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如此特別,我又怎會失望 ?
文 |伊姐(周桂伊)
大家好,今天是我40歲生日,又到了跟大家好好聊聊的時候。
首先說句真話,面對40歲我并不淡定,花了大半年時間做心理準備,這是我從29歲邁向30歲時,沒體驗過的。
那時候我對我所有的外在存在(在北京有房有車沒貸款已婚有孩子,當時我在體制內,33歲才正式辭職創業)都非常滿意。
現在其實是更滿意了。
只是外在能給我的滿足感,沒那么大了。
向內走是一種倒逼的必然,而不是一個想順從的概念。
ABOUT MONEY
關于“ 錢”
“錢”變成了這個時代最,讓人敏感的詞。
2024年,幾乎沒人在群里發紅包,奢侈品瘋狂在打折,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少婚少育人口下降、房地產暴雷、企業倒閉成風、創業資本市場衰退、消費一路疲軟……
我們在經歷怎樣的經濟周期,我們心里應該有預期了。
梁寧在《真需求》里寫了一段話,放在這兒挺合適,分享給大家。
“如果一個問題不能被解決,那么它就不是一個問題,它只是一種情況、一種環境、一種生活現實,它和重力一樣,是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
我今年買了一套“人生之房”,我很愛它,很感恩,但它也花掉了我很多錢。
在房價一片逆勢時做這樣的事,周圍一直有人勸說,沒關系,我不后悔。
我一直也不是按照大眾趨勢做選擇的人。
但它的確帶來了現金流的改變和壓力,所以我過上了明顯更精打細算的日子。
但總體還是“活在當下,先快樂了再說”。
▲我的錢喜歡花在吃吃喝喝,旅行上,比較有幸福感。2024新年一家四口和愛莎一家,一起在三亞,看煙火表演。
▲2024年3月,和小姐妹們去韓國喝酒,做超聲刀,吃韓牛,開心。
▲2024年5月,跟秦海燕導演一家,混阿那亞金山嶺。
▲2024年7月,帶哥倆在日本兵庫縣、大阪、愛知縣、京都……旅行,去了吉卜力主題公園。
▲2024年8月,帶哥倆在徐州云東境酒店喝茶,打香篆,爬山,舒服。
▲2024年9月,全家人回桂林、柳州祭祖。老二這表情,真像3歲的我。
關于錢的態度,我在現金流變少后,反而躺平了,別太焦慮,夠花就行。
你也可以看作,我在勸自己。
畢竟人到中年,我是要和老公一起辛苦養家的,很辛苦。
但我的確見過賺了真的“很多很多錢”依然不夠花的人,他們也許進入了更高維的世界,但因此帶來的焦慮和痛苦,也是常人無法想象的。
太累了,多少有一種,欲望恐懼交織不自知的累。
我只想要一個安定幸福有很多小確幸的人生,在解決了一些硬消費、滿足一些保障后,本質它不該花“很多很多錢”的。
▲2024,在海邊,老二被海浪嚇哭了,我覺得又好笑又可愛,邊親吻邊安撫,攝影師記錄了這個瞬間。
▲我很在意一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這件事,我們吃每頓飯,在家里在外面,路邊館或者儀式感,我們都會拍一張合影。這是我想珍藏的人生瞬間。
與“錢”相關的壓力,會伴隨人一輩子的。
因為你的生命就是,不斷消費然后補足,這么簡單的道理,我們不該很久后才想通。
所以,有壓力就有壓力吧。
這個壓力徹底消失后,按照人性規律,會誕生很多能量相當甚至更大的壓力——我覺得。
殊途同歸。
然后,今年我想過假如我以后,像一些我認識的人那樣,有“很多很多錢”,我會做什么。
答案是,我想可能會用于修建廟宇。
▲2024年3月,在大阪勝尾寺看到的一場大雪,很震撼,莊嚴,也很殊勝。勝尾寺于我有些特殊意義,感謝它。
ABOUT SEX
關于 “性”
其實我很后悔寫這個系列,因為在這樣的私人感受寫作里,我要求自己說“此時此地我認為的真話”。
但因為是真話,所以,它也可能是一句錯話。
好,我要開始說“可能的錯話”了。
關于性,在今年我的感受是,它不該成為一種標準。
有很多你挑不出任何毛病的闡述是,比如,性在婚姻里占比很重要,性的多少決定了愛的多少,無性婚姻的標準是一年低于十次……
這種話面上當然是對的,我只想提醒,別讓它成為一種標準。
“標準”是不斷被強化,然后漸漸變成唯一被認可的。
我舉個例子,如果一個社會只有一種對錢的聲音,錢在人生里很重要,錢是社會給你價值買單的最精確標準,錢的多少其實暴露了你的本質認知……
它就會成為某種潛在標準甚至綁架。
可這個聲音顯然很偏執,因為人是很豐富的,生命又不是物理。
我們的肉體當然在走下坡路,有沒有愛都一樣。
以及,到了這個階段,很多人想要的不是極致的性,是極致的體驗,甚至是想象中,“對極致體驗的模擬”。
可惜這東西不是靠身體推進的,是靠有一些東西注定會破碎推進的。
靠失重、失控、真實地失去。
梁寧說:“能克制的是理性,不能克制的是人性。”
我們的人生就是在這兩者間反復橫跳,留下的草蛇灰線,種種伏筆。
大家自己去權衡和經歷吧。
▲2024年4月在香港,自己挺喜歡的一張照片。
ABOUT LOVE
關于 “愛”
這依然是我最喜歡談論的,這部分總讓我變得溫柔。
這個話題最大的總結是,今年我明顯在“修行”這件事上,做了很多具體的動作。
至于多具體,請理解我就不一一匯報了,是隱私,或者說,我不想它變成一種時下流行的標榜。
但我已經深深體驗到,一個人磁場對的時候,一些遙不可及的事,做起來易如反掌。
這種事,沒到達過那個境地,就仿佛你從未住過一個洞里,你無法談論那里的溫度。
從這個意義,人根本不存在什么“后悔”,你錯過的,是你當時的磁場,注定無法匹配的東西。
而人這一生,唯一重要的事,其實只有一件——
凈化自己的磁場。
▲ 2024年,工作上,除了常規電影頻道的錄制,做各種首映禮,也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比如,上了幾次熱搜。
▲比如,和陳可辛導演在阿那亞海浪電影節,開幕對談。
▲比如,11月,在金雞電影節做官方直播。
很多讀者也許會覺得“修行”這兩個字非常范式、甚至空洞,其實談論它太宏大了,我只是試著去說一下我的粗淺感受。
第一種修行當然是接近佛法,供奉,抄經書,學習易經,冥想,瑜伽,喝茶,焚香……很多具體手段。
第二種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里,日復一日“反思,做個好人,算了”。
“反思”就是不要覺得所有事都是自己對,遇到挫敗想一下,有可能是自己錯了,如果你能這樣消解憤怒,越來越平靜,你已經在修行。
“做個好人”就是,堅持基本的道德,做一件事想想,會不會害到一些人,如果會,要很謹慎。
“算了”就是,你有注定得不到的東西,但得到了其實也沒你想的那么好,人生殊途同歸,算了,無差別心。
在我心里,修行不是成為一個圣賢,一塊石頭,嚴苛戒律條法,假裝自己活在一塵不染的玄幻世界。
相反,修行應該是讓人更鮮活、柔軟、有彈性,獲得更自在快樂狀態的。
▲2024年,我開始試著做人物深度訪談視頻。 這件事我會在2025年繼續做下去,并且和“ 單向 空間”聯合,希望我做得愉快~因為 各種局限,訪談做得還是很簡陋,遠沒達到內心標準。 但我也安慰自己:“你喜歡,在你可以做的范圍里,你在努力做就好了。 現在很多宏大的事,對大家都不重要,何況這些小事。 對你自己重要,就夠了。”
高中的時候,我學習化學,那時候我曾冒出一個想法。
我們人類會不會是上帝的化學元素組合作品,有的人鐵多,有的鈣多,每種元素配比不同,也因此相互作用不同,彼此關系不一樣。
現在我發現自己想的,大概是對的。
以及,除了構成不同之外,“人”這個神造的化學作品,也受“大自然”這個環境影響。
流年不同,你的感情和體驗會迥異,仿佛同一個小動物,在四個季節感受很不一樣。
總結起來一句話———
“我可以掌握的東西沒那么多,我只是宇宙的意志體現。”
要修行。
所有修行,世俗一點說,都是痛苦的抵扣券。
最后,分享一個今年很喜歡的小故事。
《莊子·山木》記載,伐木者因一木不成材而不伐,可故人宰鵝招待,殺的卻是不能叫那只。
弟子問莊子:“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雁卻以不材而死。如何處之?”
莊子答道:“處于材與不材之間。如何實現呢?
適應自然,不贊不毀。以順和為量,驅使外物卻不被外物驅使。”
年過40,我徹底成為“中庸”的擁躉。
2024年,我對一些日常的幸福點,更加敏感。
▲妹妹桂任從京都來給我暖房,只要一起,在北京也能愉快玩耍。
▲2024年一個特別幸福的夜晚,是周老師和 郭老師給的。當“周家人”真幸福。
我的兒子們在長大,媽媽真的很珍惜跟你們還可以那么親昵的每分每秒。
▲2024年,我陪著老大,在九段國手江鑄久老師的帶領下,去日本參加了國際交流大賽,這對老大是一個很好的體驗。
▲老大已經沒那么喜歡拍照了,我都是偷偷抓瞬間。
▲老二還可以多拍些,但今年也是讀幼兒園的寶寶了,性格混合了霸總和傲嬌兩種矛盾,但是十分聰明,怪我,怪我,哈哈哈。
發出來的瞬間美好,是因為那是最濃縮,被篩選過的,決定好好珍藏的體驗。
至于背后那些消耗和代價。
桂伊,你辛苦了。
私下的我完全不像公眾形象里那么理性,我敏感、脆弱,有點戀愛腦,愛哭愛撒嬌,有很多內耗。
但,到底誰是完美無缺的大女主啊。
哭也好,笑也好,2024年,結束了。
感謝這一年,贈我的每場晴天。
2025年,我會好好面對所有的新故事。
最后,請允許我發個愿。
愿國泰民安,平安健康,福慧雙增,六時吉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