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密云區鼓樓街道,有一塊被施工遮擋板圍了五年的土地,將在今年向外界展示它的新顏。屆時,廣大市民可以來這里參觀早于明代、晚于漢代的古城墻遺址。
1月7日,新京報記者在北京市密云區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六次會議期間,采訪了密云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鄭艷華。她表示,2025年密云區將加快推進城墻遺址保護展示及環境整治工程建設;此外,作為北京長城文化帶的節點城市,密云區將推動長城城堡與周邊自然資源、文化景區以及產業項目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城堡為核心的綜合發展體系。
密云城里,發現明代以前城墻遺址
2019年,密云區區委對密云區中醫醫院進行遷址建新,拆遷地址位于原密云縣醫院所在地。在項目拆遷后,發現地下埋藏著較多的考古遺跡。自2019年3月起,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對該塊地進行考古發掘,發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考古遺跡及遺物,其中不乏年代較早的城墻遺跡。鑒于此次發掘的遺跡及遺物具有重大考古價值,密云區委區政府決定對該遺址進行保護。
密云城墻遺址保護展示及環境整治工程建設項目地塊。密云區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據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遺產研究院)考古發現,古城墻遺址有三段。編號為QJ1的墻基,總體呈東西直行狀,東西殘長217米,南北寬1.5米-3.9米;墻基夯土為黃褐色,每層厚約0.01米-0.12米,致密,內含少量陶片。編號為QJ2的墻基,總體呈東西直行狀,東西殘長182米,南北寬76米-10.8米。編號為CQ1的城墻,總體呈蜿蜒趨勢,南北殘長116米,東西殘寬13米-285米。據研究發現,QJ1、QJ2推測早于明清時期,可能與隋唐直至遼金元時期的州城或密云縣密切相關。
“北京作為首都,有近千年的建都史。但是,北京關于城址的歷史遺存與發現,主要集中于明清時期,關于唐遼時期的建筑遺址是很少的。位于密云城里的部分古城墻遺址,已被專家斷定為是漢代之后、明清之前的產物,很有可能初建于唐遼時期。這對研究密云區乃至北京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都具有很重要的歷史價值。”鄭艷華說。
61座長城城堡,將被定制活化方案
密云屬燕山山地與華北平原交接地,是華北通往東北、內蒙古的重要門戶。全區三面環山、峰巒疊嶂。巍峨的古長城,綿延在崇山峻嶺之上。
鄭艷華介紹,密云區目前分布著長城城堡61座,建造年代大多為明洪武年間,超過80%的城堡城墻整體保存較完整,以磚石砌筑為主,超過30%的城堡內仍保留有傳統格局風貌。密云境內明長城屬薊鎮西協,以石匣城為中心,下設墻子路、曹家路、古北口路、石塘路四路,是守護京師東北門戶的重鎮要塞之一。密云區長城城堡分布于大城子鎮、北莊鎮、太師屯鎮、新城子鎮、古北口鎮、高嶺鎮、不老屯鎮、馮家峪鎮、石城鎮、溪翁莊鎮、西田各莊鎮等11個鄉鎮,城堡大多依山而建,與長城墻體相連,形成嚴密的防御體系。
“這些城堡是長城防御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還展現了邊關軍民的生活場景與抗爭歷史。它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長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鄭艷華說。
如何實現長城城堡的保護和利用?鄭艷華介紹,目前密云區為實現長城城堡的有效活化利用,計劃從多個維度進行深入挖掘,包括軍事價值、名人名事價值等,并結合城堡的潛力評估,制定分類施策;根據各城堡的價值挖掘結果與潛力評估,計劃為每座有活化利用潛力的城堡量身定制具體的活化方案,從而推動長城城堡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其在文化傳承、旅游發展及區域經濟中的多重價值發揮。
密云區新城子鎮遙橋峪古堡全貌。密云區文化和旅游局供圖
此外,密云區在保護長城城堡中,還將加強文化資源整合與區域聯動發展。如:計劃推動長城城堡與周邊自然資源、文化景區以及產業項目的深度融合,形成以城堡為核心的綜合發展體系;計劃通過打造文化探訪線路,將長城城堡與周邊的紅色資源、自然景觀和特色村落等有機結合,形成多條文化探訪線路,提升整體旅游吸引力。
“此外,結合鄉村振興戰略,鼓勵周邊鄉村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引導特色餐飲、手工藝品等產業與城堡資源結合,實現區域經濟的共同發展。通過這種資源整合與聯動發展,不僅能發揮長城城堡的歷史文化價值,還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的經濟繁榮,形成全域旅游的新格局,推動區域經濟與文化旅游的協同發展。”鄭艷華介紹。
以上內容來自新京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