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10多年的公務員朋友,自己是211碩士,是學霸,但他無法接受讀小學四年級的10歲女兒的成績,跑來找我。
隔著屏幕,我似乎都看到他眉心已經擠成了疙瘩,抱頭抓狂的樣子,就只差自己擼起袖子替孩子上考場了。看看,全天下父母,幾乎都長這樣啊。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誰痛苦,誰改變。”你既然這么痛苦,你若想一切朝你期待的方向發展,那你就得改變,而不是改變孩子。
放下對孩子成績的焦慮,學會接納和松弛。放下對孩子方方面面的控制,學會放手和尊重。
根據孩子的學習段位,給他制定合理的階梯性的目標,而不是一步到位,直接向最高分看齊。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挫敗感,還會讓孩子錯誤地以為自己真的不行。
如果他以前只考60分,這次能考到65分,就要獎勵他。下次考到70分,再繼續鼓勵,最好有儀式感,不要停留在口嗨上。目標是小階段一步步達成的,而不是一口吃成個胖子。
保持邊界,把父母的身份還給自己,把孩子的身份還給孩子。學習,是孩子的事,為他的學習提供一切后盾和支持,才是你的事。你是守護他,而不是直接替代他。
孩子上小高了,已經過了一到三年級那個手把手陪伴,建立學習習慣,總結學習方法,養成學習思維的時候。
這時候,你只需要抽身從他的旁邊離開,默默站到他的身后。在他需要你的時候,給予幫助和支持,在他沒考好的時候,給予寬慰和力量,在他挫敗的時候,給他一個溫暖的擁抱,一句暖心的話語。
孩子要的,其實就是這些,而不是你的歇斯底里,你的說教,你的責備,你的施壓,你拿他與其他孩子的比較,以及你所有不切實際的高期待。
做到了那些,孩子就會有學習上的自主感,掌控感,有歸屬感,成就感,價值感,才會一步步愛上學習,愛上自己。
他愛上的那個自己,其實就是你眼里的他,那個無論考得有多差,作業做得多糟糕,父母都不會讓他價值受損的自己。這個自我價值,是發動機,如果孩子的自我價值沒了,他的內心就出不來能量。
父母一句“你不是讀書的料”,“你可真笨”,“你怎么就這么差勁”,只會讓孩子在無形之中被內化,去投射性認同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試想,一個孩子,還沒怎么開跑,就在父母負面語言的暗示下,把自己釘死在“無能柱”上,他還有什么力氣從那個柱子上掙脫出來?
即便第1次第2次努力去掙脫,如果到第3次還沒掙脫成功,他只會陷入習得性無助,最后就干脆放棄自己,破罐子破摔,直接躺平了,這真是我們想要的嗎?
一沒考好,我們比他更著急,更抓狂,更崩潰,甚至罵孩子,撕本子,這樣給不到孩子任何心理能量和正確示范。而只能說,我們在心理年齡上,跟他一樣還只是個孩子。如此,又如何引領?
我們可以試著從道德制高點走下來,不再帶著審判者的眼光,好好看一看那個雖然沒考好,但依然擦干眼淚,繼續寫作業,在哼哧哼哧努力學習的孩子。認真看一看啊,你能看得見的。
他的手好酸,他的眼好困,時鐘指向23點了,他還在拼命完成作業,他真的已經很努力了,他比我們更想考好啊。
想一想,那個在單位明明很努力了,但依然沒有受到表彰,甚至還受了委屈的自己,你就會很理解孩子了。孩子學習上的處境,又何嘗不跟我們一樣?他明明很努力了,可我們偏偏看不見。
他需要的,不是我們失望的眼神,負面的評判,而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心疼。
表面上看,我們的絕望與崩潰,是因為孩子沒考好。但其實背后被隱藏起來的,是我們拼盡全力卻改變不了孩子成績的那種無奈、無力與憤怒。
而這些,不一定是孩子帶給我們的,很可能是我們的原生家庭創傷,我們的父輩對我們同樣的期待,讓我們心里那個受傷的內在小孩,在這一刻被喚醒了。
你似乎看見了幾十年前那個因為不會做題被父母怒吼責備的自己,那句“你考成這樣,以后只能干苦力活”猶在耳畔,它們激起了你的原生創傷和對未來的焦慮。我們的孩子,也成了你治愈原生家庭的犧牲品。
這種傷害,我們還想讓它代際傳承下去嗎?
所以,抱抱那個不容易的自己,也抱抱那個值得被愛的孩子吧。
為人父母,是一場修行啊,我們需要不斷地去覺察,去學習,去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