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荻
2024年注定是非遺之年。李子柒的歸來,讓世界看到大美非遺。
從三年前與資本決然的抗爭、決裂,到三年后的遽然回歸,在善忘的互聯網時代,李子柒顯然是個例外。三年中,短視頻賽道風起云涌,無數達人被浪潮裹挾著登頂、跌落、遺忘,時間的魔法,唯獨在李子柒這個名字面前失去了能量,反而在靜默的等待中將她加持成了獨一無二的“白月光”。
蟄伏的三年中,李子柒從未停止過修習的腳步,從一個田園之美的記錄者和傳統文化的書寫者,進一步成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與代言人,對于她的歸來,人們所表現出的欣喜與感慨,既是在迎接一場久違的美好,也是在表達對勇氣的贊賞。
帶著非遺傳承回歸的“白月光”
李子柒的三個回歸視頻,分別展示了雕漆隱花、蜀錦絨花、繅絲、植物拓染等非遺工藝。視頻的拍攝風格,依然是熟悉的李子柒配方——想做一件大漆家具,就從親自上樹割漆開始;想制作一匹蜀錦、一朵絨花,就從采摘桑葉、喂蠶紡絲開始。斗轉星移,黑夜白晝的交替中,她獨自坐在光陰里,握著時間的刻刀,一點點鐫刻出人世間的美好。
雕漆隱花,是漆藝中一種裝飾技法,以天然漆樹分泌的大漆為涂料,涂抹在器具表面,再施以彩繪、雕刻、鑲嵌等加工手法,漆器本身具有防腐、防水的功效,同時也可以作為一件美觀的裝飾品。
我曾在湖南博物館中看到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漆器,從盛放食物的鼎、奩、盤、盒,到成套的梳妝工具和梳妝盒,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大件屏風、茶幾等,一應俱全,雖逾千年,仍然色澤如新,足見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漆器制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而漆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八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河姆渡遺址中發掘的朱漆木碗,證明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國人已經發明了彩漆工藝,是當之無愧的文化遺產。
在歷史的長河中,漆器藝術發展出許多不同的流派,李子柒選擇的雕漆隱花,屬于成都傳統特色工藝“三雕一刻”,以金箔鑲嵌在漆器表面,再髹涂以透明漆。在暗處,它的顏色是古樸的琥珀色或褐色,并不張揚,一旦暴露在光線下,立刻反射出燦爛金光,如虎嘯龍吟,令人震撼,這種藏拙式的風格,也契合了中國人低調內斂的品格。
在宣告回歸的視頻中,李子柒身穿由宋代百迭裙改良而來的蜀錦長裙,頭戴花冠,在夕陽下彈琴歌唱,一朵紫色絨花靜靜地盛開在裙上。蜀錦與絨花的制作,比起雕漆隱花,更見細巧。
蜀錦興于春秋盛于漢唐,以煮熟的絲線通過經緯相交的方式織成,質地堅韌,地域風格濃烈,恰似川人永不言敗的精神。絨花,諧音“榮華”,有吉祥之意,舊時多為頭飾,是天然質地的仿真花卉。我姥姥就會用細鐵絲和絲線扎制絨花逗小孩子玩兒,配色常用粉紅粉綠,極具鄉土美感,是我兒時難忘的記憶之一。時光荏苒,早已難覓絨花的身影,如今,它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類目,正重新被越來越多的人看見。
快節奏時代里的“慢生活”
李子柒的視頻,素以慢著稱,每一條內容,都要耗費幾個月甚至經年的時間,在快節奏的時代,她的存在是個異數,卻也因這老火煲湯似的慢和穩,成就了獨一份的個人魅力。
以雕漆隱花為例,它的制作過程極為繁復,要經過多次漆層疊加,手工打磨、拋光,在漆層上雕刻,飾以金箔。這個過程中任何一個步驟出現差池,都會前功盡棄。李子柒就遇到了這個問題,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后,她發現自己的作品在光線下只呈現出了線條,卻沒有圖案,短暫的崩潰過后,她果斷選擇重新制作。割生漆的過程中,她反復過敏,嚴重到頭腫如鼓,但出現在鏡頭前的她,永遠是云淡風輕的模樣。最美好的一刻,總是要留給她的作品,如同生而艱難,她卻看到了漫天的星辰。
這些星星,是黑夜中曾牽過她手的親人和陌生人。出生在綿陽的李子柒,人生開端即hard模式,從小家庭變故,父母都離開了,她跟著農村的爺爺奶奶生活,物資極度匱乏,小小的李子柒跟著擅長手工和廚藝的爺爺打下手,學會了一身的本事。爺爺去世時,她11歲,開始擔起一個家庭的重任。14歲輟學,進城打工,在橋洞和公園留宿,遇到了為她介紹工作的熱心人,當餐廳服務員,去夜場打碟。為了照顧奶奶回到農村后,開過生意慘淡的網店,又在親戚的建議下拍起了視頻……顛簸、艱難的生活,從未消磨內心的詩意與溫柔,她所有的視頻,如果只可以用一個字去形容,那一定是“美”,不是科技感十足的視覺沖擊,也不是充滿功利的潛心討好,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對世間萬物的熱愛。
播種菜籽,看它抽芽長葉,等待收獲后做一碟配清粥的蘿卜干;采一把桃花,借它的顏色和形狀做一頂絹花花冠;用霜降后的柿子做一缸醋,在田頭割上幾把野薺菜,在冬天的火爐邊,烤著熱乎乎的餅子……在她的鏡頭下,美從不是虛幻之物,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具象。
她的審美永遠是中式的,帶著鄉土氣息的純真,現代教育和社會環境的規訓在她身上失去了效用。在李子柒看來,手工和農作本身就擁有自己的規律,一件物品的出現,一株麥子的生長,一朵花,一顆果實,都要經歷精耕細作,春種秋收,餐風飲露,才能一點點地從無到有,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腳本,只需要將這一切記錄下來。
于是,我們借由李子柒的眼睛,發現了一種久違的田園牧歌式的美。早起的山間,霧靄緩緩流動,野地里的小花,隨手摘一朵插在發間,生動如同鄉間孩子的笑臉;踏著清晨的露水,在田埂里采收糧食和蔬果;走進森林,采菌子,砍枯枝,帶回家去做各式各樣的美食與手工。被遺忘許久的記憶在李子柒的視頻中復活,那是王維的“蒸藜炊黍餉東菑”,是范成大的“滿窗晴日看蠶生”,是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也是李白的“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
中國人所向往的精神家園,從來都藏在一茶一飯,一山一水之間,與人間煙火息息相關,即使消費時代的腳步席卷了城市的每個角落,人們仍然無法抗拒內心對于遙遠故鄉的渴望,李子柒的出現,無疑是為網絡時代的人們搭建了一個近在咫尺的烏托邦。
打開中國傳統文化“那扇窗”
選擇學習非遺技法,以非遺傳承人的身份再度出現,李子柒的理由是:“很多傳統文化,它都像極了一位垂暮的老人,他們在經歷了遙遠的歷史長河之后不斷地回望,他們渴望在這個不那么需要他們的時代里,找到屬于他們的一點兒價值。而今天因為有了更多傳統文化手藝人以及我們做傳統文化的自媒體人的加入,那位老人真的有在不斷地被看見和被喜歡?!?/p>
當年,也是這樣的初心,令她決定用另一個角度去記錄農村的日常,讓紛紛進城打工的年輕人看見,被遠遠丟棄在身后的故鄉其實也可以煥然一新。用葡萄皮染成紫色的紗裙,用玫瑰做成口紅紙,既環保又節約,既遵循傳統又創造時尚,完美契合了當下消費降級的理念,甚至還可以形成一種新風潮。
在李子柒的影響下,許多農村青年回到家鄉,成為“三農”賽道的自媒體博主,他們一方面借鑒了李子柒的經驗,將鏡頭對準村子里的日常生活和傳統文化,也根據自身的特點不斷調整和摸索,逐漸建立了自己的風格和個人品牌。
許多偏僻之地的風景和民族特色得到了發掘,不為人知的旅行地另辟蹊徑的美食,包括少數民族的服飾和傳統,都得到了極大的展示和傳播。其中,也不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者和繼承者。他們各具優勢,各有所長,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保護和傳承的隊伍中。
在李子柒消失的三年中,她的粉絲量不降反增。她的影響力超越了國界和語言,《人民日報》曾盛贊她“堪稱網絡傳播時代的中國田園詩”。不同國家的人們用不同的語言,在網站上留下對這位中國博主的贊嘆:“她似乎能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所有的東西?!薄八x予了白手起家新的含義?!?/p>
文化是共通的,它能夠激發人類最樸素和最本能的情感。李子柒的回歸視頻發布后,在YouTube平臺上的訂閱量迅速突破了2000萬大關。許多外國友人表示,正是李子柒的視頻,為他們打開了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扇窗。
對于現象級的“李子柒浪潮”,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姬德強認為,李子柒展示的一些中國傳統文化要素,包括美食、手工藝等,本來就具有相對廣泛的全球認知基礎。這些元素并非全新事物,而是國際社會對鄉土中國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前置認知”。她的視頻將這些元素做到了極致,以精美的畫面和動人的敘事呈現出來,迎合了這種認知基礎。而李子柒的成功,更在于“她觸及了許多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如對鄉村的懷念、對工業化的反思、對東方的想象以及對女性角色的認知等,這些話題與全球觀眾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密切相關?!?/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