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要變9國?安理會改革增員:俄方點名這兩國不能入常,中國怎么說?
近年來,關于聯合國安理會改革的討論愈演愈烈。現行的安理會機制被批評在解決國際沖突方面存在諸多缺陷,尤其是在俄烏沖突以及巴以沖突等問題中,聯合國未能有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此外,一些國家的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已經接近“入常”的門檻,迫切希望在國際舞臺上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據悉,聯合國計劃在今年1月展開一輪關于安理會改革的新談判,核心議題是是否要增加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以及哪些國家適合成為新成員。
這次改革的爭論焦點無疑是圍繞著德國、日本、印度和巴西這四個國家展開。
俄方明確反對德國和日本的入常提議。
俄羅斯代表表示:有些國家提出的建議“非常不切實際、十分幼稚”。
這里的“有些國家”指的就是法國。
在俄羅斯看來,德國和日本屬于二戰戰敗國,加上境內有美國駐軍,所以在主權獨立性上有所欠缺。
此外,德國和日本都是美國的盟友,如果他們入常,相當于在安理會中為美國增加了兩個席位,這當然不是中俄希望看到的局面。
那法國又為什么推德國和日本“入常”?
在去年的聯合國大會上,馬克龍明確表達了支持德國、日本、印度和巴西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立場。
法國認為,這四個國家經濟強勁且具有重要的國際影響力,符合成為常任理事國的條件。然而,僅以經濟實力作為標準顯然難以說服俄羅斯。
與俄羅斯對德國和日本的堅決否決不同,巴西和印度似乎還有一線希望。俄羅斯并沒有公開反對這兩個國家入常,這也顯示出俄羅斯在外交戰略上的一些側重。
俄羅斯認為,中東的伊朗或沙特、南美洲的巴西、非洲的南非以及亞洲的印度都具備入常的資格。
而美國對安理會改革的設想則顯得復雜得多。美國希望一次性新增六個不具備一票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以及十個非常任理事國。
盡管美國曾明確支持日本、印度、德國入常,但對于巴西是否入常,美國則保持了沉默。
不過,美國最近倒是提出希望給予非洲兩個常任理事國席位的建議。
中方對于安理會改革的態度是明確且積極的,但有幾個前提條件。
我們認為,改革不能偏離正確的方向,尤其是在涉及非洲國家利益的情況下。
如今的安理會中,歐洲有三席,亞洲美洲各有一席,非洲卻連一個常任理事國都沒有。這顯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解決非洲面臨的一些國際問題。
因此,中國尤其強調要在改革中優先考慮非洲的聲音和訴求。畢竟,非洲在歷史上遭遇了許多不公正待遇,現在是時候糾正這些不平衡了。
其次,改革的核心必須圍繞公平與正義展開。中方主張把重點放在發展中國家和其他南方國家,以防止安理會變成富國俱樂部。
法國提出了讓印度等四國入常的建議,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按照綜合國力來排序的,但這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如果僅憑國力決定常任席位,那么非洲國家依然被排除在外。
從目前來看,中方的考量似乎更加合理和全面。
中國更多是從機制有效性的角度出發,希望安理會能夠真正解決問題,而不是成為大國博弈的舞臺。法國則看重國家間的實力對比,希望通過擴員來增強其盟友的影響力。
如果僅僅按照國力來分配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那么安理會的結構可能不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更為重要的是,如果賦予新加入的國家如印度“一票否決權”,可能會導致決策上的混亂。這樣的安排不僅無助于提升安理會的效率,反而會使得決策過程更加復雜。
至于五常是否擴充到9個或11個國家,目前并沒有硬性規定。但可以預見的是,在這樣的分歧之下,近期的談判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美國、法國和英國支持擴員的背后,還有吸引其他國家的目的。例如印度、巴西和南非,這些南方國家成為西方爭取的目標。
印度因其重要的地緣位置,掌控馬六甲海峽的西段入口,對中國的能源安全構成威脅;而巴西和南非則是資源豐富的國家。
即使這些國家不一定能成為常任理事國,表達支持本身就是一種外交策略。
安理會改革并非簡單的增減成員那么容易,其中牽涉到復雜的國際利益博弈,面對這些挑戰,如何增強安理會的約束力,并找到一個平衡點,使新老常任理事國和其它成員國都感到滿意,才是真正的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