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虎城的56年人生中,30多年戎馬,經歷了辛亥革命、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西安事變,剩余的12年是在蔣介石的監獄中度過的。
楊虎城15歲就扛起家庭重擔,上有寡母,下有幼弟,他既得維持生計,還得償還債務,走投無路之下,楊虎城投身軍旅。
1926年的西安守城戰讓楊虎城一舉成名,10年后,1936年的西安事變舉世皆驚。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但蔣介石卻背信棄義,不但扣留了張學良,還威逼楊虎城辭職,出國“考察。”
楊虎城難舍的告別長子,登程上路,7天后,七七事變爆發,全國抗戰正式開始。在旅途中,楊虎城立刻致電南京,表達了自己想要抗日殺敵的強烈愿望,他請求歸國參戰,然而,南京政府卻拒絕了他的要求,仍舊讓他在外繼續“考察”軍事。
身為高級將領,在國家危難之時卻沒辦法貢獻自己的力量,楊虎城深感遺憾,痛定思痛后,楊虎城還是想要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于是,在之后幾個月的時間里,他的足跡遍及歐美,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機會,宣傳中國的抗日戰爭。
楊虎城說:“我得罪了一個蔣介石,卻振奮了千百萬愛國人士。只要全民奮起,抗日救國,我死而無怨。”
11月26日,楊虎城抵達香港,30日轉赴武漢,可惜,滿懷報國之心的楊虎城卻不能去疆場施展拳腳,而是被囚禁起來,此后就是長達12年的鐵窗生活。
楊拯民萬萬沒想到,那次竟然是自己和父親的最后一次見面。
在楊拯民的記憶中,他的父親是在1937年6月29日乘坐輪船離開祖國大地的。
楊虎城登船的頭天晚上,讓兒子楊拯民睡在他的房間里,晚上楊拯民等了許久都不見父親回來,一直到凌晨1點楊虎城才回來,連睡覺都顧不上,抓緊時間和他在床上談了很多話。
楊虎城告訴兒子,他這次出國是被迫的,不是出于自愿,實在也無法子......但這是調虎離山計。
楊虎城問了兒子在北平上學和交友的情況。在楊虎城看來,世界上的人才有兩種:一種是從實際生活中磨煉出來的;另一條路就是讀書、學習科學知識。楊虎城希望兒子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楊虎城在自己前途渺茫時,還犧牲時間對兒子進行諄諄教導,這讓楊拯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然而,他絕對沒料到,這竟是自己和父親最后一次見面。
楊拯民送父親離開后,根據父親的安排返回北平中華中學讀書,后來還是從事了抗日救亡運動,投筆從戎,他和妹妹拯坤先后去了革命圣地延安,成為了楊家最早的共產黨員。
1949年12月,楊拯民去重慶移靈,自從楊虎城被囚后,他們父子就再也沒有見面。在中共中央的關懷下,楊拯民和十七路軍舊部一起去了重慶,察看父親被害的地方,最后看了一眼父親的遺骨。
次年,在重慶召開追悼會,之后移靈經武漢轉西安安葬。
楊虎城將自己的子女教導得很好,他去世后,他的子女繼承他的遺志,投身到民主革命和新中國的建設之中。其中楊拯坤長期在中共中央機關任職,而楊拯陸畢業后前往新疆石油地質勘探隊工作,在工作中以身殉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