑。相信這本書會讓每一個人感同身受。
15
命若朝霜
作者: 柯嵐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學問
副標題: 《紅樓夢》里的法律、社會與女性
出版年: 2025-1
清代法律如何制度性地決定了女性地位的低下?這些深層的制度性缺陷又如何成為曹雪芹絕望的根源?
本書從法律社會史角度解讀《紅樓夢》,聚焦十二位(類)女性角色,對應十二個清代法制問題,整理與《紅樓夢》中事件類似的清代司法案例,剖析清代女性困境的制度性原因,考察了清代性別、家庭、法律、政治間的互動與演變。作者綜合多重視角,立足“法學與文學”研究路徑,聚焦人口拐賣、生育、財產分配、官員考核等社會議題,分析了《紅樓夢》作者及書內女性角色如何受到當時禮教與法律的限制、如何做出反抗與批判,展示了清代法律與社會的風貌。
16
蠻與癡
作者: 鄭恩柏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出品方: 驚奇
出版年: 2025-1-1
本書以兩條敘事線交織的方式呈現了一場宗族械斗事件的前因后果。渴望出海的少年、一場莽撞而兇險的成人禮構成了整個故事的主線,間雜其中的,是眾多受訪者以溫州蒼南方言口述的個人故事。前一條線以古典敘事方式講述了陳家三兄弟出海的經過,這次出海直接導致了兩個村子積怨的爆發;后一條線則讓各種職業、各個年紀的人物輪番出場,以群像鋪陳出小說的時代和社會背景。由此,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多少都曾有過的少年心境和上世紀末一個沿海漁村的風物人情,透過這些文字獲得了遙遠的回響與共鳴。
17
撿來的瓷器史
作者: 涂睿明
出版社: 江西美術出版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出版年: 2024-10
《撿來的瓷器史》選取了中國瓷器發展歷史上十個重要的節點,以工藝為骨架,以歷史、文化與美學為血肉,嘗試勾勒出瓷器史整個發展的歷程,作者將這些歷史節點,通過一塊塊并不引人注目的、所謂揀來的破碎瓷片引出,以小小瓷片切入,從工藝史的發展出發,兼及文化、美學、技術與貿易的歷史,并著重梳理了景德鎮作為瓷都在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景德鎮的工藝技術發展引發的瓷業變革。整本書,見微知著地勾畫出瓷器史在宋元至清末民初這一歷史階段的發展面貌。
18
哀悼與憂郁
作者: [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出版社: 岳麓書社
出品方: 浦睿文化
譯者: 吳張彰
出版年: 2024-11
本書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情感心理學名作,收錄了弗洛伊德寫于1915~1920年的四篇重要文章,分別是《哀悼與憂郁》《當下對于戰爭和死亡的看法》《論無常》《超越快感原則》。其中《當下對于戰爭和死亡的看法》為第一次譯成中文。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類最深的本質包含著一些本能沖動,這種本能沖動是“愛恨交織”的。這種沖動不僅可以解釋我們的憂郁癥、我們對死亡的態度,甚至可以解釋戰爭的起因。而身處文明社會的我們,對待這種原始沖動的正確做法就是進行“哀悼”。只有順利地完成哀悼的工作,我們才能坦然地面對生命中的死亡和失去,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和平共處。
19
廢墟潛行
作者: [日] 中村育美
出版社: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出品方: 未讀·藝術家 / 未讀
原作名: Project UrbEx
譯者: 王羽翯
出版年: 2024-10
UrbEx,全稱Urban Exploration,是近年逐漸走入大眾視野的人工廢墟探險活動。UrbEx探險者會準備好防護裝備,在千變萬化的人類文明叢林中探尋已被遺棄的記憶。
作為游戲制作人,中村育美參與開發的《獵天使魔女》《惡靈附身》《大神》等佳作為全球數百萬玩家帶來 驚喜;作為無畏的UrbEx探險者,中村拋棄了自己的身份,戴上防毒面具,以“Tommy”之名記錄自己的見聞與感悟。
自2004年以來,中村不斷探索亞、歐、北美三大洲的廢棄建筑。從廢棄的造船廠到巨大的冷卻塔,從“鬧鬼”度假酒店到滿是玩具娃娃的小島,中村走向人類文明的背面,展現了我們原本以為只存在于游戲中的世界。正是這些在現實世界中被遺忘的角落,開拓了中村如此具有創意的視野,讓她用想象力構筑出更多奇幻場景與畫面。本書不僅是攝影集,還結合了有趣又幽默的旅行手記、電子游戲設計理論、生存恐怖美學甚至畫風可愛的漫畫插圖——這是一場真正獨特又刺激的環球冒險。
20
運動場內外
作者: 游鑒明
出版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學問
副標題: 近代江南的女子體育(1895—1937)
出版年: 2025-1
中國女性運動史領域研究專家游鑒明扛鼎之作,呈現近代中國女子體育的發展演變及其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內涵。
本書以近代江南女子體育為研究對象,透過當時的報刊、調查、廣告、口述等材料,將近代中國學校、政府、媒體、社會如何看待及試圖改造女性身體的歷史做了梳理,并用近百幅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廣告、漫畫等相關圖像,讓我們更清楚地了解到時人心中、眼中的女子體育與女性身體。作者從性別視角出發,用女子體育史、運動史勾連近代中國史,審視近代江南女子體育與國家、民族、社會文化的關系,不僅呈現了近代中國社會多元變遷的歷史軌跡,也豐富了我們對近代中國女性的認識。
“100位編輯的年度之書”展覽活動報名鏈接
“100位編輯的年度之書”展覽活動報名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