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擁有的東西,最終也會支配我們。”
出品:Edu指南
采訪:何沛寬
作者:天宇 楊定一
在當今這個物質極大豐富、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人們對于“擁有”的執念與渴望,正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在社會中蔓延。越來越多人們將擁有更多的物質財富視為生活幸福和成功的象征。對物質占有的欲望,不僅滲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
然而,當我們深入探究這種占有欲背后的根源時,會發現它并非單純來源于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是與社會文化、經濟環境、心理狀態等多重因素緊密相連。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背景下,財富和地位往往被視為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尺,這種觀念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人們對于物質占有的渴望。同時,社交媒體的興起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人們在虛擬世界中展示著自己的物質財富,試圖通過外在的炫耀來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
但值得注意的是,過度的物質追求不僅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更可能扭曲人們的心靈和價值觀。一些人們在追求物質財富的過程中迷失了自我,忽視了人際情感等真正能夠帶來內心滿足和快樂的東西。重新審視和思考占有欲在現代社會中的角色和影響,成為一個值得被關注的議題。
最近Edu指南和《被支配的占有欲》作者、認知心理學家、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社會發展心理學教授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聊了聊上述議題,為什么我們總是渴望擁有更多,所有權背后到底意味著什么,當人們將物質主義置于生活中最優先位置時,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以下是Edu指南專訪布魯斯·胡德全文(有刪減),enjoy:
Edu指南:為什么人們如此渴望擁有一些物品的所有權,當我們擁有某物時,對我們意味著什么?
布魯斯:所有權的概念因社會而異。所以我們必須明白,這取決于社會群體以及他們如何解釋財產私有權。例如,在狩獵采集時期,群體分享一切,因為人們總是在不斷遷徙移動,他們不能攜帶所有東西。對他們而言,必須有一個分享的策略。
在西方社會,現在人們更加傾向定居,更加穩定,我們優先考慮擁有權,把物質財富作為地位的象征。因此,在西方,有一種強烈的資本主義唯物主義驅動力,要求擁有對物質或財產的私有權,它們標志著你在社會中的地位。
這些都是流動的概念。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權是身份的延伸。這是我在書中提出的觀點,身份不僅僅是指你的頭腦、你的身體,它是你控制和擁有的一切。如果你的身份認同是個人主義和非常資本主義的,那么你會花很多時間追求這些東西。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更加社會主義或相互依存的文化中,那么這種所有權感就不同了。
Edu指南:所有權會影響我們的認同感。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擁有更多的所有權,會如何影響我們對社會地位的感知?
布魯斯:這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因為大腦中的多巴胺系統迫使我們追求事物。這就是為什么“擁有”成為許多人的目標的原因之一。而且,人們相信你擁有的越多,你就會越快樂。因此,窮人認為財富不僅僅是奢侈品,而是讓他們更快樂的目標。
但實際上,只要人們不是很窮,達到了一種讓自己感到舒適的財富水平,那么過度的財富并不一定會讓自己更快樂。這是一個關于金錢的大爭論——即金錢能讓你更快樂嗎?擁有更多東西能讓你更快樂?我可能會認可一定程度上的金錢和物質。但在那之后,擁有更多實際上并沒有幫助你真的收獲快樂,因為多巴胺系統沒有為你提供同樣的獎勵感和影響。
Edu指南:一定標準的物質財富,我們可以感到滿足。一部分人們即使知道如此,仍然渴望追求更多的東西。這是怎么發生的?為什么我們無法控制追求更多的欲望?
布魯斯:不要忘記,我們是非常社交化的動物,所以“被接受”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你能對任何人做的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孤立他們、排擠他們或排斥他們。因此,我們的很多行為,尤其是在我們年輕的時候,都是為了被周圍的人接受。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財富被認為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屬性,人們會通過他們的財產來尋求地位。例如在美國,這是一個非常資本主義的社會,炫耀你的財富被認為是完全正常的。在一些文化中,炫耀財富被認為不太重要,或者可能被認為是負面的,人們不一定會被驅使去炫耀自己有多少財富。
所以從更根本的原因來看,這實際上是關于被尊重、獲得認可和擁有地位。這不是關于財富本身,而是與你獲得的評價以及你是否被接受進入這個群體相關。
Edu指南: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觀點。這是否意味著人們當前認可的觀點,可以被重塑?
布魯斯:是的,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觀點。人們一直想要擁有一些東西。這不是一個新現象。但新的是,在過去的200年里,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我們發明了營銷和廣告,特別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了銷售越來越多的產品,他們不得不激勵或在消費者內部創造動力,讓人們希望擁有越來越多的產品,以保持經濟增長。因此,我們制定了策略來營銷和宣傳擁有更多、最新和最好東西的重要性。
所以廣告商創建了廣告活動,告訴你如果你想成為一個成功的人,你必須擁有最新的汽車和最新的東西。這在今天仍然有效。如果你看看廣告的運作方式,他們經常銷售給我們不一定需要的東西。但我們被引導相信,如果我們擁有它,我們將成為一個更有價值的人或更被重視的人。
iPhone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們有非常忠誠的客戶,這些客戶經常購買升級服務。不是因為客戶需要它們,而是因為這是新手機。這不僅僅是因為新手機在技術上更好,而且我們購買東西的很多動機,是因為我們被告知這將改善我們的生活,讓我們感到更快樂和更成功。
這可以用進化理論中的信號理論來解釋。即我們用這些物質作為一種方式,來表明我們是誰。這就是為什么我把它描述為“延伸的自我”,你的身份不僅僅是你的頭腦、你的身體,而且是你能做什么以及擁有什么。
Edu指南:你認為這種“延伸的自我”、視商品為身份象征的觀念有在發生變化嗎?
布魯斯: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我愿意相信,而且我確實認為,有一些例子表明事情已經改變了。這是因為社會改變了它的價值體系。舉個例子,現在在西方,你永遠不會看到一個女人穿著獸皮制成的皮夾克,這種商品曾經被認為是地位和奢華的象征。現在,因為動物權利運動,人們不再認可。所以那個產品已經消失了。這是因為社會已經改變了它的價值觀。
所以當人們想要融入時,他們會放棄曾經優先考慮擁有的東西。這確實表明改變這種情況是可能的。但最終,一切都取決于什么(價值觀)是被認為可接受的。
Edu指南:人們花很多時間追求物質財富,花更少的時間與他人建立長期關系。從一生的長度來看,你認為這是一種正確的選擇嗎?
布魯斯:我認為這取決于個人的價值觀。有些人非常渴望成為企業家。對他們來說,創業并取得巨大成功是如此充實,以至于他們經常犧牲人際關系。所以我認為我們不能過于一刀切地概括。
但我認為總的來說,回到我所說的作為社會化動物,我們確實需要被接受,我們需要周圍所有這些的情感支持。我認為任何人,如果他們過著把物質主義放在人際關系之上的生活,他們會在最后感到孤獨和不滿意。
因為,物質財富的問題在于總有人比你擁有更多。但是關于情感財富的事情是,并不總是有人比你擁有更多的愛。一些人可以很窮,他們可能擁有最強的情感關系,但人們幾乎不能成為最富有的人。
一個是無盡的追求,另一個是找到適可而止、合適的人。我們不能給情感關系一個定量的價值,它不是一個分數。你無法判斷兩個人有多相愛。它變成了一個你甚至無法描述或解釋的值。你可以說,我太愛了,這個人是完美的人。這就是為什么,你是否富有和出名并不重要,因為你擁有的愛,你們的關系可能比其他人之間的任何關系都更有價值。所以它讓每個人都處于平等的競爭環境中。
Edu指南:你在書中提到,我們所擁有的東西,也將擁有著我們。這種擁有和被擁有的關系是一種值得的交易嗎?
布魯斯: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我們擁有的東西最終會擁有我們。如果你想一想,這是真的。例如,許多人用信用卡購買東西。這個國家(英國)的大多數人買房子都有抵押貸款。因此,他們必須定期支付抵押貸款,他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為了償還債務。如果你想想我們的很多行為,回到我們用物品來表明我們地位的方式,它們最終也改變了我們的行為——為了擁有房子,擁有汽車,擁有毛皮大衣,我們的行為受到了財產的控制。
在英語中,擁有財產/占有Possession可以表示一種東西,但也可以表示被惡魔附身。所以我們會談論擁有一些東西時,它既表示我們獲得了事物,但也表示了一種影響我們行為的外部力量。
其他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