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招保萬金”、“恒碧融”、“碧萬恒”之后,正在艱難穿越周期的中國房地產行業,已經正式進入“保中華”時間。保利發展(600048.SH)、中海地產(00688.HK)華潤置地(01109.HK)位列2024年全口徑銷售額前三。
盡管房地產的衰落,令房企銷售排行不再像過去那樣受到關注,但這份名單上次序的變化,仍然為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種種細微變化提供著絕佳的注腳。
根據克爾瑞《2024年中國房地產企業銷售TOP200排行榜報告》(下稱《報告》),按照全口徑銷售額統計,保利發展不出意外地蟬聯冠軍,全年銷售額3230億元。排名第二的是中海地產,全年銷售額3106億元。華潤置地以2611億元,排名第三。
至此,“保中華”格局聚成,房地產開發企業“第一陣營”首次全部為央企占據,前十之中,純民營房企只剩一家。
過去幾年,央企不斷上位,股份制企業萬科(000002.SZ)在第一陣營勉力支撐。2023年,萬科排名第三,但到2024年,全年銷售額2447億元,下降約35%,排名第四,由此跌出前三名。
這是近11年來,萬科全口徑銷售額首次跌出前三。
過去多年,從穩坐第一把交椅的萬科,到次第“上位”的恒大、碧桂園,以及融創,民營資本一度在房地產領域高歌猛進,成為樓市黃金時代的一道獨特風景。
這一態勢在2021年開始顯出改變端倪。當年,以全口徑銷售額計,保利發展突破5000億元大關,緊隨碧桂園、萬科地產、融創中國,位列第四,與第三名融創中國僅有不到600億元的差距。
2022年,房地產市場開始劇烈調整, 融創掉隊,排名滑落到第11名,在超大型房企中率先暴雷的恒大更是直接滑落至45名,全年銷售額僅有455.3億元。保利發展則繼續向前,以4573億元的銷售額沖到第二,與排名第一的碧桂園只有不到100億元的差距。
房地產開發第一陣營,多年來以民營資本和非央企類房地產企業把持的局面,從此被打破。
不僅保利發展,另外兩家央企華潤置地和中海地產,也在那一年攀升到第四、第五,全年銷售額與萬科的差距約在200億元左右。
2023年,碧桂園陷入麻煩之中,全年銷售額跌至第六,頭把交椅隨即被保利發展取代。中海地產也殺入前三,央企在第一陣營中已占兩席,萬科也被市場視作是混合所有制企業,民營開發商已然從第一陣營中全部退出。
這一態勢成型之后,2024年的“保中華”時間,也就絲毫不令人意外。
央企上位第一陣營的這三年,是房地產劇烈調整的三年。即便央國企背景的開發企業,也能窺見房地產銷售規模的整體性萎縮。根據克爾瑞的統計數據,2024年排名前十的房企中,僅有中海地產全口徑銷售額增長,幅度為0.25%,其余全部下跌。“保中華”中的保利發展、華潤置地也分別下跌24%和15%。
這足以說明,當下房地產行業和市場何其艱難,調整何其慘烈。
2021年,“第一陣營”總銷售額19008.6億元,到2023年,總銷售額11119.5億元,僅前三名房企,就萎縮了將近8000億元人民幣。
1000億,是房企銷售額的重要門檻之一,數量多寡,可以顯現出房地產行業總體發展水平和市場狀況。2020年時,銷售額超過1000億元的房企高達43家,而到2023年,千億規模以上的房企只剩11家。這個水平,甚至還不及2016年,當年,銷售規模過千億的房企,尚有12家。
2024年全口徑銷售排名的前十位,純民營房企只剩濱江集團(002244.SZ)一家,后者以1116.3億元排名第9位。濱江集團實際上是一家區域性房企,深耕杭州市場,在當地有“第二城投”之稱,主要業務范圍集中長三角等地區,總體發展較為穩健,近年來被視為另類黑馬。
碧桂園和龍湖集團則滑落到十名開外。碧桂園出險,全年銷售額同比大降近70%,只有605億元左右,排名迅速跌至第16名。
龍湖集團 經營穩健,控制總體規模防范風險,銷售規模也有所下降,約為1008億元,排名第十一,與第十名華發股份只相差不到50億元。
兩家混合所有制房企,綠城和金地,此前作為前十排行中的“常客”,銷售規模都有下降。綠城中國排名第六,全年銷售額1781.3億元,較去年下降約11.5%。昔日貴為“招保萬金”的金地集團,排名滑落到14位,銷售額為685億元,降幅高達55%。
無論央國企,抑或民企,還是混合所有制企業,如此規模和量級的萎縮,都很難說是企業的單一問題,而是全行業、全市場的周期性問題。
其實,在周期劇烈調整之時,規模對于房地產企業已經不是惟一衡量發展水平的指標,甚至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指標。濱江集團等房企相對穩健的發展狀態,恰恰說明,對于很多房企而言,控制規模,深耕區域市場,把債務杠桿控制在合理水平,是更為穩健和現實的發展路徑。
房地產“保中華”的格局,應該會穩定維持相當一段時間。由于總體環境因素,絕大部分民營、混合所有制房企都在縮減支出,拿地力度大不如前。如今,土地市場上的“大買家”,只剩央國企背景的房地產開發企業。近期活躍在上海、北京、深圳土地市場上的,尤其是熱點優質地塊的買家,主要是中海、華潤、保利、越秀等大型央國企開發商。
只有拿地,才有“貨源”,有了“貨源”,才有銷售額。由此可見,以此“補貨”力度和節奏,“保中華”的銷售規模有更大保障。而包括萬科在內的一眾排行榜上的傳統??停s減開支,減少拿地,消化手中庫存,度過償債高峰為第一要務,規模、排名的重要性,都已退至其次。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中華”及其他央國企開發商,將更多更大地占據中國房地產的舞臺,而“保中華”組合的簡稱,挺吉利,也能說明些許問題——一個平穩和健康的房地產,是中國經濟良性循環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所在。
★★ 攸克近期文章推薦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