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指“正月初一”。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稱為“元旦”。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并規定陽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歷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歷年”、“新歷年”或“公歷年”。
了解了“元旦”一詞的由來,那么古代的“元旦節”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是怎樣一番獨特風景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索一番吧~
《歲朝圖》
▲明_唐寅(傳)_歲朝圖
圖繪元旦時節,隱居于山村梅墅的高士一家在悠然過節。此幅人物開臉,用筆及著色都呈清代信息,是后世托名唐寅之作。后人詩詠為:
崖下筑屋植梅花,
飛雪迎奉意趣嘉。
爆竹聲中辭舊歲,
圍爐團聚喜樂家。
▲明_袁尚統_歲朝圖
元旦三翁圍爐而坐,孩童嬉戲庭前,燃放爆竹,尚有持杖者趕來相聚。人物用心描繪,亦著意于山水之表現,特用直筆長皴,樹石別有健朗之趣。畫成于辛丑(1661年)年,時袁氏已九十二老翁。
《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
▲清_朗世寧_乾隆帝歲朝行樂圖軸
這是由中西畫家共同創作的一幅畫,擅長人物肖像寫實畫的郎世寧畫乾隆帝像,中國畫家沈源、周鯤、丁觀鵬等人畫小童、房舍、樹木。
這件中西方繪畫藝術在皇權之下有機交融的成功之作,不僅渲染出了皇家歲朝喜慶祥和的熱烈氣氛,同時展示出了乾隆帝與諸皇子間融融的親情。乾隆帝繼承皇位后,許多方面都承襲前朝典制,每遇漢民族歷代相承的傳統節日,如元旦、上元、清明、七夕、中秋、重陽等,他都要求在皇宮中舉行相關的慶祝活動。
在眾多的節令中,他對新年伊始的第一天,即歲朝(元旦),尤為重視,每到這一天,他要與家人團聚在一起,在宮苑內點竹放炮,祈求平安吉祥。同時他還要認真地書寫《心經》一冊,以示慶賀。
圖繪乾隆皇帝與皇族子弟在庭院內點炮竹,慶賀歲朝的熱鬧場景。其慈祥的目光,溫柔的舉止,顯現出他身為帝王之外,作為普通家長的一面,令畫面充滿無限的愛意與溫情。
《歲朝清供圖》
▲清_吳昌碩_歲朝清供圖
歲朝指農歷元旦,歷代畫家特別是文人畫家都喜歡在這一天繪制《歲朝清供圖》,作為新年伊始的首幅作品。
吳昌碩作為一名文人畫家,也幾乎每年都畫《歲朝清供圖》,且多所變化,其最大的特點是很少取材于牡丹。在這幅1915年的《歲朝清供圖》中仍然不見牡丹形象,其時吳氏的生活已有了極大改善,但仍不畫牡丹,可見其富貴不移初志的高雅人格與畫品。
此圖以瓶梅、水仙、蒲草、秀石諸品組合而成,并置于瓶盆等器物中,以示為案頭清供之物。物品高下低昂、錯落有致地安排于畫面,并以右高左低的對角形式排列,左上角和右下角分別配以題識和印章,這是吳昌碩花卉畫中常用的構圖形式。
畫面左上角自題:“歲朝清供。歲朝寫案頭花,象古人所作歲時物之遷流也,茲擬其意。乙卯歲寒吳昌碩。”
此圖信手揮灑,真情流溢筆端。高頸古瓶中的一枝紅梅,以及翠綠的水仙,紛披的蒲草,皆得其大意,筆法雋逸灑脫,極具清逸雅淡之氣。用墨、設色也恰到好處,用墨濃淡相宜,設色俏麗鮮艷,雅妍相兼,雙勾敷色的水仙花,更體現了吳氏晚年運筆遒勁古拙的獨特風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