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牧青野
我從未想過,“自殺”這個詞,會出現在我的學生身上。
有天晚上,我接到一個家長的電話,她說在兒子的日記本上, 看到了滿紙“自殺”的字眼。
一直以來,她都驕傲于自己有一個所有人都羨慕的“別人家孩子”。但直到打開兒子的日記本,她才知道,原來在她看不見的地方,她兒子早已不堪重負。
電話最后,她對我說,決定暫時把工作的事先緩一緩,好好陪一陪兒子。
當時掛完電話,我內心也是五味陳雜。
這位媽媽的原生家庭條件非常差,也許是吃了太多貧窮的苦,所以在有了兒子后,她就想拼命掙錢,恨不得把世間最好的一切都捧給兒子。
可現實生活中,誰都只是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一員。
很多人即使拼盡努力,也很難走到金字塔尖,換回讓孩子一生無憂的財富。
更多的,是放棄了陪伴孩子,還要被命運的洪流無情鞭笞。
就像她所說的,這些年奔波于工作,總覺得自己多累一些,孩子未來就輕松一些。
但卻忘記了,孩子不會在原地等待。等她忙完了,孩子也長大了,有些虧欠和遺憾,也很難再回到過去重新彌補。
這些年越來越發現,人一旦過了35歲,尤其是過了40歲。
就越會認清一個養育真相:
孩子的未來,我們預判不了。
因為生命自身的精彩,本就源于未知和各種可能性。
既然不能通過預判給孩子“絕對的安穩”,不如回歸本質,盡父母事,聽孩子命,只托舉,不強求。
正如人民日報發文所說: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恩情,不是生恩,也不是養恩,而是托舉。
父母只需托舉好孩子的現在,至于他們的未來,自有他們自己去成就……
父母的認知
決定了孩子被托舉的“高度”
有段時間,我特別沉迷于刷一些如何幫助孩子學習的文章。
確實也刷到了很多學霸父母在網上分享的可貴經驗:
1、要分析每門課的投入和收獲,保證“總分最大化原則”。
不要盲目把時間和精力全部投入到某一門課中。
2、孩子寫作業磨蹭、效率低,是因為孩子注意力難集中的根源在于焦慮。
而焦慮是因為孩子對新學的內容不熟悉,不成體系,所以才有畏難情緒。
所以責罵孩子沒用,安撫和鼓勵,或者直接幫助輔導,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
3、不要直接給出解題方法,而是要引導孩子分析解題思路背后的為什么。
比如為什么這樣解?這樣解的依據是什么?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解?
然后再讓孩子講出來,直到吃透這類題為止。
4、不需要盯著孩子學習,但要定好目標,并注重孩子的學習規劃。
而且要在孩子偏離規劃路線時,及時介入。
5、重視效率。
寧可不學,休息一會,也不讓孩子用混日子的狀態去學,因為好的習慣不容易養成,但壞的習慣一旦養成就很難改變。
當時看完這些內容后,我才意識到:學霸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學霸”父母。
只是,“學霸”父母,不是指擁有多么高深的知識,而是父母的認知,要走在孩子前面。
一個孩子最難翻過的山,是父母低認知的山。
父母的高認知,可以拓寬孩子前行的路。
有句話說,父母的認知上限,決定孩子的成長下限。
功利心重的父母,教不出為了理想無畏前行的孩子;
精神貧瘠的父母,也養不出內心熱烈豐富的孩子。
所以你會看到:
越是認知高、眼界開闊的父母,他們越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然后要么通過學習去成長自己,要么借由他人的力量。
總之,他們會提升自己認知的高度,然后去托舉孩子的思維方式、學習習慣、人生三觀。
父母的覺知力
決定了孩子被托舉的“力度”
《家庭的覺醒》中寫過,童年的經歷給我們創造了一種樣板,我們在這種樣板上構建人生。
而托舉的重要性,也恰恰就在于此。
一個孩子長大后的人際關系和行為處事,其實都是父母養育模式的衍生。
看過一位心理學家分享的案例:
一位咨詢者向心理醫生傾訴,說每當青春期的女兒在她面前莫名其妙發怒,完全無法溝通時。
她就仿佛回到了自己幼年,和自己父親相處時的不開心經歷。
這會讓她想要像小時候一樣,要么躲開,要么同樣大喊大叫。
她說自己現在越來越厭煩女兒,甚至只要女兒一開口,就覺得痛苦。
心理醫生告訴她,她只是把痛苦投射到了女兒身上。
她女兒的行為,只是一面鏡子,照出了她自己的過往創傷。
真正讓她痛苦的,是她在原生家庭中經歷過的傷害,而不是女兒當下的一些不成熟行為。
所以想要解決她和女兒的問題,她首先要覺察到自己身上沒有解決的問題,只有她自己的問題解決了,才能有心力去應對她女兒青春期的問題。
其實我認為,覺知力,更多的是一種了解自己的能力。
一個了解和認識真實自我的父母,才能真正養好孩子。
因為這樣的父母,才能區分虛假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他們能在出現親子養育問題時,意識到問題是由虛假自我衍生的,還是由真實自我衍生的?
所以說,如果我們無法完成自己的修行,又怎么能有足夠的能量去托舉孩子?
就比如有段時間,我女兒午睡醒后總要鬧脾氣,我也每次都要被她氣到崩潰一次。
直到某一天中午,我心情非常好,所以在女兒鬧脾氣的時候,用了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對她明確了我的底線,也告訴她我愿意去包容她想賴床的情緒。
結果出門的時候,女兒意外地親了我一下,說:“媽媽,你真好。”
當時我突然反應過來,那段時間我的關注點全部都在我“女兒起床氣特別大”“她為什么總是無端鬧情緒”中,卻忽略了根本的問題在于我自己的狀態不夠好。
因為那段時間,我身體出了問題,所以每次起床時,我自己會先抱怨幾句,然后看到女兒有任何一點不符合我心意的行為,都會用惡意貼上標簽并無限放大她的行為。
所以不是孩子要改變什么,而是我這個做媽媽的可能需要改變點什么。
孩子,是可以幫助父母覺醒的。
當我們把孩子當做一面鏡子,從中照見我們自己的不足,并作出改變后,才能回歸到正常能量的狀態,去用真實的自我養育孩子,并給孩子真實可靠的養育托舉。
父母的情緒
決定了孩子被托舉的“溫度”
每次在網上看到父母輔導孩子時,被氣到住院,甚至失去生命的新聞時,我都忍不住后怕。因為我也曾和他們一樣。
有人說,一等媽媽用智慧解決問題,二等媽媽用資源解決問題,三等媽媽用情緒解決問題。
我就曾是那種徹徹底底的“三等”媽媽。
記得那時候女兒剛上一年級,因為年齡太小,總是握不好筆,寫不好字。
每次看到她叮囑完又做錯,我就忍不住一通大吼。
后來看到知乎上的問題“父母陪孩子寫作業,到底陪的是什么?”
一位網友的回答特別戳心:
父母陪的是孩子的情緒。
是當孩子做得不好時,給他們以鼓勵;
是當孩子做得好時,給他們以肯定;
當孩子累了時,不指責、不抱怨,托著他們的情緒,給他們以安慰和支持。
心理學專家賀嶺峰也曾說過,在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給予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是孩子在長大后,無論經歷什么,內心都會存在的溫暖的光。
說白了,親子教育中,父母的情緒如何,決定了孩子會有什么樣的情緒回憶。
一個總在父母身上體驗負能量情緒的孩子,長大后很難變得陽光樂觀。
是啊,我們當父母的,總說為了孩子,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連情緒穩定都做不好。
當然,做情緒穩定的父母,并不是讓我們做無情緒父母,而是如何去轉變思維,處理好我們的情緒。
這里分享《不憤怒的父母》中給出的一些處理情緒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寬恕的藝術
父母有權利失望、生氣、憤怒,孩子也有權利不聽話、不懂事。
寬恕我們是不完美父母,也寬恕孩子是不完美孩子。
2、同情的藝術
父母首先要意識的一點是,孩子來到世間是很無助的。
孩子依賴我們,所以才會向我們索取。
當然,我們只是理解孩子的無助、脆弱,但無需無底線,無原則地縱容孩子。
3、感恩的藝術
網上經常有人笑談,孩子這種生物,基本都是一睜眼看著就煩,只有睡著的時候才是天使。
那么,當我們因為養育的繁重而情緒失控時,可以試著把注意力放在養育中一些美好的事物中。
以此感恩與孩子的相遇,感恩彼此互為母子的緣分。
4、信任的藝術
其實你有沒有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發怒,不過是源于對他們未來的擔憂。
這種擔憂激發了我們的恐懼,然后又轉變為負面情緒宣泄給了孩子。
所以,有時候多信任孩子一些吧,你會發現,他們的人生,并不會像我們所擔憂的那樣去發展。
被一段話看到淚目:
別總想讓孩子做到最好,別總埋怨自己給孩子的不夠多。
我們就是最好的父母,我們養育的也是最好的孩子。
心態陽光,一切隨緣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做不成大樹,就做棵小草,做不成雄鷹,就做一只小雀。
我們當父母的,盡力去提升一些自己的認知,盡可能覺察一些自己身上的問題,盡量給孩子多一些溫暖的情緒記憶。
這樣,就已經很好了。
我們盡力托舉,讓孩子的成長不留遺憾。
他們的未來,便會照著生命本來的樣子,光芒萬丈……
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