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浙江堯舜遺跡圖導讀》概述

0
分享至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編者按

經過多方積極合作和編撰者的勤奮努力,《浙江堯舜遺跡導讀》已進入出版階段,這是在前人成果、文獻研究、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對堯舜禹文化和華夏五千年文明發展的又一次新的探索,也受到有關專家學者的好評。現將本書“概述”在本公眾號發表,以供同仁參考。

《浙江堯舜遺跡圖導讀》概述

邱志榮 張衛東 戴秀麗

在2024年4月公祭紹興大禹陵前夕,中國水利博物館和紹興市鑒湖研究會聯合編撰的《中國禹跡圖導讀》①,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首部以大禹文化為視角,記錄、考證夏朝以來禹跡傳播、發展過程的集大成著作,也是一項禹跡歷史研究和多學科價值探索的創新成果。


《中國禹跡圖導讀》

2023年9月2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了浙東運河文化園,看到了浙江的禹跡,關切地問了禹跡研究的情況。②習近平總書記的關懷和指示是對我們禹跡圖編制同仁的莫大支持和鞭策。

在較長時期的禹文化研究和實踐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堯舜禹文化是一個整體,具有連續性、傳承性和不可分割性,因此也必須系統地整合研究。就此我們開啟了堯舜遺跡的新一輪研究,著力點在于《浙江堯舜遺跡圖導讀》的課題。


浙江堯舜遺跡圖(正面)


浙江堯舜遺跡圖(背面)

一、堯舜及其出生地

堯和舜是上古時期的圣王,位列“三皇五帝”之中,所謂“堯天舜日”。堯開創了人類遠古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自強不息的象征。舜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被后人尊為“百孝之首”“文明之源”。堯舜文化為中華大地上國家的出現奠定了思想基礎,對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起著精神凝聚作用,是當今中國發展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源泉,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傳承作用。

虞舜者,“虞”是國號,其實是氏族名,即有虞氏;“舜”是謚號,即死后依據在位時的功績所授予的稱號?!吨u法》說:“仁圣盛明曰舜。”③

虞舜,姓姚,名重華,號都君,古籍記載舜雙目重瞳,故名重華,其人龍顏,大口,黑色,身長六尺一寸。

舜誕生于何處?眾說紛紜。主要說法有三種:

一說舜誕生于山西,其依據是《史記》。《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冀州之人也?!奔街菔枪胖菝?,在今山西、陜西之間的黃河以東,河南、山西之間的黃河以北,以及河北的東南部、山東的西北部地區?!妒酚浾x》說得更明確,認為舜是冀州河東縣人,河東縣在今山西永濟。這一說法主要受“大一統”的影響,認為舜是黃帝的后代,也就是中原人氏。

第二種說法認為舜誕生于山東,其根據是《孟子·離婁章句下》:“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其注釋說:“諸馮,負夏,鳴條,皆地名,在東方夷服之地。”④有認為諸馮即山東姚城,古稱姚墟,因唐《括地志》說:“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⑤有學者認為:“諸馮當在山東平邑縣境內浚河邊上的諸馮村,那里地名今仍叫諸馮,分北諸馮和南諸馮,和其西北浚河邊的顓臾(今平邑境內)等地一樣,都是遠古地名的遺留?!妒酚浰饕芬矢χk云:‘帝嚳名夋也。’其實夋字就是舜字……所謂浚河就是舜河?!雹?/p>

第三種說法是說舜誕生于浙江上虞。《會稽舊記》說:“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⑦晉代周處的《風土記》說:“舜,東夷之人,生於桃邱媯水之汭,損石之東。舊說言舜上虞人也。(《水經注》引此云:舊說舜葬上虞?!堵肥贰ぐl揮》引此云:上虞有舜冢。)虞即會稽縣,距余姚七十里。始寧,上虞南鄉也,后為縣;桃邱即姚邱,方相近也。今吳北亭虞濱在小江里,縣復五十里,對小江北岸。臨江山上有立石,所謂損石者也。(……損石,俗呼為公嶄。)”⑧1984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浙江歷史》第一章第二節《舜在浙江的傳說》中說:“舜的母親是握登,生舜于上虞姚墟,所以舜就姓姚?!北緯{查中發現在今寧波的余姚也有多處舜出生地的傳說。

二、堯舜文化在浙江的深厚積累

在浙江,尤其是在以紹興為核心的越文化中心區域,關于堯舜文化有著豐富的記載和深厚的積累。

越地有三處規模頗大、歷史悠久的舜廟,分別在紹興、上虞、余姚境內。宋·王十朋《會稽風俗賦并序》稱:

舜生於諸馮,《孟子》以為東夷之人。歷世逾遠,流傳失真。太史公以為冀州。然耶?否耶?然越之邑則有上虞、余姚,山則有虞山、歷山,水則有漁浦、三憮,地則有姚邱、百官;里焉有粟,陶焉有灶,汲焉有井,祀焉有廟。此其遺跡也。

意者不生於是則游於是乎?舜為人子,克諧以孝,故其俗至今烝烝是效。舜為人臣,克盡其道,故其俗至今孳孳是蹈。舜為人兄,怨怒不藏,故其俗至今愛而能容。舜為人君,以天下禪,故其俗至今廉而能遜。

從以上王十朋記,也可見舜的傳說在越地流傳之廣、之遠,內容之豐富。其中建于唐長慶元年(821)的上虞舜帝廟曾是名震江南的道德圣地和祭祀場所,紹興王壇舜王廟已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紹興舜王廟會2021年成功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21年10月29日上午,《紹興舜跡簡圖》⑨在紹興王壇“2021年虞舜文化旅游節”上正式發布。本圖根據紹興歷史上有關大舜文化的記載、民間傳說,結合現場調查,綜合整理,于2021年10月編制而成。共有舜跡28處,其中柯橋3處,上虞14處,嵊州3處,蕭山3處,余姚5處。

2022年10月22日,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在柯橋區王壇鎮舜王廟,又發布了與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共同編制的《浙江堯舜遺跡圖》(審圖號浙S〔2022〕41號),這是我國第一張以省為單位的堯舜文化遺跡地圖,共精選堯跡16處,舜跡103處,總119處。其中堯跡:杭州市2處,寧波市3處,溫州市1處,紹興市6處,湖州市4處;舜跡:杭州市7處,寧波市19處,溫州市1處,紹興市61處,湖州市3處,嘉興市1處,金華市6處,衢州市1處,麗水市3處,舟山市1處。主要類別有寺廟、地名、山川、井、田、祭舞、雕塑等。圖由前言、正圖、照片、表格等部分組成。此圖發布標志著紹興在堯、舜、禹文化研究,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探索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

據上也可知浙江舜跡主要集中在紹興市及寧波市周邊,其中:紹興的上虞區34處,柯橋區18處,嵊州市8處;寧波的余姚市16處。地理位置多在會稽山東南部和曹娥江以東區域。

相對而言,浙江的堯跡并不多?!墩憬瓐蛩催z跡圖》收錄的16處較為分散,數量上以紹興市柯橋、上虞兩區以及湖州為多,地域上多與舜跡相連,形式上又多為地名和紀念、祭祀地。

2024年3月中國水利博物館與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啟動《浙江堯舜遺跡圖導讀》(以下簡稱《導讀》)的編撰,在以往基礎上紹興市研究會組織專家學者有關工作人員,遍索文獻資料,開展實地走訪調查,舉行專題會議,比較綜合,最后形成本《導讀》文本,共收集浙江共收集浙江黃帝遺跡 3 處,顓頊遺跡 1 處,堯跡 19 處,舜跡109處,總132處,圖照 500 余幅。各遺跡點由地區編號、地理位置、簡介、圖照、表格、附錄六部分組成。

此外又編輯《附錄》,收集與堯、舜有關的文獻,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其間,組織去湖南考察舜帝陵及舜跡,承蒙湖南文聯趙濤老師支持,將他主編的《文脈·千年湖湘舜跡圖志》也列入本書附錄中。鑒于紹興多為舜的出生地遺跡,湖南多為舜的陵墓之地遺跡,如此,更有利于舜文化的系統研究和比較研究。


《文脈·千年湖湘舜跡圖志》

三、《導讀》編制的進一步文化探源

編制《導讀》的核心目的:一是對堯舜禹文化資源進行全面調查,系統梳理;二是對所取得的成果進行多學科的深入研究,厘清來龍去脈,于其中探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文化發展規律;三是加強堯舜禹文化遺跡的保護,促進文旅融合。

(一)越地的堯舜禹文化遺跡多和治水關聯

遠古時期堯舜禹故事實際多是古代人們以夢幻浪漫的理想思維對老祖宗歷史功業的口述遺產,并且這種口述遺產源遠流長,和治水活動常常連在一起。

這里先舉例黃帝與大禹治水的故事。紹興宛委山是大禹治水得天書之處,宛委山上有飛來石,其上有著名的唐賀知章《龍瑞宮題記》,其中記有:“黃帝藏書,磐石蓋門,封宛委穴。禹至,開,得書治水,封禹穴。”大禹治水,是得到了黃帝在此所藏之書,取得了治水方略而取得了成功。


浙江縉云黃帝祠人文始祖黃帝像

《方輿勝覽》卷四:“古跡堯市。(在長興縣。堯時洪水,於此山作市。)”《水經注·漸江水》在敘述舜與“百官橋”之事跡之后,又記:“亦云: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二說不同,未詳孰是?!本科湓?,應與舜禹在同一時期共同治平洪水有關。這從《史記·夏本紀第二》中也得到了反映:“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庇谑菆蛳扔悯呏嗡?,“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办妒堑蹐蚰饲笕耍盟?。舜登用,攝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視鯀之治水無狀,乃殛鯀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誅為是。於是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薄坝韨热烁铬吂χ怀墒苷D,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于是治水獲得成功。

因此而論,堯舜禹治水在同一時期,即“舜禹之時,鴻水未治,堯傳於舜,舜受為帝,與禹分部行治鴻水”。堯更重決策,禹更重實踐,而舜介于兩者之間。堯、舜、禹遞次禪讓的傳說到了婦孺皆知的程度,說明堯舜禹三者自古以來在人們心目中密不可分,已經成為天下大同社會的標志,民族圖騰的共同體。堯舜禹文化在某些歷史時期又主要隨著道教的傳播走到了全國各地。道家推崇的三官大帝(北魏時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為一,故也稱三元大帝;有的地區稱天地水三界公、三界爺)即天官、地官、水官,明清時期非常流行的一說即“天官為唐堯,地官為虞舜,水官為大禹”,三官的職責就是賜福、赦罪、解厄,與堯舜禹的人格魅力、特征形象十分貼合。此外還有“舜南治水,死於蒼梧;禹東治水,死於會稽”之說。⑩這個傳說表達了人民群眾對舜禹兩帝的深切懷念之情,也是認為舜禹共同治水關系尤其密不可分的反映。

(二)從海侵海退過程看堯舜禹文化的傳播

1.海侵海退對越地自然環境的影響

浙江的寧紹平原和杭嘉湖平原本是“萬流所湊、濤湖泛決、觸地成川、枝津交渠”?之地,水環境的變遷、人們的治水活動對這里的文明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古地理學”研究表明,從第四紀更新世末期以來,自然界地理環境經歷了三次滄海桑田的劇烈變遷。其中第二輪海侵(假輪蟲),發生于距今4萬多年以前,海退則始于距今約2.5萬年以前。這次海退是全球性的,中國東部海岸后退約600公里,東海中的最后一道貝殼堤位于東海大陸架-155米,14C測年為14780±700年前。到了2.3萬年前,東海岸后退到-136米的位置上,即在今舟山群島以東約360公里的海域中,不僅今舟山群島全處內陸,形成寧紹平原和杭嘉湖平原以東一條東北—西南的弧形丘陵帶,在這丘陵帶以東還有大片陸地。錢塘江河口約在今河口以外300公里,現在的杭州灣及寧紹平原支流不受潮汐的影響。

第三輪海侵(卷轉蟲)。從全新世之初就開始掀起,距今1.2萬年前后,海岸到達現水深-110米的位置上。距今1.1萬年前后,上升到-60米的位置。在距今8000年前,海面上升到-5米的位置,舟山丘陵早已和大陸分離成為群島。而到7000~6000年前,這次海侵到達最高峰,東海海域內侵,今杭嘉湖平原西部和寧紹平原南部成為一片淺海。第三輪海侵在距今6000年前到達高峰后,海面穩定一個時期,隨后發生海退。這其中海侵、海退或又幾度發生。

第三輪海侵的全盛期(距今約7000~6000年)寧紹平原成為一片淺海,越部族的活動中心退到了會稽—四明山區?!秴窃酱呵铩酚涊d當時“人民山居”。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后,海岸線已后退到了柯橋—紹興—上虞—余姚—句章—鎮海一線。?于是越部族開始有居民從會稽山、四明山地區逐年北移,加快對一些咸潮影響較小的山麓沖積扇地帶進行不斷擴大的墾殖。此外,平原上多有高度在20~100米左右的山丘,這便為越部族聚落發展和生產范圍不斷向平原擴大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海侵過后的寧紹平原仍多為湖泊沼澤和咸潮出沒之地,不利于人們生產、生活,因之越部族的中心活動區域仍主要是遷徙農業和狩獵業,即《吳越春秋》卷四所稱:“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東漢《論衡》轉引《傳》曰:“舜葬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佃。”據云南農業大學諸錫斌教授研究,“象耕鳥耘”并非神話,而是熱帶泥沼發育地區特有的比較原始的農業耕作現象。?這種現象在舜禹文化的傳播中如影隨形,有舜跡必有象田,有禹跡常有鳥田。由此看來,舜禹文化在浙江尤其是浙東平原能得以生根發芽、弘揚光大,或許與“東南地卑,萬流所湊,濤湖泛決”的自然地理條件有一定關聯。

2.海侵海退對產生大禹治水的環境的分析

關于大禹是否來越治水,并留下工程實績,尚無確實的考古證實,但至少以下幾點可以明確:

第一,4000年前寧紹平原是海侵過后的一片淺?;蛘訚芍兀诋敃r的生產力和特定的地理環境下,人類不可能有能力較大范圍地改造這一自然環境。

第二,考古發現的錢塘江流域文化遺址,尤其是良渚文化,尚無法與同一時期傳說的大禹治水產生融合與互證。

第三,有記載和現代考證研究發現,越部族大規模開發山會平原、興修水利始于約2500年前的越王句踐時,此前越部族活動中心主要在會稽丘陵。

第四,促成寧紹平原由淺海變為咸潮直薄的沼澤之地,并逐漸具備開發條件的根本原因是第四紀的自然循環,即氣候由暖變冷,形成海平面下降出現海退所致。此為自然界的演變,非人類活動。

第五,同一時期在中國廣西產生了“盤古開天地”傳說,在西方誕生了“諾亞造方舟”神話。

以上分析產生兩種可能:

一是當越民族在會稽山上俯視以往這片茫茫大海時,曾使他們望而生畏的水環境,逐漸變為沼澤地,生存環境有所改變,他們必然會難以理解,思索是何種早就期盼的神力造成了這一改變。由于當時人們無法解釋海退的自然現象,必然會將此變遷歸功于大禹治水,地平天成。

二是如果大禹未曾到過會稽,文化的流傳和豐富,民族統一和地位的要求,大禹治水的文明足跡也會同到過中國其他地區一樣,傳播到了古越,并在古越得到弘揚光大。

對此陳橋驛先生有詩曰:?

神禹原來出此方,洪海茫?;⑷?;

應是人定勝天力,稽山青青鑒水長。

3.海侵海退對堯舜禹文化遺跡分布影響的探究

如果僅僅按照海侵海退的發展過程看,舜的活動多在山區,是海水尚未退去的環境,因此活動之地多在會稽山東南部或北部山丘地帶。

而到大禹時期,經過十三年艱苦卓絕的勞作,地平天成,治水獲得成功,會稽的禹跡已多在山麓和平原中心一帶。

從宋·王十朋《會稽三賦》圖中也可得到舜禹文化遺存分布的證明。

其中舜跡有上虞、余姚、百官、舜井、舜廟、舜江、姚丘、虞山、歷山等,多在曹娥江以東東南部區域。


浙江上虞舜王廟大舜像

禹跡有會稽山、宛委山、陽明洞、禹廟、涂山、窆石、了溪、夏蓋山、夏蓋湖等,多在紹興城區及周邊(曹娥江以西區域)。

圖中內容豐富,遺存多,可謂越地第一張“舜禹遺跡圖”。

(三)“禹先起”之說的印證

1.古文獻記載的分析

如果僅從文化傳播的角度看越地的舜禹文化,可以從文獻的記載中發現,禹文化在越的產生與傳播是先于舜的。

大禹在越治水的歷史傳說在古代普遍流傳,見之于眾多的史籍文獻,如《竹書紀年·夏后記》:“(禹)八年春,會諸侯于會稽,殺防風氏”;《史記·孔子世家》亦記:“吳伐越,墮會稽,得骨節專車。吳使使問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其節專車,此為大矣?!贝送馑抉R遷在年輕時,曾經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他在《史記·夏本紀》中記述:“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薄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又記,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來到越地,“上會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對大禹來越治水,當以戰國人的著述,東漢人袁康、吳平加以輯錄增刪的《越絕書》記載為詳,此書記大禹曾兩次來越,并葬于會稽山:

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見耆老,納詩書,審銓衡,平斗斛。因病亡死,葬會稽,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上無漏泄,下無即水;壇高三尺,土階三等,延袤一畝。

而關于舜在浙江的記載,目前所見到較早的權威資料是《水經注·漸江水》:“《晉太康地記》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贝吮銥樯嫌荨鞍俟佟钡孛畞須v,亦應為上虞江古名“舜江”的由來。


《漸江水圖》中記“上虞”“仇亭”“漁浦”等舜跡

《史記三家注·五帝本紀》:“又越州余姚縣,顧野王云: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姚姓,故云余姚。縣西七十里有漢上虞故縣?!稌f記》云:舜,上虞人,去虞三十里有姚丘,即舜所生也?!?/p>

值得注意的是,被稱為我國地方志鼻祖的東漢袁康、吳平所著的《越絕書》,東漢趙曄所著的《吳越春秋》,東漢王充(27—約97)所著的《論衡》中都沒有關于舜在越地的記載,直到《水經注·漸江水》中記“百官橋”,既認為因舜得名,又記“亦云:禹與諸侯會事訖,因相虞樂,故曰上虞。二說不同,未詳孰是”。當時既無“舜江”之名,也未稱“曹娥江”,而是名“上虞江”。這說明一種地域文化的確立和認同也是有一個過程的。

2.祭祀寺廟的證明

除以上文獻記載外,還可從寺廟祭祀活動中得到印證。

禹宗廟?!对浇^書》卷八載:“故禹宗廟,在小城南門外,大城內,禹稷在廟西,今南里。”說明當時在越國大小城內已建有大禹廟。這是有記載的越人對大禹最早有權威的祭祀標志地,體現了越人對大禹的崇拜和敬誠之心。這一禹跡定點在紹興古城城南飛來山(塔山)北側。?

再分析越地的大舜廟。目前可考的最早的是建于唐長慶元年(821),在百官上街堰頭附近的面朝虞山舜水的舜帝廟。陸游有《舜廟懷古》詩:“云斷蒼梧竟不歸,江邊古廟鎖朱扉。山川不為興亡改,風月應憐感慨非。孤枕有時鶯喚夢,斜風無賴客添衣。千年回首消磨盡,輸與漁舟送落暉?!?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和民國10年(1921),此舜帝廟又經多次重修擴建,氣勢雄偉,名播江南。

由上可見,越地之禹跡先起,禹跡既有史前口述史的記錄,如《山海經》,也有多是先秦時期原創性的文獻記載,當然也有數量眾多的大禹歸葬會稽山之后的文化精神、宗教等的傳播;而浙江的舜跡相對所起較遲,從時間上和內容上看,應該多是為教化或傳播而樹立的;至于本書所記述的黃帝、顓頊、堯的遺跡更是反映了教化、傳播、后起的特點。當然以上浙江堯舜禹文化的源頭與發展軌跡,已成為中華文明五千多年多元融合一體的佐證。

四、堯舜禹文化是越文化的源頭文化

(一)大舜德為先、重教化、忍讓的精神

舜是中華道德文化的鼻祖,被后人尊為“百孝之首”“文明之源”。舜具有偉大的思想道德和教化能力,他胸懷大志,以大局為重,具有超人的忍耐性和意志力。面對來自家庭的迫害和社會的種種困境,依靠道德感化、智慧化解,逢兇化吉。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關于舜的記載: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

又:

瞽叟尚復欲殺之,使舜上涂廩,瞽叟從下縱火焚廩。舜乃以兩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與象共下土實井,舜從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為已死。象曰:“本謀者象?!毕笈c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象乃止舜宮居,鼓其琴。舜往見之。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於是堯乃試舜五典百官,皆治。

終于,“堯老,使舜攝行天子政,巡狩”,成就了為中華文明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大業。

(二)大禹獻身、求實、堅韌不拔的治水精神

大禹是華夏族治水英雄和立國之祖,被尊為“績奠九州垂萬世,統承二帝首三王”。大禹治水的核心價值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在堯之時,洪水滔天,天下受災。舜“舉鯀子禹,而使續鯀之業”。大禹之父鯀受命于洪水滔天之際,“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鯀之治水不可謂不盡力,而真實的原因是這場歷史時期的特大洪水,是第三輪海侵引起的滄桑變幻的自然現象,非人力所可抗拒。鯀被殺當然是禹家族的恥辱,大禹被舜推舉治水既是對禹的肯定,又是對禹能力的考驗,充滿著政治風險。禹的偉大之處是不計個人恩仇,而以天下利益為重,肩負起了治水重任。禹牢記鯀治水失敗教訓,“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他集中精力,認真謀劃,遍行高山大川,歷盡千難萬險,終獲治水成功。

大禹治水成功的過程,也同時是傳說中禹統一各部族建立夏王朝的過程,治水是和建立國家結合在一起的。這從禹和舜及皋陶的對話中也可以看出,禹曰:“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皆服於水。予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行山刊木。與益予眾庶稻鮮食。以決九川致四海,浚畎澮致之川。與稷予眾庶難得之食。食少,調有余補不足,徙居。眾民乃定,萬國為治?!?《史記·五帝本紀》在記舜在對22位大臣的考核和論功時也評說:“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笨梢娪碇嗡呛筒孔鍤w順、國家統一結合在一起的。

正是大禹這種以民族利益為重、絕對忠誠國家(部族)的思想,任勞任怨、萬難不屈的意志,才使大禹治水傳說具有崇高的為國獻身精神和成就偉大事業的基礎。

(三)句踐“臥薪嘗膽”的精神與傳承

越王句踐在征伐吳國全面戰敗的形勢下,以臥薪嘗膽的膽劍精神,反敗為勝,其實就是傳承了舜禹的以全局為重、堅韌不拔的思想和精神,是舜禹精神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升華。

夫椒一戰,越國大敗,“越王乃以余兵五千人保棲會稽之山,吳王追而圍之”。?句踐曾準備拼死一戰,“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然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句踐在國之將亡時,以一種卓越的忍受能力決定與大夫文種行成于吳,膝行頓首對吳王說:“君王亡臣句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句踐請為臣,妻為妾。’”?戰必敗,敗必亡國;入吳為臣也不一定能夠返國雪恥,存在重大風險。在這種重要歷史轉折期,句踐若無超凡能力和雄才大略,是不可能作出此決策的。《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載:“越王服犢鼻,著樵頭。夫人衣無緣之裳,施左關之襦。夫斫剉養馬,妻給水除糞灑掃。三年不慍怒,面無恨色?!笔苋枞?,取得吳王信任歸國?!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又載:“越王念復吳仇,非一旦也。苦身勞心,夜以接日。目臥則攻之以蓼,足寒則漬之以水。冬常抱冰,夏還握火。愁心苦志,懸膽於戶,出入嘗之,不絕於口,中夜潛泣,泣而復嘯?!贝送?,“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此便為歷史上著名的“臥薪嘗膽”和“膽劍精神”。

通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于反敗為勝,滅亡吳國。不但復仇雪恥,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因此更彰其名。再看吳王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句踐欲遷吳王夫差於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熳詣q死。”?此處不作其他評論,就失敗后的心態和承受能力而言,夫差不如句踐。

司馬遷《史記·夏本紀》有“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之說?!妒酚洝ぴ酵豕篡`世家》記:“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

句踐二十七年(前470),句踐在臨終前對太子興夷說,“吾自禹之后”,?明確了其家族是大禹的后代。這或許是句踐臨終前的政治遺言,也因此奠定了越地思想文化的基石。

“禹陵風雨思王會,越國山川出霸才”?是越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毛澤東詩“鑒湖越臺名士鄉,憂忡為國痛斷腸;劍南歌接秋風吟,一例氤氳入詩囊”,?則是對膽劍精神高度的概括和評價。

時至當今,膽劍精神已概括為“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敢作敢為、創新創業”,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遺產。

五、堯舜禹文化譜寫新時代的精神風采

在近年開展的堯舜禹遺跡調查中,我們感受到了堯舜禹文化深深扎根在中華大地上,通過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換,煥發出時代的新風貌,體現了現代文明的新特質,是為傳承弘揚歷史文脈,實現民族團結的重要紐帶,成為鄉村振興的力量源泉。

與上虞地域幾千年來連綿發展的虞舜文化、地域文化相對應,所發展而成的廣義的虞舜精神,意義獨特,與現今提煉出來的“崇孝守信、務實創新”的新時期上虞精神一脈相承。?

“崇德”是虞舜精神最基本的部分,具有奠基石的地位。包含和容納了上虞幾千年來德治人文的積淀和由此孕育的諸多碩果。孟嘗的合浦還珠,馬一浮的蔑視權貴,陳春瀾的捐資辦學等等,都是上虞素有濃厚“崇德”之風的生動、鮮明體現。與“崇德”互動互生,“誠信”亦同樣是廣義虞舜精神的核心內容。祝英臺對愛情的忠貞不渝以至跳墳殉情,是生命對生命誠信;經亨頤、夏丏尊在偏居鄉野一隅的白馬湖畔能集聚那么多文化精英,是人格與人格的誠信。

“激情”是虞舜精神的特質,也是虞舜精神本質的張揚。古老的青瓷發源于上虞,體現了善于創新、勇于創造的激情;謝安臨危受命挽家國大廈于將傾,體現了匹夫有責、敢于負責的激情;而令上虞人民深為驕傲的圍墾海涂,則體現了迎難而上、勇于拼搏的激情。務實更富有上虞地域人文的特征。王充的《論衡》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起了批讖緯、重務實的古代唯物主義大旗,章學誠的《文史通義》倡言“六經皆史”成為唯物史觀的萌芽,而竺可楨開啟的浙大“求是”校風和馬一浮“默然不語,其聲如雷”的諍言,同樣是上虞土地上一以貫之的求真務實精神的重要文化基因。

“和諧”作為虞舜精神基本內涵,是舜以德化人思想的終極目的之一,同樣是上虞人幾千年來養成的重要處世態度。上虞人素有貧富間相互扶持的傳統,總額達15.2億元的民間公益基金編織起上虞民間慈善、仁愛的愛心網。捐款1200余萬元支持家鄉教育事業,成為“感動浙江”第一人的張杰先生更是此中的典范。春暉中學“與時俱進”的校訓,更將“開放”的意義闡釋發揮得淋漓盡致。

余姚市低塘街道歷山村傳承虞舜文化,建設文化公園,占地約24畝,包含“省級非遺傳承基地”虞舜紀念館、農耕文化展示館、百米孝德文化長廊、文化禮堂家園館。對舜的孝德、勤勞、創新等精神進行挖掘和宣傳,利用《舜文化之社區讀本》、《舜文化之青少年讀本》、歷山村村歌《舜的故鄉》等資源在青少年中開展舜文化教育活動。結合“我們的節日”端午、中秋、國慶等時間節點,組織開展“知歷山·愛歷山”學習參觀活動;與舜耕小學結對,每年開展“舜之韻”藝術節文藝匯演;聯合開展“虞舜孝德日”活動等,引導青少年在內容豐富的學習教育活動中了解舜文化、傳播舜文化,增進對家鄉的熱愛。

又以坐落于蕭山最南端,地處諸暨和蕭山交界處的舜湖村為例,該村以豐富的歷史大舜的文化資源,結合時代精神建構“舜順不息”的文化品牌,譜寫了時代新篇章。?

結 語

《導讀》是對堯舜文化區域性、多學科研究的創新和探索,也是《中國禹跡圖導讀》學術方法和成果的延伸,將十分有益于促進堯舜禹文化的研究、交流、弘揚,并不斷完善和提升。

《導讀》反映了堯舜文化在浙江的傳播途徑、核心地域、主要內容和形式,以及新時期精神文明的弘揚光大。近年來浙江的堯、舜、禹研究成果也可印證中華文化傳播與文明發展的多元一體,堯舜禹文化對主導、啟示、形成越地文明和人的精神特質起著源頭補給和核心支撐作用。

還要說明的是,九州之中,堯舜禹遺跡遍布。同《中國禹跡圖導讀》一樣,本《導讀》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也并不僅是數量問題,如三官廟遍布,又都是明清以后的發端,民間祭祀也有較多混雜宗教以及過于民俗化和簡單化的情況,所以過多地選擇無本質區別上的意義。今后,各地區將自行決定是否編制堯舜禹遺跡圖或進一步開展區域(流域)特色研究。

四川著名歷史學家譚繼和曾對我們的禹跡圖編制有一個精辟的論述:

禹跡圖的制作,前無古人,是夏后氏到夏朝祖源記憶,與大禹四千年口述史文化遺產的真實記錄,不能再當做神話和傳說看待了,是今人(實際是近代以來的人,不是古人)認為的神話傳說,實際是古人歷代以夢幻浪漫理想思維對老祖宗歷史功業傳承的口述遺產,禹跡作為這種祖源記憶文化的地標和文化符號的坐標,是應該傳薪火并加以記錄的,是會歷久而彌光的。

從《中國禹跡圖導讀》到本《導讀》,就編制意義而言,不僅是會歷久而彌光,更將是中華五千多年文明發展的探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守正創新,按照全面把握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要求,在以往基礎上,我們今后的研究重點將更多地集中在中華文明起源、傳承和發展規律,落在經世致用、交流互鑒之上。


《浙江堯舜遺跡導讀》評審意見,評審專家之一顧浩,系水利部辦公廳原主任、水利部江河水利志工作指導委員會主任

注釋:

①邱志榮、張衛東《中國禹跡圖導讀》,中國文史出版社2024年版。

②陳永明《中國禹跡圖導讀·序一》。

③宋·蘇洵《謚法》卷一。

④宋·朱熹集注《孟子》卷四,頁二十六。中華書局1936年。

⑤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卷一引《括地志》。

⑥孫瑋、閆茂新《古帝王堯、舜、禹東夷考》,臨沂師范學院學報,第23卷第3期,2001年6月。

⑦《史記三家注》卷一轉引“會稽舊記”。

⑧光緒二十年版《陽羨風土記》卷一,頁二,粟香室叢書。損石,宋·施宿《會稽志》卷十八作“指石”。《上虞縣志校續·山川》有指石山。

⑨紹興市文化廣電旅游局主創,紹興市鑒湖研究會編制。

⑩東漢·王充《論衡》卷四。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十九。

?陳橋驛著:《吳越文化論叢》,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40—46頁。

?《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第六》。

?象耕,即驅象入田踩踏,利用笨重的大象,將泥沼田中的雜草踩入田泥中,使得草盡泥化,進而達到耕田播種的目的。鳥耘,即破開泥土后,任由鳥類啄食泥土中的各類蟲和植物種子、草根,以利水稻生長,其效果與耘地相似。參見《諸錫斌:“火耕水耨”與“象耕鳥耘”——從傣族傳統農耕看上古傳說》,水利史研究微信公眾號,2022-10-23,北京。

?邱志榮著《鑒水流長·后記》,新華出版社2002年版。

?何俊杰、邱志榮、張衛東《紹興禹跡標識導讀》,中國文史出版社。

?此詩有不同說法,陳橋驛認為是陸游記紹興王壇的大舜廟。見陳橋驛《虞舜研究·序》。

?漢·司馬遷《史記·夏本紀》。

?漢·揚雄《揚子法言》卷七。

?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司馬遷《史記·吳太伯世家》。

?漢·趙燁《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第十》。

?明·陳子龍《錢塘東望有感》。見嵇曾筠《浙江通志》卷二百七十六。

?《人民日報》1996年9月20日第11版。

?《上虞:虞舜文化的新魅力》,引自“共產黨員網”2021年10月22日。

?此資料系舜湖村俞虹鳳提供,見紹興市鑒湖研究會公眾號程丹《蕭山舜湖村:虞舜文化與時代新風貌的交響》。

本文圖照由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提供

轉載請注明來源

編輯:程雪婷

審核:戴秀麗

總期:824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紹興市鑒湖研究會 incentive-icons
紹興市鑒湖研究會
推廣紹興水文化,學術交流平臺
418文章數 3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專題推薦

第十個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满城县| 瑞昌市| 清丰县| 塘沽区| 东丰县| 长垣县| 嘉禾县| 仪陇县| 嘉义市| 阿鲁科尔沁旗| 逊克县| 宁波市| 辽源市| 手游| 哈尔滨市| 宜黄县| 东海县| 庄河市| 洪泽县| 托克逊县| 察隅县| 洪江市| 嫩江县| 山阴县| 定西市| 隆回县| 呼玛县| 石屏县| 瑞金市| 饶阳县| 什邡市| 东山县| 阿合奇县| 南昌县| 奎屯市| 桂阳县| 岳普湖县| 鄱阳县| 安塞县| 射阳县| 皋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