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穎
金融歷來被譽為百業之首。中國近代金融業也在歷經匯通天下的興盛、流金歲月的繁榮后,留給了我們一筆豐厚的文化饋贈。
當城市金融遇上歷史建筑,又會擦出怎樣的故事火花呢?【閱建筑·越金融】用嶄新的視角為大家解讀上海金融歷史建筑,講述漸漸湮沒的金融往昔。
建筑可約,亦可閱;歷史可讀,更耐品。
原中國僑民銀公司舊址
地址:河南中路368號
大樓位于河南中路與九江路的轉角處,高四層,有著典型的20世紀初期上海裝飾藝術風格,“周邊式”布局,在街道轉角道路沿線興建,底層用作商鋪使用。
1937年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隨著戰火的蔓延,作為全民族抗戰重要力量的海外僑胞以他們對祖國的赤誠之心掀起空前規模的愛國高潮。不僅建立和擴大各種抗日救亡團體,還從財力、物力、人力上支援祖國抗戰。在戰時金融網的構建中,僑資金融機構作為金融機構中的一種,成為了大后方抗戰時期海外華僑與大后方僑資銀行建立地方金融業的重要補充。
河南中路368號,與九江路的轉角處矗立著一棟四層建筑,這棟建筑為有著典型的20世紀初期上海裝飾藝術風格。上世紀20-30年代上海租界的建筑往往根據地基地形進行設計,因此形成“周邊式”“八字形式”“一字形式”“點狀形式”等平面布局。這棟樓就是“周邊式”,在街道轉角道路沿線興建,底層可作為為商鋪使用。在1947年這棟建筑作為中國僑民銀公司上海分公司辦公大樓。中國僑民銀公司由譽滿東南亞的愛國僑領梁金山先生開設,一直經營到1949年9月。
梁金山
抗日戰爭時期,海外僑胞開展了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運動,為支持祖國抗戰做出了重要貢獻。1943年是僑資銀行建立比較集中的年份,緬甸華僑梁金山先生在參與抗日斗爭中深感后方建設中資金的重要性,于是發起創建中國僑民銀公司。該公司宗旨是倡導僑資內移,調劑祖國金融,輔助經濟建設,增進僑胞福利。經云南省財政廳長向云南省主席龍云報告后,允予贊助,呈請國民政府財政特許注冊。經過3個月積極籌備,于1943年1月4日在云南昆明南屏街正式開業,資本額定法幣1500萬元。
中國僑民銀公司除經營一般銀行業務,規定存款利率特別優厚,藉以吸收僑民資金及市面游資,投資國內生產事業。成立時,公司組織分為匯兌、營業、會計三部,各埠分別辦事。1943年8月成立儲蓄部,1944年1月增設信托部。1943年7月增設下關、昭通、保山分公司及曲靖、麗江辦事處,1945年中國僑民銀公司在騰沖設立分公司。公司開設之初主要業務集中在西南地區,與公司創辦宗旨”以利用僑胞資金為發展西南實業”相符。抗戰勝利后,1945底增資為法幣1億元。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金融中心地位逐漸恢復,僑資銀行紛紛將業務中心逐步轉移至上海。僑民銀公司也于1946年7月在上海開設分公司,上海分公司地址為九江路250號(河南中路368號),上海分公司經理由歸國華僑舒子杰出任。當時在上海《申報》等報刊上投放開業廣告廣而告之。中國僑民銀公司上海分公司1947年底存款總額法幣30億元。1948年8月公司改組為中國僑民商業銀行,上海分公司改為上海分行,直至1949年9月因無力增資停止營業。
東南亞作為華僑華人僑居人數最多的區域,地理位置與中國較為接近。這里的華僑華人移民史也最為悠久,其中愛國華僑梁金山成為緬甸華僑抗日救國的領頭人,捐款捐物愛國奉獻、支援抗戰的事跡傳遍海內外。當日軍占領緬甸仰光后,梁金山先生拋棄了在緬甸經營40多年的產業,星夜兼程返回危難的祖國,返回故鄉云南保山,繼續支援滇西抗戰和地方建設事業。為充實戰時財政和輔助國內經濟建設,梁金山回國后邀集海外僑胞多人發起在昆明建立中國僑民公司(后稱中國僑民銀行),并出任董事長。中國僑民銀公司在梁金山的經營下,利用西南邊境地理優勢,經營事業蒸蒸日上。除經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外,還代理騰沖海關畹町分關收解關稅,國庫款,并派員到畹町設立辦事處,凡出入商貨應納稅款,均由畹町辦事處代辦,每月匯解昆明,僅此一項,每年即可獲得半開銀元20萬元以上。該行還附設裕民商行,經營棉紗、棉花等商品,既可避免資金遭受貨幣貶值影響,又可從中獲得利潤。1949年,保山出現了政治反動武裝組織“共革盟”,用暴力在保山發行自行制造的“流通券”兩萬元,券面為1元(強定與滇半開同值),對各大商號、百姓迫害不淺。當共革盟被剿滅之后,從未參與過金圓券發行的梁金山先生拿出500多兩黃金兌換成銀元,以1塊銀元兌換100塊“流通券”的方式收回老百姓手中的“流通券”,收回后全部燒毀,可見他對同胞的關愛之情。梁金山先生憑借自己多年進行邊境貿易的經驗與滿腔的愛國之情,將中國僑民銀公司打造成為西南地區首屈一指的僑資金融機構,深得當地政府與百姓的愛戴。新中國成立后,梁金山先生將自己創辦的中國僑民銀行股份全部捐給人民政府,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熱愛國家、為國分憂、愛國奉獻的赤子之心始終如一。
中國僑民銀公司徽章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館藏)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華僑居留地的南洋隨即淪陷,僑資的內移既可保護華僑資金,也可吸收更多僑匯,促使國內金融安全,平衡國家財政收入,華僑資本紛紛回國開設金融機構。抗戰中后期,華僑出資建立的僑資銀行是建設大后方的生力軍之一。僑資銀行通過吸收海外華僑資本及后方游資轉化為產業資本,直接或間接參與有關國防民生產業的投資;單獨或聯合其他金融業為生產事業供給資金,一定程度上補充了國家行局和商業銀行的資金不足,實現了戰時金融業的使命;僑資銀行也是開辟僑匯通路的重要途徑,對引導海外資金參加大后方各種經濟建設,有很大影響。
雖然現在的河南中路368號早為挪作他用,但僑民銀公司在戰時輸送抗戰資金,戰后恢復民國經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報效祖國的赤子之令人欽佩、永載史冊。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