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技術裝備研發進程加快,各類自主化、國產化裝備體系初步形成。目前,國內90%的日光溫室配備了自動卷簾機,70%以上的日光溫室和塑料大棚實現機械耕整地,一些基于云技術、無線傳感器物聯網技術也相繼在各地現代化農業設施中率先使用。
正是由于工業技術的介入,我國農業的發展更加有力。如果讓有著“工業皇冠上的明珠”之稱的航空航天技術與農業“相遇”,二者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要想讓航空航天與農業產生“1+1>2”的效果,必然要依靠相關領域的權威。近日,航空航天工程排名世界第一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就做出示范,在2024年北京高校紅色“1+1”示范活動中,該校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脫穎而出,獲得一等獎。該學院多年來致力于“北斗”相關技術的研究,將一系列最新成果應用于北京農林發展,把論文“寫”進田野之中。
在我國,松木因其在建筑、工業、醫藥、香料等領域的廣泛應用被譽為“九寶樹”,順義區趙全營鎮就是北京重要的松木生產基地,然而,當地的松樹林長期受松材線蟲病的干擾,對松木品質和種植戶收入帶來了不小的影響。
針對這一長期存在的蟲害問題,該學院科研團隊研發多種數據采集設備,融合通感融合采集設備、北斗協同高精度定位終端等技術,多輪迭代完善松材線蟲病一體化綜合監管平臺,實現依托“北斗+”的疫木精準監測和科學防治,解決了病樹“定不準、識別慢”的問題,既減少當地種植戶的損失,又提高了當地林業數據處理的效率。
此外,電子信息工程學院還發現當地土壤濕度監測仍依賴人工及傳統技術手段,效率低下卻成本高昂,監測設備也易受自然災害、動物破壞等影響而損壞,導致無法實時監測,難以精準灌溉。
自2021年起,該學院便組織科研團隊長期前往農田實地考察,將北斗與無源遙感技術融合,設計了一種低成本、輕量化的農田土壤墑情和植被長勢協同觀測終端,能夠利用“北斗”導航系統無縫覆蓋信號的優勢,滿足農業生產中對農田濕度實時監測的需求,進一步助力北京數字化、現代化和精準農業發展建設。
科研落地,應用顯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不斷突破技術局限,累計發表相關成果56項,包括期刊論文34篇,國家發明專利22項,核心源代碼60000余行,助力順義、昌平、密云、通州等北京多個市轄區的農林保護與發展,并促進相關技術在全國多個省份落地,最終走向中歐、中非等國際合作,推動國產導航技術走出國門。
目前,北航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在空天通信、無線通信、衛星導航、信息對抗、飛行器電子綜合、隱身及反隱身、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情感信號處理等近20個領域成果豐碩,均處于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相關成果廣泛應用于軍事、地理、農業、交通、制造等領域。在軟科中國大學排名中,北航在“重大項目與成果”模塊中位列全國第7,這離不開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在科研創新上的嘔心瀝血。
作為最有“格局”的學科之一,航空航天在吸收其他學科最先進成果的同時,也將自身的技術突破作為對其他產業發展的支撐。航空航天的“鴻鵠志”不止于九天之上,深耕大地也是一種榮光。推薦同學們重點關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成為能夠推動我國不同產業進步的理工“全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