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繡
樂清首飾龍
泥塑玩具 大坐虎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胡楊文/攝
北京時間2024年12月4日,我國申報的“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意味著即將到來的2025年春節,是第一個“非遺版春節”。隨著歲末新年的到來,北京的年味兒已經拉滿。
“過年春節主題展”:沉浸式體驗年味兒
2024年12月25日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來到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提前感受第一波年味兒。一進展廳,滿眼的中國紅,“過年”兩個大字,喜慶又快樂。展館內喜氣洋洋、張燈結彩。穿過彩門樓、走過行花街,春聯、年畫、剪紙、花饃、家宴、花燈、醒獅……各種好看的、好吃的、好玩兒的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引來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打卡。
記者在現場看到,展覽敘事從冬至開始,至元宵節結束,分為序廳和辭舊迎新、歡聚祝福、樂歲弦歌和普天同慶四個主題單元。展廳占據“C位”的是樂清首飾龍。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飾龍以其高深的制作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了樂清乃至中國民間傳統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首飾龍以竹、木為主要材料,長5米、高3米、寬2米,龍身分四層,四周貼飾著精美絕倫的樂清細紋刻紙——“龍船花”。龍身上有80多個樓閣、亭臺,濃縮了《封神榜》《西游記》等80多出戲,有近300個形態各異、從事各行各業的古今人物。搖動手柄時,機關運行、燈彩輝煌,首飾龍上的人物活靈活現,呈現出一個閃耀奪目、器宇軒昂的藝術品。
登上二層觀景廊道,熱鬧景象盡收眼底,琳瑯滿目的廟會街市,盡情歌舞的鄉村春晚……“氣象萬千——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主題展”展出國家級的非遺代表性項目,除了湘繡、云錦木機、戲樓、泥塑、京劇青衣、古戲臺等實物,還有很多體驗項目,如舞獅體驗、算盤、大良魚燈、古琴,互動性拉滿。
現場共展示了120余項與春節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覆蓋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
“過年——春節主題展”從冬至開始,至元宵節結束。這里非常適合打卡拍照和春節期間親子游覽。
“四時玩趣”:民間藝術喜洋洋、放異彩
1月5日,記者來到中國美術館,與“過年——春節主題展”相比,“四時玩趣——中國美術館藏民間美術迎春展”更具觀賞性。
記者足足在展廳待了兩個多小時,深深被我國民間藝術瑰寶吸引。泥塑玩具《大坐虎》、農民畫《除夕夜》、可賞可玩的各式哨和風箏、楊柳青年畫以及提線木偶……民間美術中以年畫、木偶、彩塑等形式呈現戲曲、神話、故事,用具象直觀的方式來刻畫民間的英雄,教育人們辨別奸雄善惡。駐足每一幅作品前,除了心花怒放,還有一絲懷念——懷念曾經的那個年代,還有那份一代代傳遞下來的對平凡生活的熱愛……
中國傳統文化既在經史子集、琴棋書畫的廟堂風雅中,也在窗前檐下、炕頭灶臺、戲臺內外的人間煙火里。植根于民間生活的藝術,或托載于器物的精美,或表現于技能的優越,或者是表演的紛繁形式,以“超越了日常的平庸”的審美屬性,表達著人類向善向美的情感意向。
本次展覽從民間信仰、人生禮儀、歲時節令、游藝玩耍、寓教于樂等角度,梳理出“祈·趣”“生·趣”“童·趣”“教·趣”四個板塊,呈現那些沒有留下名字,憑借靈巧雙手創造出的具有煙火氣、人情味兒和濃郁鄉土氣息的民間美術珍品。這些民間藝術作品不僅是廣大藝匠個人愉悅的審美實踐,也給世人帶去了溫暖與喜悅,使中國悠久的民俗美學在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永葆活力。它提醒人們不斷尋找和發現生活中的樂趣與美好,回歸生命的本真。
春節將至,讓我們一起走進展廳,體會久違的“年味兒”,感受“非遺”的魅力,擁抱當下的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