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這項研究表明,即時培訓不會明顯增加醫護成本,但能減輕新手醫護的學習負擔,完全可以被臨床廣泛采用。
撰文 |燕小六
久經考場的人都聽過這么一句話:“臨陣磨槍,不快也光”。根據《英國醫學雜志》(The BMJ)近期刊文,這句話也適用于醫生。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新手醫護首次做嬰兒氣道插管前的1小時內,如果上級專家能來一場即時特訓,會明顯提高新人們的成功率。
“在現有資源下,即時培訓不會明顯增加成本,但能減輕新手醫護的學習負擔,完全可能被臨床廣泛采用。”BMJ配發評論稱。
即時培訓,幫助新手醫護更快成長
氣道插管被認為是兒科學中最危險的操作之一,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患兒缺氧、心動過緩等不良事件。
英國皇家麻醉醫師學院每隔幾年會復盤該國圍手術期心臟驟停事件。其2023年年末數據顯示,1/4的新生兒、嬰兒心臟驟停源于插管失敗等呼吸問題。
并且,由于嬰幼兒的口腔空間狹小,經驗不足的醫生很可能接連失敗,每一次額外的插管嘗試都是對自信心的一次暴擊。
哈佛團隊想嘗試一個解決方案。他們在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開展單中心非盲研究,招募一群麻醉學“新人”參與其中,包括住培醫師、小兒麻醉研究員,以及準備成為注冊麻醉護士的護理人員。他們都是臨床小白,從沒做過≤12個月嬰兒的氣道插管。
按照設計,對照組遵循常規實踐,即新人們完成常規培訓,且每次做氣道插管時,兒科麻醉主治醫師到場指導。
試驗組則需在每一次插管前的1小時內,先去模擬病房完成特訓。麻醉主治醫師會講解關鍵步驟,回答個性化問題。培訓后、實操前,試驗組還要在模擬假人中至少成功插管兩次,或訓練10分鐘。
2020年8月1日至2022年4月30日,153名小兒麻醉新人共完成515例氣管插管。其中對照組283例,試驗組232例。兩組的“一次成功率”有統計學差異,試驗組顯著高于對照組(91.4% vs 81.6%)。
成功表現在多方面。比如,試驗組能用更短的時間、更少的步驟完成插管,還能在可視喉鏡引導下,獲得更好的氣道視野。
醫學教育背景不同,新手們的成就稍有變化。在試驗組中,住培醫師、小兒麻醉研究員、在學注冊護士麻醉師的一插就成率,分別是93%、90.5%和81.3%。在對照組中,相關人員的一次成功率分別是81.4%、85.9%和72.7%。
醫學是經驗學科,實操越多、成功率越高。于是,哈佛團隊進一步分析了試驗組的優勢能維持多久。
結果表明,假設第一輪插管失敗了,那在第二、三輪嘗試中,試驗組的一插就成率仍遙遙領先對照組。直到第五輪,兩組的一插就成率才趨同。
試驗組在次要終點等方面表現,也強過對照組。比如,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75%,只有對照組的一半(4.71%)。
此外,試驗組成員的認知負荷,如心理壓力、耗時感受、自認付出和挫敗感等,都低于對照組。兩組自覺在體力消耗等方面沒有差異。
調整后比較不同組別的嬰兒氣道插管首次嘗試成功率。數據為試驗組(對照組即參考組)調整后的95%置信區間。SRNAs是在學注冊護士麻醉師。圖源/BMJ
醫生“臨時抱佛腳”,有效嗎?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即時培訓能幫助新人更快成長,實現能力達標,提高醫療質量。”哈佛團隊表示,這就像運動員、音樂家們的彩排或熱身,或會改變臨床操作程序,但獲益明顯。
其實,很多行業都強調“即時強化”的重要性。職業球賽開賽在即,教練會根據對手的強項和自家球員的弱點,讓守門員練習花式撲球。
“但在醫療領域,一個任何操作都關乎生死的高風險行業,即時培訓鮮見。經驗不足甚至為零的臨床新手們不得不在認知和實操能力的極限上走鋼絲,完成高危任務。”哈佛團隊指出。
過往已有研究發現,在臨床實踐前幾周接受培訓,效果不如在實操前幾分鐘“臨時抱佛腳”。
10年前,美國埃默里大學團隊就提出,非計劃地休假一天后,心外科醫師的手術表現會受影響,識別、處理并發癥的能力似乎弱了,由此患者的住院期死亡風險增加。“如果上手術前,醫生們先來一場快速培訓,或許能改善結果。這個建議有待進一步驗證。”該文稱。
2024年初的一項系統評價分析了28項研究,發現即時培訓的效果顯著。這些研究涵蓋多個專業、不同操作,包括多種腹腔鏡外科手術、主動脈瘤腔內修復,以及除顫、心肺按壓等復蘇程序。
該系統評價納入一項前瞻性、隨機的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插管試驗,支持即時培訓比視頻教程更實用。“這和我們的發現一致。我們需要給臨床新手們一些熱身機會。”哈佛團隊稱。
在新冠大流行期間,更是有不少醫院依靠即時培訓渡過難關。
意大利是疫情早期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2020年2月至2020年5月,大量患者快速涌入醫院,走廊上擺滿病床。
該國Maggiore della Carità大學附屬醫院快速調整,從2020年3月9日開始,每天下午安排4小時強化培訓,共持續3周,每次最多30人。就這樣,醫院整形外科、心臟外科、耳鼻喉科等多科室,300多名醫護轉型“感染和危重癥”。
針對大家關心的效率、成本等細節,BMJ文章比較了傳統教學和即時培訓,未找到證據支持后者會中斷或減慢醫療流程,也不會增加高級專家們的工作負擔。
前述系統評價持不同意見。“醫療盡是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上級專家可不是即叫即到、隨時能抽出5-20分鐘,幫新人們刷技能。”
“即時培訓或許好,但支持的證據級別較低,還需要更多研究。”系統評價指出。
參考文獻:
1.Coaching inexperienced clinicians before a high stakes medical procedur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BMJ. doi.org/10.1136/bmj-2024-080924
2.Just-in-time training could be just what the doctor ordered. BMJ. doi.org/10.1136/bmj.q2747
3.The Impact of Just-in-Time Simulation Training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on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Simulation in Healthcare. DOI:10.1097/SIH.0000000000000764
4.Just-in-Time Training in a Tertiary Referral Hospital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Italy. Academic Medicine. DOI:10.1097/ACM.0000000000003575
醫生站網頁版上線啦
無需下載便可瀏覽更多外科資訊
本文來源:醫學界
責任編輯:葉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