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回望歷史的天空,這位從東漢末年亂世走進歷史畫卷的“醫圣”,為后世留下了哪些精神遺產?
張仲景(約150—219):東漢末年人,名機,字仲景,被后世稱為“醫圣”。他是河南南陽人,因東漢建安年間當過長沙太守,他又被稱為“張長沙”。著有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
12月15日,又到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又名湖南省中醫院)每月的“仲景日”了,聞訊趕來問診的人們在各科室門口有序地排著長隊,耐心等待著這天醫生們的義診服務。
“仲景日”已成為湖南省中醫院的招牌——這是2021年12月,醫院推出的大型常年義診品牌。效仿張仲景每月初一和十五坐堂行醫的義舉,湖南省中醫院結合現代人習慣陽歷的特點,自2021年12月起,把每個月的1號和15號定為“仲景日”。每逢“仲景日”,湖南省中醫院所有科室,全天免除掛號費。
此舉被譽為“與醫圣實現了跨越近兩千年時空的相契”,深受百姓好評。據說在1800多年前,張仲景在長沙任太守時,其坐堂行醫之地即是這里,仲景祠(張公祠)遺址也建于此。
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被譽為中醫藥學的奠基之作,為后來的中醫理論和實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全國政協委員、湖南醫藥學院校長何清湖表示,在眾多名醫名家中,張仲景不僅被后世尊為“醫圣”,其所著《傷寒雜病論》亦被譽為“方書之祖”,一定程度上,張仲景代表了中醫歷史上的至高智慧。
回望歷史的天空,這位從東漢末年亂世走進歷史畫卷的“醫圣”,為后世留下了哪些精神遺產?
張仲景坐堂行醫圖。
張仲景祠故址。
亂世立志
《孟子·告子下》有云:“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張仲景的醫學生涯也始于坎坷的人生經歷,他曾遭受了常人難以承受的巨大苦難。
東漢末年,戰亂頻仍,瘟疫流行,“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饑婦人,抱子棄草間”,建安詩人王粲的這幾句詩成為當時社會環境的真實寫照。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言中寫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其中,“稔”指的是谷物成熟時間,“一稔”為一年,“十稔”為十年。據此可見,張仲景原本屬于一個擁有200人口的大家族,但不到十年時間因病亡故了三分之二以上的親人。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親身經歷瘟疫帶來的人間慘劇,張仲景決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研究治療傷寒病的方法,并立志“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
張仲景是河南南陽人,出生在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他從小篤實好學,飽讀經書,并且癡迷醫術。“余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他從史書上看到扁鵲望診蔡桓公的故事,對扁鵲高超的醫術非常欽佩,從小便廣拜名師學醫。
他拜張氏宗族一位名叫張伯祖的名醫為師,學習非常用心,無論是外出診病、抄方抓藥,還是上山采藥、回家炮制,從不怕苦累。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刻苦鉆研,就把自己的醫術傾囊相授,張仲景盡得其傳,且“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贊嘆“仲景之術,精于伯祖”。
張仲景組方有藥味少、配伍精、療效好的特點,由于醫術精湛,找他看病的人絡繹不絕。每到瘟疫流行之地,張仲景便支起大鍋,采來草藥,炮制煎煮,創立了小柴胡湯等眾多傳世的中醫效方,免費救助數萬貧困百姓。
著名作家二月河曾說:“我不懂醫學,可是我很崇拜張仲景,他是中醫臨床的鼻祖,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傾心為民眾解除疾苦。孔子教人如何安身立命,仲景無私救人生命,不愧為大儒大醫。”
陳列在醫圣祠內的宋版《傷寒雜病論》。
2022年10月發行的特種郵票《張仲景》,此為其中“撰書立著”和“坐堂行醫”。
行醫太守
自古醫者地位崇高,舊時醫者稱“大夫”“郎中”,都是官職名。而古代真正做到了醫官不分家,官至太守的,只有張仲景一人。
據唐代甘伯宗的《名醫錄》記載:“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建安年間,張仲景被地方推舉為孝廉,后被任命為長沙太守。舉孝廉是漢時重要的入仕人才選拔方式,地方公認為德行高尚的人,稱為“舉孝廉”,可見當時張仲景的民間威望頗高。
長沙是醫圣張仲景修身、治學、行醫的主要地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割據,作為長沙郡最高行政長官的太守,張仲景的公務實在繁忙。“大兵之后,必有大疫”,張仲景太守任上,長沙連年流行瘟疫,許多貧苦百姓慕名前來求醫。
而當時的官箴規定,太守不得擅進民屋,否則就有失“漢官威儀”。張仲景不顧官場戒律,每月初一和十五都大開衙門,公開坐堂應診。大堂成了醫堂,父母官成了好郎中。時間久了,便形成了慣例。張仲景首創“坐堂行醫”的先例,被冠以“行醫太守”之名。
一時間,經他救治的百姓不計其數,他也由此獲得了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人稱“張長沙”,甚至把學醫之舉稱為“問道長沙”。后人為紀念張仲景濟世救民的胸懷,就把中藥鋪稱為“堂”,如“九芝堂”“同仁堂”等;把醫生在藥鋪里坐診的行為,稱為“坐堂”;名老中醫收徒,都必行“拜仲景先師禮”。
湖湘仲景中醫藥文化流動夜市自今年7月啟動以來,陸續在長沙多個區域開展,得到了老百姓的高度認可和熱切歡迎,引領了全省中醫藥夜市熱潮,成為“文化+健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新樣板。
仲景卡通文創產品。
撰書立著
理政診病之余,張仲景將悲憫的目光投向更廣闊更遙遠的地方。打開厚厚的《長沙府志》,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段文字:“太守張仲景作《傷寒論》《金匱方》行世,全活無數……”
在從醫的過程中,張仲景發現當時的很多醫者“不肯探求醫經,推演新知,各承家傳,始終守舊”,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解救百姓的苦痛,而是競相追逐權勢榮耀,忘了自己的本分。
于是,他決心認真總結前人的醫學理論,參考一生收集的大量民間方劑,并在繼承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創造性地編撰了中醫學的經典著作《傷寒雜病論》。后人將這本醫著多次編纂,并把雜病部分析出,而改名《金匱要略》。
作為中醫第一部臨床治療學巨著,《傷寒雜病論》熔理、法、方、藥為一爐,開辨證論治之先河,為中醫藥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傷寒雜病論》被后世譽為“方書之祖”,并與《難經》《黃帝內經》《神農百草經》并稱為中醫學的四大經典。正是憑著這部《傷寒雜病論》,張仲景得以揚名立世。
他記下的奇方妙劑,如桂枝與芍藥配成的桂枝湯,適量添加附子、葛根、人參、大黃、茯苓等,可衍化出幾十個方劑。其變化之妙,療效之佳,令人嘆服。
同樣在三湘大地聲望卓著的隋唐“藥王”孫思邈,稱贊張仲景的方劑“特有神功”,“未有不驗”。清代著名醫家陳修園,根據這些方劑,寫成一本方劑啟蒙讀物《長沙方歌括》。1800多年后,根據《傷寒雜病論》名方優化組合、創新運用而成的“清肺排毒湯”,經國家推薦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新冠肺炎使用,為抗擊疫情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何清湖看來,中醫藥學之所以流傳千百年而歷久彌新,正是得益于以張仲景為代表的中醫先賢所作出的艱苦卓絕的貢獻。他們不僅留下了經典方藥,更留下了跨越千年仍熠熠生輝的醫學精神。“新時代我們要倡導和弘揚仲景精神,不斷煥發湖湘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新活力;要引導人們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12期 《蒼生大醫張仲景》
何以“醫圣”
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歷代為《傷寒雜病論》作注或闡發其思想的著作達200余種,清代所編的《醫宗金鑒》評價它:“古經皆有法無方,自此始有法有方……誠醫門之圣書。”
后該書流傳海外,亦頗受國外醫學界推崇,成為研讀的重要典籍。據不完全統計,由晉代至今,整理、注釋、研究《傷寒雜病論》的中外學者逾千家。鄰國日本自康平年間(相當于我國宋朝)以來,研究《傷寒論》的學者也有近200家。此外,朝鮮、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國的醫學發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響及推動。《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仍是我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傷寒雜病論·序》中還有一句“經典”——“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對待病患不分貴賤,只為療救,這份蒼生大醫的胸懷和格局,也正是時光流轉千年,人們一直尊崇銘記這位“醫圣”大德的重要原因。
何為蒼生大醫?孫思邈在《備要千金方·大醫精誠》中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蒼生大醫,要有濟世之才,更要有濟世之德,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
張仲景以一顆悲天憫人的仁心,一手精湛的醫術,為無數蒼生解除了病痛,無愧于“醫圣”之名。正如何清湖總結的那樣:張仲景終其一生生動詮釋的“以人為本、生命至上”的價值理念、“堅韌不拔、勇攀高峰”的拼搏進取精神、“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醫學發展精神、“客觀唯實、科學求是”的治學精神、“醫風嚴謹、臨證審慎”的執業精神,在整個中華民族文明史上,勾勒出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專題學術顧問:全國政協委員、湖南醫藥學院校長 何清湖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吳雙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