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新年鐘聲剛剛敲響,中國的商務部就給美國送上了一份“特別禮物”——對38家美國企業發起嚴厲制裁!
怎么樣,有壓力不?
2025年1月2日一早,我方商務部就開始辣手摧花,禁止電池制造技術出口,洛克希德·馬丁導彈與火控公司等10家美國企業也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
這10家公司不僅被禁止在中國投資,連企業高管都被禁止入境。
更重要的是,它們被徹底禁止與中國進行任何形式的進出口活動。
換句話說,這些公司和中國之間的業務往來,包括材料零件的進口和制造,統統都被“一鍵清零”。
而除了這10家公司,還有28家美國實體被列入了出口管制管控名單。
一旦上榜,就意味著它們將被禁止從中國進口兩用物項,連正在進行的交易都得立馬叫停!
據統計,這38家公司涉及美國軍工產業的多個關鍵領域,總市值超過萬億美元。
在過去的一年中,這些公司從中國進口的兩用物項價值超過百億美元,此次制裁將導致美國軍工產業至少在未來一年內面臨嚴重的供應鏈短缺。
有專家預測,此次制裁將直接影響美國軍工產業的研發和生產能力,可能導致部分項目延期或取消。
而對于那些已經簽訂了中國訂單的美國企業來說,這次的制裁無疑是雪上加霜,不僅要面臨巨額的違約金,還可能失去中國市場這一巨大的蛋糕。
“打蛇打七寸,做事做根本。”這次商務部可真是精準打擊,直接打在了美國軍工產業的要害上。
除了對38家軍工企業進行制裁外,限制制造電池組件技術出口更是一個巨大的反擊。
這可不是一般的電池技術,而是用于電動汽車的鋰電池加工技術。
得益于電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在鋰電池加工技術上已經獨樹一幟,遙遙領先其他國家。
據統計,中國在全球鋰電池市場的份額已經超過60%,是當之無愧的“領頭羊”。
而美國則在這一領域相對落后,其市場份額僅為中國的三分之一左右。
即便是美國有著豐富的鋰礦資源,也不得不面對加工和提純技術落后的尷尬現實。
這使得美國生產的電動汽車產品價格高、質量差,難以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此次我方限制電池技術出口,將直接導致美國電動汽車產業面臨“產能不足”的困境。
有專家預測,未來五年內,美國電動汽車產業將因此損失數百億美元的市場份額。
而對于那些已經在中國布局了電動汽車產業鏈的美國企業來說,他們恐怕更要吃個大頭虧了。
老話說得好:“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踩我一腳,我砸你一鍋。”
這次中國的反制手段之強硬、之精準,無疑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國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