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樣,器物上裝飾花紋的總稱。
關于紋樣,我們并不陌生。比如:龍鳳紋、饕餮紋、萬字紋、如意紋、回形紋、水波紋、云紋、連環紋、金錠紋、龜背紋等等。
這些紋樣,或被編織進錦緞里,或鑄造描繪在青銅器與瓷器之上,或應用于建筑裝飾,或食物的制作,譬如:潮汕粿、月餅。
·粿印分類(形態),圖源/網絡
不同的紋樣有不同的寓意:應用廣泛的萬字紋來源于佛教梵文,寓意平安;冰裂紋用于窗心,有“寒窗”之意,讀書人期望經過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光耀門楣。
紋樣在我們的生活里無處不在,但如今又如此難以被注意。
·桃粿印常見“壽”字,圖源/網絡
為啥提紋樣呢?因為小都最近看了一場有意思的展覽就跟這有關。眼下知美術館的兩場展覽同時開放:“深根——地景異觀”藝術家群展、韓夢云個展“那流動的必將永存”。
看完韓夢云的個展之后,小都就被圈粉了。去過的博物館、見過的展品翻開了篇,那些裝點在細節之處的紋樣開始在我眼前環繞,或許就是重新去審視紋樣的那刻,也就意識到了其美麗之處。
于是,說什么小都都要把這位藝術家以及她的收藏、作品介紹給大家。
相較“深根——地景異觀”藝術家群展,位于知美術館三樓的韓夢云個展“那流動的必將永存”展出作品數量并不夠多。這是實話。
從美術館二樓通往三樓,抵達韓夢云個展需要經過兩條廊道,兩條廊道的墻面上都懸掛著她收藏的木雕印章。
木雕印章是古老和悠久的傳統,在印度、中國乃至全世界都有。早期,韓夢云收集了很多印度木雕印章,去新疆采風才發現那里也有此類物件,只是兩個地區對其使用方法完全不同,比如:
印度直接印在布匹上,更偏向于一種織布的方法;新疆沒有豐富的水資源,不能像印度那樣印制并不斷去洗、去染,這里的人們更愛用木雕印章做草圖,再根據草圖用羊毛來織地毯。
韓夢云覺得木雕印章背后的流變概念很有意思:一個東西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因為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的不同必須發生改變。
曾在美國讀藝術,經歷美國現代主義教育后,韓夢云不斷懷疑、反思自己對西方藝術的認知,畢業回國開始文化尋根,學習書法,佛教、道教等,并于2015年去往京都大學古典印度學系學習梵文一年。
梵文拓展了韓夢云對世界的認識,她學會縱向看待現代圖像的演變過程,也對不同文明與群體及其宗教、文化、歷史的融合產生出興趣。
跳出“大中華”和“大西方”的視角,韓夢云還關注阿拉伯文化、伊斯蘭文化等,現在又把目光聚焦于中亞。她認為,這不代表自己以一種侵略的方式去理解他者的文化,而是在其他文化里看見中國。
通過佛教的研習,她發現中國很多文化內容源自印度。“舶來品”佛教與本土文化經過上千年時間融合,由此發展出了中國自己獨特的藝術、文學等表現形式。
木刻印章便是其中一種表現形式。
或許,運氣好,我去的那天天氣格外好,天闊云高,西斜的陽光透過知美術館外層瓦片映射在向陽廊道的墻面,瓦片的影子與古老的木雕印章相互映襯,那瞬間我的內心發出一萬聲吶喊:美。
這些印章形狀、紋樣都不同,分別沾染著不同的顏料,有黑色,也有藍色。
在另一條背陽的廊道,有沾著彩色顏料的印章,沒有陽光的照射,更多了一分平滑、清晰的質感。
在兩條廊道的盡頭,是《25則語法》,它由一件繪畫裝置和兩個?獻桌構成。
先來說說?獻桌。除了印度和中國等地收集的?雕印章,文獻桌陳列了拓印紙本,以及2020年韓夢云在印度?野調查時所拍攝的當地紡織?作室照?。
韓夢云關注的手抄本藝術也陳列其中,里面包含了西方基督教手抄本、印度Ragamala繪畫、阿拉伯寓言故事集《卡里萊和笛木乃》、波斯細密畫等。
此外,還有學者柯律格、巫鴻和穆宏燕的專著,阿根廷文豪博爾赫斯和伊朗導演、詩人阿巴斯的?集以及古典印度學和梵?相關的閱讀資料。
其中,Ragamala繪畫通常描繪特定的音樂旋律和情緒,每一幅畫作都有獨特的色彩和情緒表達。藝術家們常常在畫作邊緣附上詩歌來解釋畫作的情感和意境。
而《卡里萊和笛木乃》故事源出古代印度梵文的《五卷書》,以鳥獸的生活比喻人生,表達伊斯蘭倫理道德觀念和處世教訓,抒發改革社會、治理國家的政治抱負。
它們都是韓夢云平時關注的視覺材料。
其中的木雕印章更像是韓夢云的繪畫工具。那么,她如何使用這些工具進行繪畫?
在另一邊《25則語法》繪畫裝置中,呈現了韓夢云用木雕印章在帆布上進行的拓印實驗。她嘗試了各種方法,使用不同的媒介讓紋樣發散開或者集中。
·《25則語法》,韓夢云,2024,布上水墨,25 panels, 35 × 25 × 2 cm
她把木雕印章變成一種元素或者語匯進行抽象重組,似乎正在創造某種屬于自己的木雕印刻繪畫語法。這也是本組作品被命名為“25則語法”的原因。
2020年,從印度采風結束之后,韓夢云帶回了很多木雕印章回到工作室開始瘋狂創作,此次展覽的作品都是在那時慢慢發展出來的。
她直接選取一塊紋樣特別像磚頭的木雕印章,再反復嘗試拓印。
這些紋樣構成了某種建筑形式,有的是壘砌的磚塊,有的建構為磚頭拱門,還有樁體,全用木雕印章拓印而來。
·《夢的盡頭》,韓夢云,2023,布上油畫、丙烯,210 ×75 × 2.5 cm
在古代藝術里,裝飾紋樣非常重要。在韓夢云看來,經歷了現代主義、極簡主義的洗刷之后,今天的我們已經不再去關注繁復的紋樣。但是,紋樣卻最能突顯跨文化交流歷史,比如:青花瓷器上面的葡萄元素,是自西域傳來的。
在手工藝里,我們會發現許多其他地域傳來的內容與元素,卻因為全球化、工業化,人們漸漸遺忘了像木雕印章這類材料最原始的開端,包括其游走、傳播的歷史。
·《夢的解析(三)》 ,韓夢云,2022,布上油畫、丙烯 ,210 × 300 × 2.5 cm
韓夢云試圖把它們在自己的繪畫作品里進行融合,過程里,她還使用了油畫。之前她長期畫油畫,自己也喜歡油畫,不過,她也曾經試圖跳脫出油畫對自己的統治,后來并不刻意去回避它,反而改造它,為她所用——即擁抱西方現代教育對自己的影響,也進一步承認自己的混雜性。
·《夢的解析(二)》 ,韓夢云,2022,布上油畫、丙烯 ,210 × 150 × 2.5 cm
黑鳥、馬匹、骷髏……這些源自寓言故事集里的鳥獸等元素與木雕印章的紋樣相互映襯,或者幾種不同的紋樣本身拓印成一幅畫,充滿了寓言性,使得觀者自然踏入某種神秘莫測又原始悸動的語境之中。
·《夢的解析(一)》 ,韓夢云,2022,布上油畫、丙烯 ,210 × 150 × 2.5 cm
·《藥物志之三 》,韓夢云,2022,布上油畫、丙烯,200 × 130 × 2.5 cm
這些畫被陳列在展廳的四周。
而展廳中央是主體裝置作品《鏡亭(III)》,這件作品在2021年沙特阿拉伯首屆迪里耶當代藝術雙年展首次展出,后來,被韓夢云不斷演變出新的版本。
·《鏡亭(III)》,韓夢云,2023,雙面打磨不銹鋼片裝置,330.3 × 1036.3 cm
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韓夢云在學習波斯文學和藝術史時讀到12世紀波斯詩?內扎?·?哲維在《五部詩·亞歷??故事·光榮篇》中講述的“?畫師競技”。
故事中,來?羅馬和中國的兩位畫師在亞歷???帝的要求下同堂競技畫藝。
羅馬畫師創作出了?幅惟妙惟肖的寫實作品,?中國畫師始終未動?筆,只是把墻?打磨成透亮的鏡?,頃刻間映射出了包括羅馬畫師的畫作在內的萬物。
競技結束之際,?廳中驚現兩幅乍看之下?模?樣的畫。讀完故事,韓夢云覺得很有意思,她認為故事展現了一種多元的文化,以及絲綢之路上的古人們如何理解想象中的“東西”。
韓夢云通過這個故事看見了一個想象中的中國,基于此她也開始思考:如何超越“中西”或“東西”交流既有的僵化方式?中國是否能以更廣泛、更多元、更多維的方式跟不同文明交流?
實際上,她第一次呈現這件作品時,觀眾們不知道創作者是誰,是什么性別,是什么國籍,根本無法認知其身份。
在這次展覽中,《鏡亭(III)》被放置在展廳中央,圓拱形的鏡面與鏡框交織,觀眾可以穿梭游走。根據游走的位置、觀看的角度,通過鏡子可以看見反射的不同繪畫作品。那種感覺很妙。
從木雕印章到系列作品,再到《鏡亭(III)》,其實,這次展覽更像是一次機會去展現韓夢云的創作工具,它們來源何處?她又如何使用它們?
被展陳的木雕印章代表的跨?化歷史反映著?化與藝術的演變過程,因為流動、流變,它們在新的地域又轉變成獨特的在地傳統得以留存。這也契合韓夢云一直提倡的概念:流變讓我們緊緊相連。
西方學術界里喜歡去溯源,到底誰發明、創作了木雕印章?在韓夢云看來,這毫無意義,作為藝術家她可以放棄這樣的追溯。
她感動的是——在共享的傳統和元素里,我們能找到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域彼此的聯系,與印度的關系,與阿拉伯的關系。是發現關系本身,讓韓夢云對文化產生了更深刻的認識和喜愛。
展覽信息
韓夢云個展“那流動的必將永存”
2024.12.16-2025.6.8
知美術館(成都市新津區君山路1號)
YOU成都粉絲福利
你去過知美術館嗎?
又或者對韓夢云的作品以及木刻印章感興趣?
來評論區聊聊吧
將有機會獲得由知美術館提供的
單人門票,可觀看雙展:
韓夢云個展“那流動的必將永存”
“深根——地景異觀”藝術家群展
我們將在評論區隨機抽取5位幸運鵝
一人贈送一張
“深根——地景異觀”藝術家群展同期展出中
福利公布時間
2025年1月10日
● ● ●
編輯丨歡歌
未標注圖源丨歡歌、知美術館
CONTACTS
找到小都
微信公眾號丨YOU成都視頻號丨新浪微博丨APP
YOU成都小程序丨YOU在場小程序 | YOU在場小紅書
合作添加微信號
YOUCHENGDUDU
· 歡迎把小都分享給更多的朋友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