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推動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優化組合和更新躍升,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以高技術、高效能、高質量為特征的生產力。”8月,江蘇省委宣講團成員,徐工集團、徐工機械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在徐工面向企業干部職工宣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楊東升表示,企業上下要切實將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全會精神上來,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在建設制造強國、科技強國、質量強國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繼續走在前、做示范,勇挑大梁,多作貢獻。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鮮明主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著力點。徐工機械作為行業內領先的全系列工程裝備解決方案服務提供商,著力打造具有行業特征、徐工特色的新質生產力,加速向產品卓越、品牌卓著、創新領先、治理現代的世界一流企業邁進。2024年上半年,公司產品中汽車起重機、隨車起重機、壓路機等16類主機產量位居國內行業第一。
徐工機械在加快打造特色新質生產力方面,究竟進行了哪些卓有成效的探索創新,其取得的寶貴經驗對其他企業有著怎樣的有益借鑒?
自主創新,追求卓越成果
正確認識新質生產力是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前提。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進一步依靠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尤其是在工程機械的人工智能領域,要先一手、快一步、高一招,以智能制造為代表發展先進制造,領跑行業未來新型工業化之路。”徐工機械在公司2023年度報告里這樣寫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度重視技術創新,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矢志追求卓越的科技創新成果,始終是徐工機械打造特色新質生產力的根基。
健全體制機制,保障技術創新。徐工機械構建了“1+6+N”的技術創新體系,在完成主要產業研究院定位調整的同時,形成了上下穿透、橫向協同的創新機制,并以“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國際化”為目標,推動科技創新;圍繞組織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等,實施包括研發管理制度、技術創新項目管理辦法在內的獨具徐工特色的多項制度;成立徐工技術委員會,負責決策、資源保障和對外合作等技術創新工作;高效推進科研項目、持續優化科研項目管理,引入項目注冊制和分類分級管理,月度進行項目關鍵節點預警和過程質量檢查,強化節點管控。
同時,徐工機械還加強產業聯合攻關,通過設立專業領導協同掛帥,促進研發與產業的協同作戰。在工程化交付方面,徐工機械明確了產品和零部件研發等項目和結果的規范,推動從技術交付向工程化交付的轉變。此外,徐工機械積極參與行業技術交流,充分發揮產學研資源優勢,與高校、研究機構等多方展開廣泛而深入的合作,形成跨領域的產學研用聯合體,這一合作模式助力公司多項技術達到行業領先水平。2023年,徐工機械與寶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實驗室揭牌。
聚焦前沿技術,規劃研究方向。作為國際化企業,徐工機械積極構建全球協同研發新格局:聚焦海外研發中心建設,快速推進當地化產品能力中心的建設,深化工程機械當地化標準、合規準入和適應性驗證改進;聚焦前沿技術領域,系統規劃6大研究分院的突破方向,例如杭州研究院攻關數字智能液電系統及零部件研發,上海研究院定位氫能技術開發和應用,西南研究院以川藏線等國家重大工程為牽引,重點開展極端施工環境產品需求分析和技術研究。同時,徐工機械敢于投資研發,為關鍵技術研發提供基礎保障。2023年,徐工機械研發投入達50.38億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為5.43%(超過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有研發人員6795人、占員工人數的24.2%。公司秉承“工程科技引領,裝備美好未來”的使命愿景,領先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逐漸成為徐工機械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截至2024年上半年,徐工機械建有省級以上研發平臺39個,包括高端工程機械智能制造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CNAS”認可的工程機械整機及其零部件檢測中心、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等。公司累計擁有有效授權專利11778件,累計制訂并發布的國際標準5項、國家及行業標準286項,近年來承擔國家級及省級科技項目100余項,并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5項。
近年來,徐工機械通過自主創新研制了包括全球最大噸位的全地面起重機、“全球第一高”登高平臺消防車、全球首臺最大雙臂并聯組合和固定配重超大型塔式起重機、全球最大噸位的純電動裝載機等在內的一系列全球領先水平的重大裝備,持續引領中國高端制造。
持續變革,引領產業創新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依靠科技創新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設備互聯互通、無人化產品和智能制造等為工程機械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些企業加速推進無人化、數字化、智能化產品研發,通過智能化和數字化變革促進生產效率提升、生產成本降低和運營模式轉變。徐工機械董事長楊東升在公司2023年ESG報告中指出,公司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持續加大投入,聚力高端突破,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發展。
在利用智能化和數字化推動生產效率提升、運營模式變革等方面,徐工機械投入的力度很大。2023年,徐工機械全面啟動“智改數轉網聯”的董事長“一號工程”,推動提質增效和運營模式變革。這是一場管理革命:錨定打造世界一流現代化企業,圍繞“六經六緯”的藍圖規劃推進流程重塑、管理變革、平臺賦能;開展全球協同研發數字化平臺升級工作,建立公司統一的工藝數字化平臺;啟動公司統一的大數據中臺建設工作,通過打造全球數字化人力資源、全球金融司庫體系、全球財務共享中心、全球采購中心等能力建設,構建基于數據穿透的全球化運營管控體系。
2023年,徐工機械獲國家級“數字領航”企業,國務院國資委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企業以及工信部新一代信息技術典型產品、應用和服務案例等榮譽,1座工廠入選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3個項目入選工信部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名單,擁有行業“唯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四級企業。由徐工機械旗下子公司江蘇徐工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漢云工業互聯網平臺更是連續5年入選國家級“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榜單,并躍升至第二位。
在聚力高端突破方面,徐工機械也取得了顯著成效。高端產品是徐工機械結構性調整的主攻方向,是擺脫傳統“鋪攤子”“數臺量”“低價內卷”老路,塑造差異化競爭力,順應技術迭代更快、跨領域融合更深等新特點,為工程建設領域增加高科技供給的路徑選擇。
2024年上半年,徐工機械的高端產品乘勢而上,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占總收入的比重在32%以上,同比增長4個百分點。同時,產品的結構性調整也取得了顯著效果:一是新能源產品進入增長快車道,收入同比增長26.76%,新能源裝載機收入同比增長近2倍,占總收入的23.3%,行業銷量穩居第一;二是“三高一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可靠性、大噸位)和專精特新產品迸發新活力,百噸級及以上全地面起重機銷售收入同比增長近30%,面向歐美澳高端市場的挖機產品收入占比較去年全年提升6個百分點。同時,打破世界紀錄的輪式起重機、全球首臺礦用混動挖掘機、全國首臺電動雙輪銑槽機等產品也相繼推出。
主動擔責,領跑低碳發展
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徐工機械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將“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融入企業發展戰略和生產管理中,引領公司持續優化資源能源管理和“三廢”治理水平,推動產業鏈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進而構筑企業綠色競爭優勢,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賦能。
工程機械行業加速新、舊產品更新換代步伐,逐步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設備,并大力發展純電動和混合動力等多種新能源產品,這是行業發展的趨勢之一。徐工機械系統規劃新能源電動、混動、氫能等新能源低碳技術路線,著力解決新能源系統集成構架技術、智能電控系統技術等行業技術難題,率先在行業內推出無人化、電動化工程機械和新能源重卡產品,大力發展成套化新能源產品和氫燃料電池系統,不斷提高綠色產品市場份額。2023年,公司新能源產品收入同比增長108.9%。
在踐行綠色生產方面,徐工機械高度重視規范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環境保護,積極創建環境友好型企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截至2023年年末,徐工機械下屬4家子企業獲國家認證綠色工廠,8家子公司獲得省級認證綠色工廠。
在環境保護方面,徐工機械制定了環境保護監督管理制度,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和辦公室,持續強化節能降耗、碳排放量等關鍵環境指標監控;主動簽署HSE責任狀,設立年度環境保護目標指標。此外,公司還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日常辦公和運營環節,制定內部綠色辦公行動方案,著力打造綠色工作環境,共建低碳生活。2022年,徐工機械入選“中國工業碳達峰‘領跑者’企業”。2023年,公司在環境保護領域投入資金達1.1億元。
積厚成器,激發人才活力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創新驅動本質是人才驅動。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在這方面,徐工機械持續發力,激發人才活力。
遠見卓識且經驗豐富的管理團隊是徐工機械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徐工機械管理層擁有豐富的行業管理經驗,對行業發展具有深刻的認識和前瞻性思考。歷經多輪行業周期的起伏,公司管理層以“洞察發展規律的思辨精神、敢于刀刃向內的革命精神、識變應變求變的創新精神、聚力攻堅克難的登頂精神”,形成卓越的洞察力和強大的信念力,堅守、改革、創新,不斷加深對中國和全球工程機械市場及客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同時,公司管理層在行業低谷期保持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形成了抗周期低谷、搶復蘇機遇的洞見力和執行力。
在人才儲備上,徐工機械以培養一流人才隊伍為目標,緊扣“國際化”和“技術創新”兩大戰略重點,探索人才培養的內在規律,健全任職資格管理,“分層分類分級”持續完善人才培養體系,推動人才培養工作更聚焦公司戰略、更融入業務發展。
在人才激勵上,作為充分競爭行業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徐工機械實施充分市場化的薪酬激勵和績效管理機制,員工薪酬水平主要依據績效表現、價值貢獻、公司業績及外部薪酬水平等因素確定,整體薪酬處于行業中上水平。圍繞戰略目標和發展要求,徐工機械持續優化激勵機制,深化推進三項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激勵約束長效機制,科學開展員工績效評價,對績效優異、價值貢獻度高、能夠支撐公司“智改數轉網聯”變革轉型的關鍵核心人才給予優厚的薪酬待遇,并持續加大激勵力度,通過具有競爭力的薪酬激勵機制集才匯智、凝心聚力、激發活力,著力打造骨干員工與企業命運共同體。2023年,徐工機械開展覆蓋約2000人的股權激勵計劃,被激勵對象共持股1.18億股。
此外,徐工機械還關注員工實現人生價值的需求,通過表彰先進集體、勞動模范、先進個人等活動,提升員工的職業榮譽感和人生獲得感。2017年至今,徐工機械向工作滿10年至40年的職工,分別頒發一星至五星年功紀念章共1.98萬枚,有效激發了職工的自豪感、歸屬感。
2023年,中國境內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長0.86%,凈利潤下降1.56%,超過20%的上市公司出現虧損。面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和更加嚴峻的行業形勢,徐工機械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引人注目。2023年,徐工機械實現營業收入928.48億元、同比微降1.03%,實現凈利潤53.26億元、同比增長23.5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35.71億元、同比增長125.59%,主要經營指標繼續領跑行業。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凈利潤53.09億元。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大趨勢、大機遇,也是大考驗。在深刻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基礎上勇挑大梁、敢作善為,堅持結果導向、創新驅動,著力打造具有行業特征、企業自身特色的新質生產力,是徐工機械對高質量發展這一新時代考題最強有力的回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