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車市場,目前迎來了神仙打架的發展局面。
比亞迪海鷗(參數丨圖片),早在去年11月已突破了年內銷售40萬輛的成績,該表現在全市場內都算得上是獨樹一幟。
海鷗的強勢,讓曾經月銷3萬+的五菱繽果和自家兄弟的海豚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挫傷。
與此同時,后來橫空出世的吉利星愿又扮演起了“程咬金”的角色,如今月銷量已快速站上2萬+的水平。
盡管戰況已經如此激烈,但埃安還想著再摻一腳。
AION UT,要來分一杯羹了。
以往的小型車市場,從未像當下景況一樣熱鬧。
在燃油車時代,銷量相對能拿得出手的小型車代表只有本田飛度和大眾Polo。
但即便當時還有著“神車”封號的飛度,銷量也未曾達到過月銷3、4萬輛的高度。
而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以后,這類神車更是走下了神壇。
事實上,一開始新能源小型車亦不被市場看好,像哪吒N01、奇瑞小螞蟻這類小車就從未真正成為過市場主流。
反倒是“賺補貼”的名頭,成為了大眾對該類車型的主要印象。
這般刻板印象直到宏光MINIEV的出現以后,市場才開始愿意換種心態來看待小型車產品。
在此其中,“人民的五菱”給這類產品減少了不少溝通及嘗試成本,讓大眾開始接納新能源小型車作為代步車的角色。
自此之后,隨著一眾“類宏光MINIEV”車型的出現,大眾目光亦重新聚焦回了10萬級以下市場。
在過去幾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僨張的過程中,同時這也是消費升級和降級兩種潮流相互博弈的階段。
此前,由于小車市場并不賺錢,于是各家車企都想著逐漸退出10萬級以下市場的競爭。
對此,曾憑借白貓和黑貓站上銷量過萬的歐拉就主動放棄了該市場,改為借助定價更高的好貓、芭蕾貓和閃電貓來站上更高臺階。
但無奈的是,歐拉的戰略轉變并不成功,反而被比亞迪海豚、海鷗和五菱繽果乘勢接過了市場份額。
而這3款車型的熱銷也告訴了大家,小車并非沒有市場,只是機會都給到了精致小車。
如果說,海豚、海鷗和繽果的優勢更多出自于外在層面的精致。
那么換到吉利星愿身上,市場的競爭點則開始轉換到了內在結構的硬核程度上。
基于GEA架構的星愿,提供了Flyme Auto車機、后多連桿懸架、高達85%的得房率,以及更高安全標準的星甲籠式車身等賣點。
「上市80天交付破50000輛」,這般成績也足夠說明了市場對星愿內在實力的肯定。
只是如此一來,小型車的市場競爭又被提到了新的維度。
作為后發者的AION UT想要順利接招,難度并不小。
深知小型車競爭將白熱化的埃安,從一開始就給AION UT賦予了足夠高的定位——埃安第三款全球戰略車型。
于是,AION UT也采用了米蘭設計團隊的方案,力求整車造型更能符合全球市場需要。
在短巧車身+四輪四角的設計下,有著圓潤姿態的AION UT多少有點大眾ID.3的觀感。
至于從大燈中傳遞出些狠勁兒的設計取向,這似乎也成為了目前小型車里的多數選擇。
據悉,AION UT還在油漆工藝上做了更多提升,以此來強化整車的視覺質感。
顯然,埃安清楚該怎么贏得年輕人的芳心。
除了在顏值上下功夫,AION UT還不忘在座艙里強調智能化賣點。
14.6英寸中控屏+8.8英寸液晶儀表盤,新車身上這樣的屏幕組合在小型車里并不多見。
有意思的是,如今賣得火爆的星愿,也采用了同樣尺寸的中控屏及儀表盤。
如此看來,大概埃安和吉利都清楚,作為后發者要想占得一席之地,必須在顯性體驗環節上贏得加分。
于是,從外觀設計到座艙體驗,AION UT都勢要把精致化推行到底。
小車市場被重新盤活,離不開這兩年來電池降本的發展趨勢。
得益于此,車企得以把更多成本空間讓渡到卷體驗、卷設計、卷架構身上。
從宏光MINIEV到繽果,接著到海豚、海鷗的大賣,再到星愿和AION UT的半路殺出,都在表明市場愈發在往價值上卷。
這樣一場上不設限的卷局,在消費降級中尤其迎合了用戶需求,也迫使各家更加使盡渾身解數來贏得市場投票。
對此,AION UT給出的打法是“越級”。
2025年的第一天,五菱宣布繽果PLUS 510km續航版本優惠6000元,售價下探至了8.98萬元。
由此,500km續航新能源汽車售價正式進入到了8萬級。
據悉,五菱繽果家族在2024年賣出超23.7萬輛,同比增長41%,只是當中銷量主力依舊是繽果,而非SUV定位的繽果PLUS。
盡管如此,五菱急于在新年打響價格戰的第一槍,明顯不想讓小型車市場就此保持穩態。
面對著海鷗的遙遙領先,以及星愿的后來追上,在場的參與者們都不可能松懈下來。
毫無疑問,卷價格是最直接的競爭手段,但降價帶來的銷量脈沖不太可能維持住足夠長的持續期。
有見及此,從一開始就確立好越級打法,這似乎才是高勝率的保障。
其中,拿著海豚的身材、標出海鷗定價的星愿,就是小型車里的典范。
相比之下,AION UT給出的做法亦不落后,其4270x1850x1575mm的三圍和2750mm軸距的身材數據,已完全超越了星愿和海豚。
可以說,AION UT再次定義了小型車的身材尺寸。
值得一提的是,AION UT的2750mm軸距和AION Y Plus保持了一致。
而即便是前后輪距,兩款車型都保持了同為1600mm的參數。
如此看來,這回埃安是把緊湊型車的優勢打法,直接延續到了小型車身上。
難怪,新車能在4.2米出頭的車長里,帶來了905mm后排腿部空間,這較之奧迪A6的后排空間還要夸張。
顯然,“披著UT外衣的AION Y”,這才是AION UT的隱藏技能。
基于AION UT和AION Y的密切關系,這似乎也能解釋AION UT為什么用上100kW的單電機選材。
目前AION Y的入門版本,正是搭載了100kW的單電機。
于是,AION UT也成為了小型車里面動力參數相對突出的一個。
作為參照,星愿提供了58kW和85kW兩種配置,而海豚則分為了70kW、130kW和150kW的不同版本。
而AION UT選以100kW配置作為入門版(預售價8.98萬起),這無疑將大幅提升到其吸引力。
當然,為了打出性價比力度,其實,AION UT還可以準備更低功率版本,以備不時之需。
總之,埃安不可能再放過入門車市場里的機會了。
去年12月,埃安賣出4.69萬輛,同比、環比均實現正增長。
2024年全年下來,埃安累計銷量為41.3萬輛,這般表現在一眾新勢力品牌當中依舊位居前列。
只是較之2023年,埃安沒有再拿出更進一步的成績。
但好的是,定位10萬級別的AION RT近來開始上量,月銷量已站到1.6萬輛左右。
如此表現,已大有接棒AION S位置的勢頭。
乘著這道氣勢,隨著AION UT的推出,埃安可以更好地穩住基本盤的份額。
接下來再借助后續增程和插混車型的發力,埃安并非沒有可能重新回到銷量領導的位置上。
埃安的品牌高度,長期受網約車的影響而被有所拖累。
正因如此,在AION S和AION Y的多次改款里,埃安都想著借助年輕潮流設計來打破刻板印象。
但單是靠改款,這并沒有給埃安帶來明顯的改善作用,且由于原本規劃好的車型都拿去給到了昊鉑,這也給埃安的品牌煥新造成了挑戰。
直至AION RT的出現,以及AION UT的曝光以后,外界總算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埃安。
在把重心放回到自身更熟悉的入門車市場以后,相信埃安的反撲也就不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