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年代(散文)作者:南豐后人
近日,在縣城的大街上,我偶遇了曾經“下放”我老家農村的“知青”——當年的“小聶”——如今的“老聶”。談起當年下放的經歷,他感慨萬千。
“知青”是知識青年的簡稱,有關資料顯示,從1968年到1978年,我國大約有1600萬城里“知識青年”到農村“上山下鄉”,他們把青春獻給農村“廣闊天地”,為農村建設和保衛邊疆做出了巨大貢獻。人民記得他們,大地記得他們,歷史也必將記得他們。
上山下鄉有兩大模式:一是到農場(包括兵團、干校);二是插隊。插隊是到集體所有制,沒有嚴格的名額限制(赴邊疆除外),就是安插到農村生產隊,和普通社員一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像到我們村里的知青屬于“插隊下放”。我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聽說縣城里的知青來了,其中還有縣領導的兒女。
依稀記得,當年,我們村上在一個叫龍眼窠的山坳里,建造了一幢兩層樓房,專門用于下放知青住宿。知青們從模仿農村方言開始,從辨別“小麥”非“韭菜”開始,從怕螞蟥膽戰心驚地下田開始,一步一步開始學習“修理地球”。
回味下放知青的年代,老聶說,時光的車輪滾滾向前,將記憶的轍痕深深碾進歲月的泥土里。回首上世紀七十年代,那段下放的經歷,就像一部厚重而深沉的史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汗水、成長與難以磨滅的情愫。
知青們初到我們鄉村,懷揣著懵懂與不安,城市的喧囂被遠遠拋在身后,入目的是連綿的青山、錯落的農田和質樸憨厚的笑臉。他們先前一批的被安排進了村里的專用房,后來的就住進了農家土坯房,幾張破舊的桌椅,背井離鄉的感覺時刻陰影在頭腦中。然而,農事不等人,在與土地打交道的過程中,繁重的農活慢慢把陌生感拋到了九霄云外。
插秧的季節,天蒙蒙亮就得起身。知青們跟著老鄉們,赤著腳丫踏入絲絲涼意的水田。腳下的泥土綿軟卻又暗藏玄機,每一步都要踩得扎實,否則便會深陷其中。嫩綠的秧苗在手中輕顫,像是一個個嗷嗷待哺的嬰孩,盼望著將它們安置在大地的懷抱。彎腰、插秧,一行又一行,腰酸背痛得厲害,那綿延的水田怎么也望不到盡頭。可看著身后漸漸整齊排列的秧苗,像是一片綠色的希望,心中又涌起別樣的成就感。特別是苦夏的日子,陽光逐漸熾熱,映照著水面,波光粼粼間,分不清是汗水還是泥水。老鄉們扯著嗓子喊幾句號子,大家應和著,疲憊便也消散幾分。那一刻,人和土地、莊稼仿佛融為一體,成為鄉村樂章中和諧的音符。
等到稻子成熟,金黃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著頭,又是一場忙碌的前奏。鐮刀在手中揮舞,“唰唰”地割倒稻稈,空氣中彌漫著稻香,那是豐收獨有的氣息。手上被稻葉劃出一道道細小的口子,汗水滲進去,蜇得生疼,卻不能停下。大家你追我趕,一垛垛稻子在田間堆積著。累了,就直起身,望著廣袤的稻田,想著這些稻谷不久后將變成滋養生命的食糧,所有的辛苦都化作滿足。夜晚,躺在硬板床上,渾身像散了架,可腦海里還是白天割稻的場景,想著這片土地又將孕育出新的希望,在疲憊與憧憬中沉沉睡去。
我知道,還有幾個下放知青,勞累了一整天,夜晚還要在煤油燈下,為生產隊白天勞動的社員記工分。
后來,我們大隊掀起綠化造林高潮。先是從培育樹苗開始,村上水庫尾的育苗田地里,留下了知青們青春靚麗的身影。再之后,知青們在老支書的帶領下,沖在前面,扛著鋤頭,拎著樹種上了山。刨坑、種樹、澆水,每一個步驟都不敢馬虎。看著那些小小的樹苗扎根在土里,弱不禁風卻又頑強挺立,如同初到農村的自己。春去秋來,樹苗漸漸長高,嫩綠的葉子在風中沙沙作響,仿佛在訴說成長的故事,也見證著知青歲月的流淌。
奮戰了幾個秋冬,在大山里栽種杉木500多畝,在荒山野嶺上種起了百畝柑橘胡柚,為我村脫貧致富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今,再度回望那段下放知青的年代,老聶說,心中可謂五味俱全——有初涉農事的艱辛,有收獲時的喜悅,也有對鄉村質樸情誼的眷戀,更有那段歲月賦予的堅韌與成長。那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烙印,刻在每一個知青的靈魂深處,讓我們懂得土地的厚重、勞動的價值,即便歲月變遷,那些過往的人和事、景與情,依然熠熠生輝,成為生命長河中永不褪色的珍寶,時刻提醒著過往的不易與堅守的力量。
歲月匆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已過半個世紀。遙想當年,這一運動,對緩解城市人口就業壓力、促進農村文化知識傳播、讓知青們深入接觸社會基層、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他們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永彪史冊,值得今天的年輕人好好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