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二五新年到來,寒意漸濃,大學校園里期末考試的緊張氣氛即將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派輕松的歸家氛圍。學子們收拾行囊,有人躊躇滿志,有人疲憊難掩,但更多的還是對假期的向往。地鐵口,火車站,到處都是拖著行李箱的年輕人。他們各自懷著不一樣的心情,前往不同的終點,與久別的親人團聚,在家中享受一段安寧時光。
令人暖心的“免費翻譯”
這個冬天,一個不經意間在網上傳開的視頻,講述了一個溫馨的家庭故事:一名留學生假期回家時,意外地擔任起了父親的翻譯。在母親拍攝的視頻中,他身穿睡衣,口語流利地推動著一筆跨國生意的進展。
這一幕,可能會讓許多80后、90后感到似曾相識:原本全家圍坐的輕松時光,電視里突然傳出一句英語。下一秒,父母的目光便投看向你,眼神中混雜著期待、急切、擔憂的復雜情緒——“聽得懂嗎?能全聽懂嗎?不看字幕也能聽懂嗎?”,比上課時老師的突然點名更加猝不及防。
當年父母期待的“翻譯小能手”,如今真的成為了家庭的語言橋梁。那些曾經一遍遍誦讀的單詞,在不經意間找到了真正的用途;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積淀下來的能力,在這一刻展現出意想不到的自信。
這份能力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也并非刻意培養。它是在異國他鄉獨自購物與出行的日子里醞釀,在與室友從磕磕絆絆到流暢溝通的日常里積累,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共同完成作業、參與小組討論的過程里成長。當意識到自己能夠在不同語言之間自如切換,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幽默和機智,或者在放松休息的閑暇時光里,也能流暢準確地傳遞商務信息時,留學的意義便在這些不經意的瞬間悄然浮現。
再次審視“投資回報”
近幾年來,有一種觀點將留學視為一項“投資”,其價值的衡量標準,往往是畢業后能否順利找到高薪工作。然而,僅從這一維度來思考留學的意義,難免忽視其更廣泛、更深遠的影響。留學不僅僅是硬性知識的積累,它更是在異國他鄉經歷的每一場文化碰撞、每一次深刻思考中,幫助留學生建立起與本國截然不同的信息網絡與世界觀。正如那個突如其來的生意洽談的場景,留學的真正價值,常常在那些意料之外的地方顯現。
在過去一兩年里,激烈的就業競爭使得家長們不得不更多地從功利主義的角度來審視留學的價值。焦慮于留學的性價比,糾結于就業前景,甚至會頻頻在網絡上尋找答案。然而,接受教育的意義,并不應當被簡化為工作與薪資的計算,轉化為單純的數字符號。
探索人生的多重維度
在當今就業形勢日益復雜的背景下,留學生的職業發展路徑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然而,正如前文所述,留學帶來的改變遠不止于就業這一個維度。它更像是一把打開人生新世界的鑰匙,幫助年輕人在語言能力、文化理解、專業知識等多個層面獲得全方位的成長。
這個時代的留學,不再是簡單的“鍍金”,拿到學位或提高英語水平,它本身就是一個豐富生命的過程,是對思維方式與價值觀的深刻塑造。瑞士蘿實學院,來自71個國家的學生和諧共處;馬來西亞博特拉大學,60多個國家的6000多名國際學生在此學習交流,通過留學,學生們不僅接觸到了不同的教育體系與專業知識,更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交流中,學會了尊重與接納。
在全球互聯的時代,關注現實的同時也可以重新發現留學的真正價值:不在于結果的直接體現,而在于它對個人思維模式和價值觀的深遠影響。這種影響也不僅僅局限于個人,而是延伸至整個家庭,隨著時間變化逐漸顯現長久的價值。
更多關于國際教育與海外留學的思考,可以參閱周成剛老師的新書《100個答案:寫給中國家庭的國際教育行動指南》,這本書旨在為有意向選擇海外教育的家庭提供詳實的指導和洞見,通過分析當前全球教育趨勢和分享真實案例,回答了中國家庭在國際教育選擇、留學申請、適應文化差異以及未來職業發展等方面最關心的問題。無論是剛開始考慮國際教育的家長,還是已經踏上留學之路的家庭,都能從中獲得啟發與支持,為孩子的未來做好鋪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