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天使支教并“設為星標 ★ ” 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作者殘雪 原載《新世紀文學選刊》2009年第3期
自我反省
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一般人,哪怕是一些高等文化人,是很少注意到,自己的內部的精神活動也是有層次的??梢哉f,越是關注這一點的人,他的層次就越分明,精神的世界也就越復雜,這個人也越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反之,那些越是忽略這一點、混混沌沌得過且過的人,他的層次就越淺,越缺乏對自我的觀照。
一個人,平時的所思所想,對于世俗事物的情感反應等,我將其歸納為內心生活的第一個層次。這類精神產物還是比較初級的,粗糙的,未經過濾的,里面有很多雜質。
夜晚的夢境則是第二個層次。在那里頭,本質現身,讓人換一雙眼睛來重新看世界內部的模樣,而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對象,一個“他者”。所以人的夢境里頭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這些可能性作為暗示彌漫在風景里頭,敦促人向自己的本質回歸。但夜晚的夢還只是提供了反省觀照的可能性,還并沒有將這種可能性來付諸實踐——因為做夢是不由自主的被動行為。
只有人類的精神創造活動,才是內心生活的第三個層次。人在從事創造(音樂、哲學、藝術表演、文學等等)之際,進入到完全陌生的精神維度,在那里頭,死人開口說話,完全意想不到的畫面或事件層出不窮,一切世俗的常規全部作廢,代之以神秘的、無法把握的邏輯所主宰的沖動。而且人只有在這類創造中,才能將黑夜夢境中的可能性加以實現,達到深層次的反省。否則夢永遠是夢,同人的精神生活是脫節的。
從童年時代起,我的生活中就有兩種夢,即,夜晚的夢和白天的夢。童年時代的白日夢是很純真的,總是一個人悄悄地想那些好的,美麗的,帶有理想色彩的事。一般是憑空想象,也有的時候以故事,電影和圖書做媒介。白日夢中的“我”是比較模糊的,似乎是一個善感的、具有同情心的影子人。而白日夢的材料,則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小事。想象的目的,則是為了滿足自己各種各樣的欲望?;蛟S下意識里,有很強的要使自己變得完美的傾向。比如我極為喜歡養小動物,在寒冷的冬天,我就設想自己在結冰的路面上撿到一只凍壞了的蝙蝠。我將它帶回家,把它放在一大團暖和的棉花里頭,再將棉花團放到火爐旁,然后看著它慢慢蘇醒。這樣就救活了它。冬天沒有蚊蟲,給它吃什么呢?我要訓練它吃飯。它長啊,長啊,長得很大很大,翅膀一張開像一把油紙傘一樣。那時我就要帶著這只巨大的蝙蝠到處走,讓大家看稀奇。我還設想過自己救父親的英雄舉動,設想過從地面鉆洞,一直鉆到泉水冒出來的那種美事。
兒時的白日夢接近于創造,但還不是真正的創造。因為夢中的角色還未分裂,所以還不會自省。如我在很多文章里談到的那樣,我認為真正的創造是需要強大的理性的。只有理性可以使人潛入到意識的黑暗底層,從那里掀起萬丈波瀾;也只有理性可以通過壓制人的欲望使其產生反彈,從而去進行前所未有的表演,讓人性這個矛盾通過表演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示??墒牵赡陱鸵荒甑陌兹諌糇匀欢坏剞D到文學創作上來,在我似乎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當然這是一個質的飛躍。
不記得是哪一天,我坐在桌旁信手寫下一些文字時,一股陌生的情緒從我內部噴涌而出,我的筆突然就獲得了神力。也許是幾十年的向內凝視的習慣突然啟動了我內面的某個機制,地獄之門被打開,幽靈們蜂涌而出?
通過藝術、哲學、音樂、表演等等高層次的媒介來養成向內凝視的習慣,是作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并不一定人人都要寫哲學,搞藝術,通過閱讀和欣賞,我們可以過一種準藝術家的生活。因為哲學和現代藝術,是需要創造性的閱讀和欣賞的。如果每個人都善于反省自己,那么這個民族就是一個善于反省的民族,有理想、有生氣的民族。這樣的民族,必然擁有深層的精神生活,并且會產生大批藝術家和哲學家。
偉大的作品
都是內省的、自我批判的
我心目中的偉大作品,是那些具有永恒性的作品。即,這類作家的作品無論經歷多少個世紀的輪回,依然不斷地得到后人的解釋,使后人產生新感受。這樣的作家身上具有“神性”,有點類似于先知。
就讀者的數量來說,這類作品不能以某段時間里的空間范圍來衡量,有時甚至由于條件的限制,一開始竟被埋沒。但終究,他們的讀者遠遠超出那些通俗作家。
人類擁有一條隱秘的文學史的長河,這條河在最深最黑暗的地底,她就是由這些描寫本質的作家構成的。她是人類多少個世紀以來進行純精神追求的鏡子。
我不喜歡“偉大的中國小說”這個提法,其內涵顯得小里小氣。如果作家的作品能夠反映出人的最深刻、最普遍的本質(這種東西既像糧食、天空,又像巖石和大海),那么無論哪個種族的人都會承認她是偉大的作品——當然這種承認經常不是以短期效應來衡量的。
對于我來說,作品的地域性并不重要,誰又會去注意莎士比亞的英國特色,但丁的意大利特色呢?如果你達到了深層次的欣賞,地域或種族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說到底,文學不就是人作為人為了認識自己而進行的高級活動嗎?作家可以從地域的體驗起飛(大概任何人都免不了要這樣做),但決不應該停留在地域這個表面的經驗之上,有野心的作家應該有更深、更廣的追求。
而停留在表面經驗正是中國作家(以及當今的美國作家)的致命傷。
由于過份推崇自己民族的傳統,他們看不到或沒有力量進入深層次的精神領域。這就使得作品停留在所謂“民族經驗”“寫實”的層次上,這樣的作品的生命力必然是短暫的,其批判的力度也是可疑的(這只要看看當今中國大陸文化人的普遍倒退和墮落,看看多數美國人民對于伊戰的狂熱,以及歷來對于戰爭的狂熱就可以得出佐證)。
偉大的作品都是內省的、自我批判的。在我的明星列表中,有這樣一些作家:荷馬、但丁、彌爾頓、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歌德、卡夫卡、博爾赫斯、卡爾維諾、圣·德克旭貝里、托爾斯泰、果戈里、陀斯妥耶夫斯基等等。
這個名單中的主流是西方人和具有西方觀念的作家,因為我認為文學的源頭就在西方,而中國,從一開始文學就不是作為獨立的精神產物而存在。中國文學自古以來缺少文學最基本的特征——人對自身本質的自覺的認識。
也就是說,中國文學徹底缺少自相矛盾,并將這矛盾演繹到底的力量和技藝。傳統的文學從來都是依附的,向外(即停留在表層)的。
即使是《紅樓夢》那樣的偉大作品,在今天看來也已經很大程度上過時了,因為并不能促使人自省和奮發向上,對于人心的描述也過于浮淺,沒有涉及內心矛盾,相當于關于人的幼年的文學。
魯迅先生寫過一些偉大的作品(“野草”全部和“故事新編”中的一些),但數量太少太少,文化對于他的壓迫使他未來得及發展自己的天才。在這個意義上,大陸的文學始終處在危機之中,探討深層次人性,提升國民性的作品遠沒有形成潮流。
在我看來,中國的作家如果不能戰勝自己的民族自戀情結,就無法繼續追求文學的理想。
所以在大陸的文壇,很多作家到了四十來歲就開始退化,要么寫不出作品,要么用贗品來敷衍,蒙騙讀者。這種現象產生的根源在于民族自大的心理。我們的文化摧毀、毒害了我們的天才。
中國文化中精神的缺失導致當今的大陸文學不能生長、發育,就像一些長著娃娃臉的小老頭,永遠是那么的老于世故,永遠能夠自圓其說,具有世界上最出色的匠人的精明,卻唯獨沒有內省,沒有對于自身的批判。在所有涉及自身的方面,大部分大陸作家都或者用一些白日夢來加以美化,或者用古代文化提倡的虛無主義來化解矛盾。
沒有精神追求的文學是偽文學,描寫表面的經驗的文學則是淺層次的文學。這在當今的文學發展中好像是個世界性的問題。物質世界的飛速發展已經使得大部分作家越來越懶,越來越滿足于一些表面經驗,而讀書的人,也在一天天減少。
據說實驗小說在日本這樣的國家已經很難得到出版了,而集體自殺的事件在這個國家倒屢屢發生;又據說連在德國,這個思想之父的國度里,人們也不看實驗小說了。
幻滅感如同黑色的幽靈在世界游蕩。然而我仍然相信,那條隱秘的長河是不會斷流的,盡管歷史有高潮也有低谷。
任何時代總會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以自己默默的勞動為那條河流注入新的活力。延續了幾千年的理想還將延續下去,同這個浮躁、淺薄而喧鬧的世界對抗。
偉大的作品都是徹底個人化的。因為人只能在真正個人化的寫作中達到自由。不在寫作的瞬間拋開一切物質的累贅,不同物質劃清界線,靈感就無法起飛。而這種活動力圖達到的就是個人的人格獨立。
要做到這一點對于一位中國大陸作家是特別困難、特別需要勇氣的事。文學的實踐就是這樣一種操練。
像西方作家但丁或歌德那樣來認識、拯救自身,并將其作為最高的目標的人在大陸太少太少。一談及文學,人們就理所當然的認為只同表面的經驗,“共同的”現實有關,接下去自然就只能涉及如何樣完善表達的“技巧”,如何樣將陳詞濫調弄出些“新意”的問題了。
文壇上很有一些高調的理論家,提出要肅清純文學的影響,大力提倡所謂“現實關懷”。且不說此處對于“純文學”的定義含混滑稽,所謂“現實關懷”這種陳詞濫調我們已經聽了好幾十年,實在是同真正的文學無關。
只有個別作家注意到了在我們的經驗世界之外,還存在著另一個廣大得多的世界等待著我們去遭遇,去開拓。我認為,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的擁有者,中國作家在這方面本應是得天獨厚的。
問題只在于你是否能戰勝自己的文化的惰性,從另一種文化中去獲取這種開拓的工具。我們不去開拓,那個廣大無邊的領域就根本不屬于我們。
一位作家,不論他用什么方法寫作,只要他有認識自我的好奇心,改造自我的沖動,有開闊的胸懷,就一定會進入人性探索的深層領域,將那個古老的矛盾進行我們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演繹,在自救的同時影響讀者,改造國民性。
偉大的文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她就屬于踏踏實實地追求的作家,她的內核就是人的本質。每一位能在文學創造中將理想盡力發揮的作家,在寫作的瞬間都是偉大的作家,這樣寫出的作品則是偉大的作品。
當然各人的先天能力有大小,能否成為明星并不重要,只要處在偉大的追求境界中去完成自己,就是最大的幸福。我想用莎士比亞的話來結束這篇文章:
“上帝造我們,給我們這么多智慧
使我們能瞻前顧后,絕不是要我們
把這種智能,把這種神明的理性
霉爛了不用啊。”
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兒童的未來在教育
未來是一個需要創造力的時代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當下環境下培養出應有的創造力?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孩子
在老師陪伴下建立屬于自己文化的歸屬?
有沒有一種教育能讓老師
與孩子一起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尋找有緣家庭,一起探尋適合兒童的教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