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腸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的疾病之一,這種病其實是能提前發現的,但很多人卻不愿意做腸鏡的檢查。
一聽到腸鏡,不少人腦子里就浮現出各種恐怖畫面,又是插管又是喝瀉藥,想想就難受,更別提還要脫褲子的尷尬了。
所以很多人即使身體出現異樣,也選擇視而不見,或者干脆當成痔瘡,結果一拖再拖,小病拖成大病,甚至連后悔的機會都沒有。
總有人因為出現便血沒及時檢查,硬生生把自己拖成了腸癌。
可明明專家都說了,做一次腸鏡,或能保你5年沒問題。這么好的事兒,怎么就沒人聽呢?
一、被“妖魔化”的檢查
過去30年,我國結直腸癌發病率增長了近700%,成為全球腸癌患者最多的國家。
這個數字觸目驚心,和高發病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腸鏡檢查在我國的普及率低得驚人。
明明是預防腸癌的利器,為什么大家伙兒就是不買賬?
中國工程院的李兆申院士曾指出,我國每年約有1億人需要進行胃腸鏡檢查,但實際檢查人數只有4000萬左右,缺口巨大。
更讓人擔憂的是,50歲以上的高危人群中,腸鏡普及率竟然不足15%。這巨大的落差背后,是人們對腸鏡檢查普遍存在的誤解和恐懼。
一份針對2299名中晚期結直腸癌患者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確診前,85%的患者不知道如何篩查腸癌,高達97%的患者從未做過腸鏡檢查。
這組數據揭示了一個殘酷的現實,很多人對腸癌的早期篩查意識極其薄弱,甚至到了癌癥晚期才恍然大悟,卻為時已晚。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人們對腸鏡檢查如此抗拒?
首先就是很多人壓根就沒想過要做腸鏡,對腸癌的風險缺乏認知,沒有定期體檢的意識,更談不上主動進行腸癌篩查。
一些人即使出現了便血等早期癥狀,也往往掉以輕心,誤以為是痔瘡或其他小問題。
還有就是需要進行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例如血常規、心電圖等。
這些準備工作不僅耗時費力,還會給患者帶來一定的不適感,讓很多人覺得太麻煩,于是能拖就拖,最終導致病情延誤。
最重要的一點是,腸鏡檢查的“麻煩”讓很多人望而卻步。
和其他檢查不同,腸鏡檢查前的準備工作相對煩瑣,檢查前一天需要嚴格控制飲食,還要服用大量的瀉藥來清空腸道。
說到瀉藥,這絕對是很多人對腸鏡檢查的“噩夢”。瀉藥帶來的腹脹、腹痛、惡心、嘔吐等不適感,讓不少人對腸鏡檢查心生畏懼。
心理上的恐懼和尷尬,也是阻礙人們接受腸鏡檢查的重要因素。
不少人對經肛門插入檢查的方式感到恐懼,擔心會很痛,甚至覺得這種檢查很危險。
還有一些人則覺得暴露隱私部位很尷尬,難以接受,其實這些擔心大可不必。
現在的醫療技術已經非常發達,“無痛腸鏡”已經廣泛應用,患者在睡眠狀態下完成檢查,完全不會感到疼痛和不適。
至于尷尬問題,專業的醫護人員都會采取措施保護患者隱私,最大程度地減少患者的尷尬感。
所以腸鏡檢查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么可怕,與其因為恐懼和誤解而拒絕檢查,最終延誤病情,不如勇敢地邁出這一步,用科學的手段守護自己的健康。
二、一次檢查,或保5年安心
京東中美醫院的吳勇醫生分享過自己的經歷,他接診的14例腸鏡檢查患者,年齡在52歲到76歲之間,而且都是人生中第一次做腸鏡。
但結果讓人驚訝,這14位患者,每一位都被發現了腸息肉。
腸息肉雖然本身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及時處理,它隨時可能癌變。通常情況下,一個腸息肉從形成到癌變,需要5到15年的時間。
而腸鏡檢查,恰恰能在這個過程中起到關鍵的早期干預作用,把癌變的風險扼殺在搖籃里。
看到這里,很多朋友可能會問,息肉和腸癌到底是什么關系,簡單來說,大部分腸癌都是由腸息肉慢慢演變而來的。
所以發現腸息肉并及時切除,就能有效預防腸癌的發生,吳醫生接診的這14個病例,雖然發現的都是息肉,但如果他們沒有及時做腸鏡,幾年甚至十幾年后,這些息肉很可能就會發展成腸癌。
所以說,做一次腸鏡,或能保你5年安康并不是一句空話。
那么哪些人需要特別關注腸癌的風險,積極進行腸鏡檢查呢?
2020年發布的《居民常見惡性腫瘤篩查指南》明確指出,以下人群屬于腸癌高危人群,建議定期進行腸鏡檢查。
年齡在40歲以上,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慢性炎癥性腸病患者、有結直腸腺瘤性息肉史的人群、長期高脂肪、低纖維飲食,缺乏運動的人群和有其他腸癌相關疾病或危險因素的人群。
除了以上高危人群,普通人群也應該關注自身的健康狀況,警惕腸癌的早期信號。
腸癌的六大信號包括便血、排便習慣改變、腹部腫塊、消化不良、腸梗阻以及全身癥狀,出現這些癥狀,應及時就醫。
三、年輕化的癌變預防
當然,并非所有人每年都都需要做腸鏡檢查。
對于高齡、心肺功能較差,以及年輕且沒有相關癥狀的人群來說,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和醫生的建議,選擇合適的篩查頻率和方式。
需要警惕的是,全球50歲以下人群的腸癌發病率正在上升,這可能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
這一趨勢提醒我們,腸癌早篩的緊迫性日益凸顯,我們不能再掉以輕心。
過去總覺得是老年人才得的病,現在年輕人得的也越來越多,想想都讓人害怕。
說到底就是現在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太健康,整天大魚大肉、油炸燒烤,蔬菜水果、粗糧雜糧幾乎不碰。
再加上不愛運動、經常熬夜,還煙酒不離手,腸道哪受得了這種“摧殘”?長此以往,可不就給腸癌埋下了“禍根”。
所以除了定期體檢和腸鏡檢查,更重要的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源頭上預防腸癌。
腸道喜歡比較清爽的食物,餐桌上要保證蔬菜水果的充足供應,它們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毒素。
粗糧雜糧也別落下,紅肉和加工肉類要少吃,因為它們和腸癌的風險增加有關,還有油炸食品、甜食也要控制住,別讓太多的油脂和糖分傷害腸道。
然后就是老生常談的運動,其不僅能增強體質,還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降低腸癌風險。
也不用非得去健身房擼鐵,每天抽點時間活動活動就行,每周至少保證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就能看到效果。
大家都知道吸煙有害健康,其實它也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此外,并沒有證據證明適量飲酒對身體有益,反而影響身體健康是一定的。
所以為了腸道健康,最好還是戒煙限酒,實在戒不了,也得盡量少抽少喝。
還有就是過于肥胖,這可是很多疾病的危險因素,腸癌也不例外。肚子上的“游泳圈”不是什么好兆頭,它會增加患腸癌的風險。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長期處于高壓狀態下,不僅會影響心情,還會影響腸道健康。
所以要學會給自己減壓,找到適合自己的放松方式,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是預防疾病的重要一環。
如果直系親屬中有人得過腸癌,那屬于腸癌高危人群,患腸癌的風險比一般人要高。這種情況,更要定期進行腸鏡檢查,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預防腸癌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需要我們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別覺得麻煩,也別覺得現在還年輕,疾病不會找上自己。
腸癌這個讓人談之色變的“健康殺手”,其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它的無知和漠視,對預防和篩查的拖延和逃避。
與其杞人憂天,惶惶不可終日,不如積極行動起來,主動出擊。
花上短短幾十分鐘,做一次無痛腸鏡,或許就能換取未來5年甚至更久的健康保障。這筆買賣,穩賺不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