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資興市回龍山瑤族鄉(xiāng)柏樹村,有一座歷史悠久的觀瀾書院,它創(chuàng)建于北宋嘉祐年間,承載著當?shù)厣詈竦奈幕滋N。然而,關(guān)于這座書院以及曹氏家族的過往,有些歷史細節(jié)一直籠罩在迷霧之中,尤其是元代狀元曹一本的存在,長久以來備受爭議,國史記載的缺失讓他的狀元身份難以得到確鑿證實。
直到一塊古碑的意外現(xiàn)身,才為這段歷史畫上了清晰的句號。那是一個陽光明媚的夏日午后,我回到老家,像往常一樣來到村邊的小溪暢游。溪水清澈見底,溪底的鵝卵石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著斑斕的光澤。正當我盡情享受著清涼的溪水和悠閑的時光時,一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引起了我的注意——溪流上方橫著一塊石碑,一面朝上,被過往行人踩踏得光禿禿的,而朝下的一面似乎隱藏著什么秘密。
出于好奇和對歷史的敬畏,我請來村里幾位身強力壯的村民,大家一起小心翼翼地將石碑抬上岸。起初,我們只是隨意地將它放在觀瀾書院外面,任由風吹日曬。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愈發(fā)覺得這塊石碑非同尋常,它身上承載的歷史信息或許能為觀瀾書院和曹氏家族的歷史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于是,我決定將石碑搬進觀瀾書院內(nèi)妥善保管。由于年代久遠,石碑的一面已經(jīng)磨平,字跡模糊不清;而另一面雖然同樣歷經(jīng)風雨侵蝕,卻依稀可見一些文字。為了揭開石碑上的秘密,我請教了專業(yè)人士,對石碑進行了拓印。經(jīng)過一番努力,碑文終于得以辨識,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正是《西泉重修觀瀾書院記》。
這篇碑文詳細記載了曹氏家族的顯赫歷史和觀瀾書院的興衰變遷。文中提到,曹氏家族在前朝出了三位杰出人物:狀元曹一本,以及學士曹一筵、曹一鑑。他們自幼勤奮好學,臨流而居,選擇在水流瀠洄澎湃、環(huán)繞四周的美麗之地安居,并將書院命名為“醽醁觀瀾書院”。書院景色宜人,練色涵煙,天光一碧,錦浪浮空,極目遠眺,視野開闊無垠。在這里,他們得以深入學習,自得其樂,暢游于高明的學術(shù)境界,使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盡收眼底。借助這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他們得以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和志向。曹一本在鄉(xiāng)試中早早嶄露頭角,后來在春闈大廷中高中狀元,成為天下第一人;曹一筵和曹一鑑也取得了傳臚第二甲的優(yōu)異成績,兄弟三人的志向得以實現(xiàn)。
然而,時光荏苒,觀瀾書院的建筑逐漸破敗,直到二百余年后,才得以重修。曹氏家族的賢孫曹福貴,繼承先輩遺志,帶領(lǐng)家族后裔,選定吉日,開始動工修繕,經(jīng)過一年的辛勤努力,終于在次年春天完成了修復(fù)。為了防止書院再次荒廢,他還命工匠將修復(fù)之事刻石立碑,這塊石碑便是我們今天所發(fā)現(xiàn)的“狀元碑”。
“狀元碑”的出土,不僅為曹一本高中狀元的史實提供了確鑿證據(jù),還讓我們得以窺見曹氏家族昔日的輝煌與榮耀。它如同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長者,向我們訴說著過往的故事,讓我們對觀瀾書院和曹氏家族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如今,這塊石碑被珍藏在觀瀾書院內(nèi),成為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吸引著眾多文史愛好者前來參觀、研究,共同探尋那段塵封的歷史。
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發(fā)現(xiàn),它不僅豐富了我們對當?shù)貧v史文化的認知,還激發(fā)了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傳承的使命感。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將繼續(xù)努力,保護好這份珍貴的歷史遺產(chǎn),讓觀瀾書院和曹氏家族的故事代代相傳,讓“狀元碑”的光芒永遠閃耀。
作者:曹輝
應(yīng)廣大文史愛好者之請,現(xiàn)將該碑原文和原拓片輯錄如下,供諸君參考。
《西泉重修觀瀾書院記》原文:
澄鄉(xiāng)曹氏,據(jù)郡邑志所載,其間人物之魁奇,遺業(yè)之垂后,至今昭示煌煌,炳若日星,乃程鄉(xiāng)上族也。
前朝有狀元諱一本,學士諱一筵、一鑑者,昆季自幼泉武敦學,臨流居業(yè),擇其瀠洄澎湃環(huán)繞而映帶者處焉,因以醽醁觀瀾書院名匾,練色涵煙,天光一碧,錦浪浮空,極目無際,則夫深造自得,厭飫以游高明,使宇宙事皆在我汪洋一目之下,將藉此以洩其景象,昆季其得知者之喜好乎。早捷于鄉(xiāng)試,至春對大廷魁多士,一為天下第一人,一為傳臚第二甲,昆季之志無負矣。
逮今二百余年,棟宇墜頹,所幸存者故碑遺址,暨其余裔尚未艾也,又際我邑父母大夫敬軒翁,隆儒重道,修舉廢墜,而有賢孫福貴,則以能承使于公,董勵之余,追慕益切,乃慨然有志于恢復(fù)。率其東西二廊子姓,卜日度工,越歲春初而告成。又恐淪湮如昔,命工鐫石勒文。
余因以見昆季二公之遺澤無涯,足以感慕后人,曹氏之族如二公者,將必有作于今日,而繩武將來矣,可不樂書其事以垂久遠乎。
于是乎記。
時嘉靖二十七年戊申歲仲秋八月上日之吉,邑訓導歐坤撰,應(yīng)天進士文林郎知興寧縣事海虞陳交立,邑人李受爵書,西廊第十五世裔孫曹福貴篆額承修。
附注:
明嘉靖二十七年戊申歲:公元1548年。
邑訓導歐坤:
邑,本邑,即資興人;訓導,曾任“訓導”。歐坤:歐資海所著的《資興歷史》第一部《歐陽氏族考》(公開出版時更名為《資興歐陽村落探源》)中記載:字體順,號慎庵。資興縣厚玉鄉(xiāng)恒魁村雷震人。明嘉靖戊午(1558)歲貢,官廣東乳源縣訓導。
應(yīng)天進士文林郎知興寧縣事海虞陳交:
應(yīng)天:南京古稱;文林郎:散官名,正七品;海虞:今江蘇省蘇州市的常熟市。據(jù)歐資海所著的《資興歷史》第二部《資興歷代縣官考》中記載:陳交: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江蘇常熟舉人。康熙五十三年甲午(1714)《興寧縣志》卷之三《秩官志·歷代知縣》中記載:“明:陳交:嘉靖二十二年之任。”其任期直到嘉靖二十七年。萬歷郴州志評曰:“真誠廉靖,有古人風。”
以下是將《西泉重修觀瀾書院記》翻譯成的紀實散文:
澄鄉(xiāng)曹氏家族,根據(jù)郡邑志記載,其家族中人才輩出,遺業(yè)代代相傳,至今依然輝煌奪目,如同日月星辰般閃耀,是程鄉(xiāng)的名門望族。
在前朝,曹氏家族中有三位杰出人物:狀元曹一本,以及學士曹一筵、曹一鑑。他們兄弟自幼勤奮好學,臨流而居,選擇在水流瀠洄澎湃、環(huán)繞四周的美麗之地安居,并將書院命名為“醽醁觀瀾書院”。
書院景色宜人,練色涵煙,天光一碧,錦浪浮空,極目遠眺,視野開闊無垠。在這里,他們得以深入學習,自得其樂,暢游于高明的學術(shù)境界,使宇宙間的一切事物都盡收眼底。借助這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他們得以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和志向。曹一本在鄉(xiāng)試中早早嶄露頭角,后來在春闈大廷中高中狀元,成為天下第一人;曹一筵和曹一鑑也取得了傳臚第二甲的優(yōu)異成績。兄弟三人的志向得以實現(xiàn)。
然而,時光荏苒,至今已有二百余年,觀瀾書院的建筑已破敗不堪,所幸故碑遺址尚存,曹氏家族的后裔也未曾衰落。恰逢我縣父母官敬軒翁,他崇尚儒學,重視文化傳承,致力于修復(fù)廢棄的古跡。
曹氏家族的賢孫曹福貴,得以在公職上施展才華,他繼承先輩遺志,對修復(fù)書院充滿熱忱。于是,他帶領(lǐng)家族東西兩廊的后裔,選定吉日,開始動工修繕,經(jīng)過一年的辛勤努力,終于在次年春天完成了修復(fù)。為了防止書院再次荒廢,他還命工匠將修復(fù)之事刻石立碑。
我由此看到曹一本、曹一筵、曹一鑑三位先賢的遺澤深遠,足以讓后人敬仰。曹氏家族中如他們這般杰出的人物,必定會在今天有所作為,并將家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傳承下去。怎能不將此事記錄下來,以流傳久遠呢?
于是,我撰寫了這篇記文。
時值嘉靖二十七年戊申歲仲秋八月上日,邑訓導歐坤撰寫,應(yīng)天進士文林郎知興寧縣事海虞陳交立碑,邑人李受爵書寫,西廊第十五世裔孫曹福貴篆額并承修。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