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末,我在上海,每天地鐵出行,看到最多的,就是各種款式和顏色的大小口罩;聽到最多的,也是聲音高低不同、嗓子黏度不一的咳嗽聲。
我仗著多年不修剪的濃密鼻毛,躲過一波又一波的“滬派甲流”。
回程的火車上,也是咳嗽一片,我索性連口罩都沒帶,因為在上車的時候,一位“不見外”的旅客,一個噴嚏噴在我胸口上,他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的還沖我來個蒙娜麗莎的微笑。
我哭笑不得的暗道,要不是有攝像頭,我非從你這張肥臉上,抽出二斤豬油不可。
到了北京,地鐵里咳嗽時的拉絲聲明顯比上海更豪邁一些,“京派甲流”有自己的風格。
盡管戴口罩的不少,但打噴嚏時,“及時”掀開口罩的也不在少數。
兩個超級一線城市,這個冬天給我的感覺就是,咳嗽、噴嚏,都在感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覺,以前每年也有流感,咱們或得或不得,一陣就過去,總歸沒現在這么嚴重。
先不說流感病毒是否比以前強大,就現在不斷地城市化高速進程,也讓流感的傳染性增強。
以前,大家住得相對分散,城里、郊區、農村的人口分布相差沒那么大。
就算住樓房,小區里各棟樓的密集程度也跟現在不同。
現在的城市化進程,大家都住在城里,集中在經濟發達、商業集中、生活便捷的區域,人口密度之大、流動性之強,是二三十年前不可想象的。
高鐵的發達,又從時間上拉近城市之間的距離,像有一天,我下午還在幾百公里外的呼和浩特街頭閑逛,傍晚已經回到家門口吃板面,這在以前也是難以想象的。
一直有爭議的問題,病毒到底是越來越強大還是越來越弱?
我不是學醫的,但從小體弱多病,人稱“西直門藥罐子”,憑借多年退燒藥和抗生素當零食吃的經歷,對于這個問題有個一知半解的個人看法。
無論病毒還是人,都是地球物種里的分類,那就肯定遵循這個星球的八字定律:
優勝劣汰,適者生存。
病毒領域大多數人可能不太熟悉;但是,人,這個領域,我們是天天見。
顯而易見的是,2025年還能在地球上活著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里,優勝劣汰的產物。
別說劣等的基因,就算是有點瑕疵的基因也都撐不到現在,現在活著的所有人,都是經過300萬余年精挑細選的頂級優秀基因。
沒錯,你、我,還有隔壁家的老王,都是最優秀的基因,所以,……不重要。
病毒也是同理,與人類免疫力鏖戰的同時,會想盡一切辦法不斷升級和變化。
病毒的迭代升級,遠比人類免疫力增強快得多,所以,一到流感季節,人類必然大范圍中招。
有一個回避不了的事實,人類到現在也沒有發明有效的藥物可以殺死流感病毒在內的絕大多數病毒。
藥物的作用只能一定程度上抑制病毒毒性,是否能把病毒揍趴下,驅趕出體外,完全就得看每個人的免疫水平。
有一句話,大家都熟悉的話,流感不用吃藥,兩個星期準好。
這句話的內核挺暗黑的,兩個星期能好,是因為你的免疫力打贏了病毒;
如果打不贏,你就屬于被淘汰的基因,提前進盒。
無論是甲流、乙流還是新冠,這一類的流感都有一個共同點,得病后康復,整個免疫系統也受到嚴重破壞,因人而異,需要至少半年甚至更多的時間去恢復免疫力。
在此期間,羸弱的免疫力,就有可能被其他病毒攻破,這也就是為什么很多人都在強調自己得過新冠后,身體會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適。
對抗流感,切記不要扛,一定要使用藥物,常見的藥物建議大家家里常備:
譬如,奧司他韋(貴點,但非常有效);
阿莫西林(廣譜抗生素,有效治療流感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退燒藥(快速退燒、保證睡眠);
還有“流感神藥”瑪巴洛沙韋,我沒吃過,聽說特別管用,就是太貴,好幾百一盒,一盒就2片。這個價位的藥……算了,我還是讓免疫力跟病毒裸戰吧,沒事,我肉多,扛折騰。
秉承“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戰略性轉移”的態度,咱們選擇性少去人多和空氣不流通的地方。
出門別摸鼻子眼睛嘴,尤其是眼睛,眼睫毛非常容易粘上灰塵,灰塵又是病毒非常合適的載體。
勤洗手,用流動的水洗手,不要攢著洗手水沖廁所。
盡量不去公共廁所。如果必須去,那就盡可能選擇衛生條件好點,通風好點的廁所。
因為,暴露在空氣中的尿液和糞便,是病毒傳播非常好的途徑。(上公廁最好戴口罩)
對了,出門一定記得戴口罩,一次性口罩別不舍得扔。
自己算算,不得病省下的藥錢,夠買多少盒口罩。
希望大家都不得流感,健健康康的歡度春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