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是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治療方法,但肝癌患者腫瘤體積大、負荷高導致栓塞不徹底,栓塞術后殘存腫瘤細胞容易出現復發和轉移,且栓塞后更乏氧、更酸的微環境不僅導致化療藥物的耐藥性,更造成免疫抑制微環境,進而影響后續聯合免疫檢查抑制劑等系統治療的療效。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東南大學醫學與生命科學部主任、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介入與血管外科主任滕皋軍團隊,圍繞肝癌介入栓塞治療開展的三項最新研究成果分別在國際權威期刊《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發表。
三篇研究成果論文的題目分別為:“Arginine-Loaded Nano-Calcium-Phosphate-Stabilized Lipiodol Pickering Emulsions Potentiates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Immunotherapy”“Pickering Emulsion with Tumor Vascular Destruction and Microenvironment Modulation for Transarterial Embolization Therapy”“A Study on Overcoming Post-TACE Drug Resistance in HCC Based on Controllable Oxygen Release-Magnetic Hyperthermia Therapy”。
據介紹,經導管肝動脈化療栓塞(TACE)仍然是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主要選擇。然而,栓塞不徹底、栓塞后腫瘤缺氧和酸化的增加將導致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 (TME),進一步導致T細胞衰竭,限制TACE的療效及聯合免疫治療的有效性。
滕皋軍院士團隊利用皮克林乳劑的原理改良了傳統碘油TACE(cTACE)治療,克服了傳統“油包水”碘油乳劑穩定性差,導致化療藥快速釋放入血引起全身毒性的缺點,更為穩定的乳劑體系能夠實現更長時程的藥物釋放,同時利用水溶性內腔裝載不同種類的藥物,酸響應性釋放實現腫瘤血管破壞及術后免疫微環境調控(酸中和、CD8+T細胞代謝)的雙重作用,為肝癌的介入栓塞治療帶來了新思路,并為后期臨床轉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外,針對TACE術后缺氧環境常導致耐藥性影響TACE療效的問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滕皋軍院士團隊聯合東南大學生物科學與醫學工程學院熊非教授開發了一種兼具載氧和磁熱功能的藥物洗脫微球,其不僅微球直接供氧提高肝癌病灶氧氣濃度,微球磁熱效應還可增強肝癌病灶的氧氣滲透能力,極大地改善病灶缺氧微環境,從而逆轉耐化療現象,提高TACE的治療效果。為逆轉肝癌的TACE治療術后缺氧耐藥問題帶來新希望。
隨著醫工交叉研究不斷取得新成果,相信將有更多新型生物栓塞材料應用于臨床,助力肝癌介入治療更加精準,造福更多的肝癌患者。(編輯劉敏 校對王倩 編審程守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