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第一卷)敵我詳情及初戰》的第5篇連載,在書中位列第三章 美國陸軍到底怎么了?,第一章是介紹美軍高級將領之間的派系和矛盾,以及對作戰產生的影響(志愿軍入朝前),第二章是介紹美軍中級軍官的調整及對美軍的影響。
從第三章起,用四個章節講述美軍的軍事思想、理論和學說。只有講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搞清楚世界頭號軍事強國的軍隊,為什么在戰爭中的表現會是那個樣子。
本文前篇:這才是戰爭:抗美援朝
想獲得這本書的讀者只能關注“這才是戰爭”公眾號,留言或私信我來獲取。
第三章 美國陸軍到底怎么了?
美軍到底是一支什么樣的軍隊?美軍戰斗力到底如何?是志愿軍首先要面對的問題,亦是本卷首先要闡述的問題。
朝鮮戰爭結束后,美國人在反思中提出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美國陸軍到底怎么了?其實這一問題在戰爭初期美軍慘敗于朝鮮人民軍之后,就開始提出。幾十年來,美軍和美國學者從未停止過對此的討論。1955年,馬修·B·李奇微剛剛從美國陸軍參謀長的職務上退役,就對艾森豪威爾和布萊德雷提出批評,指責他們默許了在1945年二戰勝利后“可恥地解散美國軍隊”,這一行為使陸軍陷入困境——“一種可恥的準備狀態。”[1]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馬歇爾
在對杜魯門總統文件,各年度撥款法案,美國政府預算,陸軍部、海軍部、空軍部、國防部年度報告等各種檔案資料進行研究的基礎上,美國歷史學家也開始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較早出版的《這種戰爭:準備不足的研究》,作者費倫巴赫是朝鮮戰爭時第72坦克營的參謀,他指出了困擾美國陸軍的根本問題、原因以及美軍在實施解決方案時遇到的困難。另一個美軍退役軍官阿普爾曼的《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南到洛東江,北至鴨綠江》作為美軍官方歷史,代表了美國陸軍首次正式審視朝鮮戰爭最初幾個月的悲劇。該書認為在訓練方面,美國陸軍幾乎完全沒有為戰爭做好準備,但未能解釋美國國家政策方面對戰術部隊的影響。
隨后,朝鮮戰爭時的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的《和平時期的戰爭》開始從戰略層面來進行解釋,但把責任推給了國防部長約翰遜和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施納貝爾的《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政策和方向,第一年》專注于研究了對戰爭產生影響的各項決策,對北約、遠東及其對資源分配,美國各軍種資源的分配、駐日占領軍的情況以及恢復訓練的情況都加以了闡述。
前任美國國防部長約翰遜
貝文·亞歷山大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相當清楚地解釋了杜魯門政府在經濟政策和軍事政策之間的取舍,造成了美軍的戰備能力不足。而布萊爾的經典巨著《被遺忘的戰爭:美國在朝鮮,1950-1953》成了其中的集大成者,對美國國家戰略層面、遠東司令部、第8集團軍都提出了廣泛的批評。
1992年,美國陸軍時任參謀長戈登·沙利文在接受采訪時稱:“不再有史密斯特遣部隊。”于是,在多年的研究總結后,朝鮮戰爭初期美軍“沒有準備或沒有準備好”成為官方定論,甚至寫進了1993年的作戰條令里——“(朝鮮戰爭)在戰略和軍事準備方面上了一堂代價高昂的課。……多年的訓練不足和被忽視的武器開發使陸軍部隊與裝備更精良的敵人作戰,而敵人在戰爭中處于優勢地位。”[2]官方定論中的“與裝備更精良的敵人作戰,而敵人在戰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來源于阿普爾曼,他在美軍官史《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南到洛東江,北至鴨綠江》中不遺余力地試圖證明,戰斗不僅僅是對部隊或火炮的簡單數字比較,它還包括影響軍隊成功發動戰斗能力的一些“無形資產”。其中包括訓練、領導力、紀律和作戰經驗。在阿普爾曼的基礎上,甚至擴充成了“裝備更精良”。
因此,這些傳統觀點認為:
1、杜魯門政府的國防政策幾乎摧毀了美國的常規軍事力量。
2、美國陸軍所有部隊都普遍存在身體素質差、缺乏戰斗訓練、能力低下和部隊領導薄弱的問題,而杜魯門政府的國防政策被認為是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美國陸軍裝備陳舊破舊,士兵訓練不足、力量不足、裝備不良。在戰爭開始的幾個月里派往朝鮮的美國陸軍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也就是說,他們沒有能力進行有效的戰斗。
除了主流觀點外,一些美軍軍官成為了軍隊“榮譽”的“捍衛者”。他們不能接受對美國陸軍“訓練水平差、能力低下”等批評。
朝鮮戰爭時的美軍騎兵第1師的師長霍巴特·R·蓋伊就認為,“(美軍)前往(朝鮮)時受到的訓練比二戰初期幾個月要好”,而且他們“訓練得非常好。”[3]
美國體育記者、歷史學家、對美國陸軍訓練產生重大影響的塞繆爾·萊曼·阿特伍德·馬歇爾,在他1951年的研究報告中認為:“駐韓美軍第8集團軍的步兵是一支有戰斗力的步兵部隊,在戰斗中使用武器的效率和面對敵人火力時的紀律性都與我們現有的任何步兵部隊一樣。”[4]
被志愿軍俘虜的美軍
美軍準將托馬斯·E·漢森的《做好戰斗準備了嗎?朝鮮戰爭前夕的美國第8集團軍》在前言中就認為:“由于這些美軍并沒有立即阻止紅軍,他們的表現成為了1950年以后對第8集團軍以及整個美軍的控訴。這一判斷是基于對事件的誤導和簡單化解釋。史密斯特遣隊的士兵以及第8集團軍兵力不足的步兵團中數以萬計的士兵通過阻止共產黨人完成對韓國的征服,取得了重大的戰略勝利。如果第7、第24和第25步兵師以及騎兵第1師人員對美國的條令和戰術沒有達到相當程度的熟悉,這是不可能做到的。”[5]
他對美國官方歷史中阿普爾曼那本《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南到洛東江,北至鴨綠江》尤為不滿“陸軍接受了費倫巴赫的評估,因為1961年,隨著羅伊·E·阿普爾曼出版了美國陸軍官方歷史的第一卷《南到洛東江,北到鴨綠江》,它已經開始了自己的自虐運動。”[6]在正文中他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美軍第8集團軍在朝鮮戰爭爆發前一年的訓練情況。
美軍少校亞當·W·希爾伯格更是在《沃爾頓·H·沃克將軍:訓練有素的天才》中憤怒地寫道:“士兵們在朝鮮戰爭頭幾個月的表現駁斥了費倫巴赫關于朝鮮半島訓練不良的士兵的神話,這個神話從史密斯特遣隊的例子發展成為太平洋戰區所有美軍的刻板印象。”[7]
美軍少校理查德·E·威爾斯瑪的《不再有糟糕的部隊神話:1950年7月對朝鮮團戰的戰術研究》對朝鮮戰爭初期美軍各個團的戰斗表現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最終他認為“將1950年7月的失敗歸咎于官僚程序未能提供適當的人員、裝備和培訓,從而使 1950 年7月的絕望永久化,這是錯誤的。這些失敗是由于擔任高級領導職位的專業人員根據傲慢的假設做出的決策,并且未能了解自己的部隊或敵人的部隊。”[8]
概括起來,這些非主流觀點認為:
1、在戰爭爆發前,駐日的美軍第8集團軍進行了相當的訓練,做好了相當的戰爭準備。
2、指揮官不能知彼知己以及部署不當是失敗的直接原因,特別是美軍第24師以“添油戰術”逐個投入步兵營與朝鮮人民軍2個聯隊甚至1個師團交戰,導致了毀滅性結果。
這些觀點單個拿出來,都沒有錯,都道出了問題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實質,但都不足以解答問題的本質,而且合在一起列出時還存在著各種矛盾。
按照主流觀點,美軍因為準備不夠、訓練不足而戰場表現不佳,似乎正好完美地回答了問題。可問題在于別說全世界大部分人不會相信朝鮮人民軍“裝備更精良”,“在戰爭中處于優勢地位”,甚至很多美國人也無法相信這一點。
很多美軍軍官試圖證明“美軍并不存在訓練很差”的觀點,正好在反駁這一點。由于這些美軍軍官只想著為美軍“正名”,卻沒有試圖回答因此而引出的關鍵性問題——如果美軍訓練水平不差,且各方面都強于朝鮮人民軍,那為什么美軍還會打敗仗呢?
可見,美國人幾十年來進行的反思總結,是建立在一個假設的基礎上,即假設“美軍比朝鮮人民軍弱”,而美國人試圖回答的問題是:是哪些原因造成了“美軍比朝鮮人民軍弱”?
因此,美國人并沒有就“如果美軍訓練水平不差,且各方面都強于朝鮮人民軍,那為什么美軍還會打敗仗呢?”這一問題繼續研究,而這一問題正是解答“美國陸軍到底怎么了?”這一問題的關鍵性問題。
特別是,當美軍增援部隊源源不斷抵達韓國,釜山防御圈內的美軍在裝備、兵力、技術、后勤以及空中支援都對朝鮮人民軍處于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美軍為什么還是不能正面擊敗實力已經受損高達50%以上的朝鮮人民軍?
而美軍和美國學者給出的觀點,沒有能回答這一基本問題的。這個問題回答了,“美國陸軍到底怎么了?”這一問題就解決了。
衡量戰斗力水平,向來只有相對值,沒有絕對值。不能只作縱向比較,還要橫向比較。要回答這一問題,不能夠只作美軍內部縱向比較,不能僅以朝鮮戰爭前美軍的準備情況、訓練水平去和二戰巔峰時期的美軍去比;也不能僅以美軍實際訓練水平,與1950年版FM 21-5所規定的理論能達到的訓練水平去比;以此得出美軍較弱的結論。僅僅做這樣的縱向對比,那美軍無論是裝備、人員、訓練都不可能在峰值。
還應該做橫向對比,與美軍的對手去比。美軍雖然武器裝備存在缺編、老舊、殘破等各種問題,但與朝鮮人民軍相比,是強還是弱?美軍雖然人員素質與二戰巔峰時期相比有極大下降,但與朝鮮人民軍相比,是強還是弱?美軍雖然訓練水平沒有完全恢復,但與朝鮮人民軍相比,是強還是弱?
概括為一句話就是,美軍雖然與自身標準比起來不達標,但比朝鮮人民軍強多了。
那到底怎么來回答這個問題呢?
下面我們分三個方面來回答這一問題。
1、美國經濟建設和軍事建設之間的矛盾,以及對美軍的影響。
2、美軍的戰斗力既沒有美國人認為的那么強(二戰),也沒有美國人認為的那么弱(朝鮮戰爭)。
3、根本原因在于美軍的軍事思想、理論、學說。
[1] Soldier: The Memoirs of Matthew B. Ridgway, Matthew B. Ridgway and Harold H. Martin, p.165, p.190.轉引自Combat Ready?The Eighth U.S. Army on the Eve of the Korean War, Thomas E. Hanson, p.7.
[2] U.S. Army, Field Manual 100-5, p.3-9.
[3] Army War College Curricular Archives, Hobart R. Gay Papers.轉引自General Walton H. Walker: a talent for training, Adam W. Hilburgh, p.41.
[4] Commentary on Infantry Operations and Weapons Usage in Korea Winter of 1950-51, S. L. A. Marshall, xvii.
[5] Combat Ready?The Eighth U.S. Army on the Eve of the Korean War, Thomas E. Hanson, xi-xii.
[6] Combat Ready?The Eighth U.S. Army on the Eve of the Korean War, Thomas E. Hanson, p.8.
[7] General Walton H. Walker: a talent for training, Adam W. Hilburgh, p.41.
[8] No more bad force myths: a tactical study of regimental combat in Korea, July 1950, Richard E. Wiersema, p.4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