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能科技上市后的二次控制權變更,終于落下帷幕。
1月3日晚,孚能科技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或將由香港孚能變更為廣州工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工控集團),實際控制人或將由董事長王瑀和Keith D. Kepler變更為廣州市人民政府,并于2025年1月6日復牌。
孚能科技易主廣州國資,算不上意外,畢竟雙方從2023年開始就頻繁互動,廣州工控集團嘗試過股權轉讓、定增等方式謀求實控人地位,此前都不了了之。
值得注意的是,距離2023年7月廣州工控集團的第一次圖謀孚能科技的實控人地位至今,孚能科技已經今時不同往日,在連續虧損四年的隱憂下,股價持續下跌,估值恐怕也要同步縮水。
孚能科技能否賣個好價錢?廣州工控集團控股之后,孚能科技又能迎來怎樣的發展呢?
溢價收購37%
廣州工控集團早在2022年躋身孚能科技前十大股東,其與關聯方合計持股超5%。
隨后,2023年8月,廣州工控集團及關聯方欲擬17.28億元的價格收購孚能科技5%股權。該協議項下孚能科技的股份的轉讓價格為28.37元/股,較停牌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22.03元,溢價超28%。
但到了交易截止日,2023年12月孚能科技突然宣布多方終止了這次股權交易,想要改為定增,但隨著融資環境縮緊,定增沒了后續進展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廣州工控集團及關聯方又開始了新的收購計劃,擬9.71億元(含稅)的價格收購孚能科技5%股權,以現金方式支付。
2024年12月31日,孚能科技停牌前一個交易日,公司股價11.6元已較彼時第一次計劃收購時的股價跌去一半。廣州工控集團在17個月之后的再次出價,減少了7.57億元,但這個收購價對于孚能科技的原始股東來說并不算太糟糕,畢竟換算下來轉讓價格為15.90元/股,溢價收購達到37%。
為何廣州工控集團如此執著于孚能科技的控股權呢?不惜兩次都給出溢價收購?
廣州工控集團背后是廣州市人民政府,其旗下廣汽集團是孚能科技三大核心客戶之一,與奔馳、廣汽集團一起,合計貢獻營收超過8成。外界對此次收購的期待莫過于孚能科技可以進一步加深與廣汽集團的合作。
而且自2022年以來,廣汽集團積極布局自主電池生產。先是投資109億元設立自主電池公司;后又投資36.9億元,建設電池生產基地。目前已初步構建了“鋰礦+基礎鋰電原材料生產+電池生產+儲能及換電服務+電池租賃+電池回收與梯次利用”的產業鏈。意在實現新能源產業鏈整體自主可控。
孚能科技也早參與其中,去年6月,孚能科技廣州動力電池生產基地試投產下線。該基地是廣州工控集團與多家市屬國企,推動落戶廣州的先進動力電池項目,設計產能為年產30GWh動力電池。投產儀式上,廣州工控董事長景廣軍曾透露,欲盡早成為孚能科技第一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將在廣州設立孚能科技全球研發中心。
故而若此次交易成功,孚能科技將會嵌入廣州工控集團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有助于雙方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壓錯技術路線,市場份額遲遲難突破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孚能科技高估值坍塌、連年虧損的現實面前,孚能科技實控人卻想著籌謀退居二線,背后有著管理層對于公司未來發展的擔憂。
2020年,孚能科技作為“科創板動力電池第一股”登陸資本市場,此后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其中2023年公司營收為164.36億,增速為41.84%,凈利潤卻虧損18.68億,同比下降了101.49%,2024年前三季度凈利潤為-3.04億,仍未實現盈利。
其根本原因在于,孚能科技押錯了技術路線,隨著鐵鋰電池技術迭代,三元電池優勢不再突出,市場份額不斷受到擠壓。2024年1-11月,我國動力電池累計裝車量473.0GWh,其中三元電池僅占總裝車量26.4%;磷酸鐵鋰電池占總裝車量73.6%,同比增長51.5%。
單押三元軟包電池技術路線的孚能科技,很明顯錯失了國產低成本磷酸鐵鋰電池路線崛起的機遇,導致市場表現弱于同行,距2021年股價高點至今,市值已跌去近400億元。
更糟糕的是,在“價格戰”競爭加劇之下,電池行業的“馬太效應”開始凸顯,孚能科技面臨生存壓力。
2024年1-11月,寧德時代的裝車量為211.72GWh,市占率為45.02%。同時寧德時代也是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車量前十五名中漲幅最大的廠商,達到2.05%。
在百GWh這樣的體量下,寧德時代還能保持超越同行的增長速度,實屬“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真實寫照。而像孚能科技這樣的二線電池廠商發展空間只能被進一步壓縮。
并且在業績分化上也十分明顯,以寧德時代、國軒高科、億緯鋰能這三家與孚能科技做對比。
截止2024前三季度,除了國軒高科,實現了營收、凈利雙增長,其余三家在營收上均出現了下滑。但在盈利能力上面,后三者中呈現了完全相反的走勢,只有寧德時代毛利率逆勢同比上升6.27個百分點達到28.19%,促使凈利潤同比增長15.59%至360.01億元;而億緯鋰能營收、凈利雙下滑,孚能科技則是在營收下滑的同時依舊處于虧損狀態。
這已經表明,規模效應成為寧德時代超強盈利能力的秘訣,一家企業的規模達到足夠大,固定成本會被不斷攤薄,而且規模越大,利潤空間也隨之增加。
另一邊壓錯技術賽道的孚能科技,還未從虧損的坑里爬起來,緊接著又遇上了電池行業“價格戰”,真可謂一步錯,步步錯。
如果說孚能科技未來還能有彎道超車的機會,那可能就是在固態電池領域,而這次孚能科技不再梭哈單一路線,在2024年12月24日宣布采取多電解質路線并進的戰略。目前,孚能科技的半固態電池已經在高端乘用車、重卡、低空飛行器等領域使用。全固態電池有望在2027年實現小批量量產裝車。
并且廣州工控集團的入主也會給孚能科技帶來更多的資金支持和資源傾斜。但雙方能否順暢融合,孚能科技在電池領域的布局是否會有改變,都有待觀察。
“即使有一天所有的車都進化為新能源汽車,那個時候電池也不能停下,因為我們還要去觸九天繁星?!?025年的第一天,孚能科技董事長王瑀在上午的新年致辭中這樣說,但下午就公布了公司易主的消息。
先是一年內4位高管接連離任,再是創始人退居二線,孚能科技接下來要走的路,困難也許比想象中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