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妃晴雯
——洞燭
妖嬈桀驁
極為特別的存在
比起《金瓶梅》的張揚犀利,《紅樓夢》對當時的體制和主流意識形態要溫和得多,也謹慎得多,在主題設定上,只是“幾個異樣女子,或情或癡,或小才微善”。
這擺明了就是只為閨閣列傳,絕不涉及時局的意思,求生欲是很強的。
但晴雯是個例外。
晴雯的形象設計,帶有濃厚的傳說中的"妖妃"特質。她的張揚與不羈,使她成為大觀園中極為特別的存在。
最經典的就是撕扇。
事情發生在第三十一回,回目叫“撕扇子作千金一笑”。
”千金一笑”是個常用成語,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只為博寵妃褒姒一笑,終于導致亡國。
正文里則是這么寫的:
寶玉笑道:“你愛打就打,這些東西原不過是借人所用,你愛這樣,我愛那樣,各自性情不同。比如那扇子原是扇的,你要撕著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氣時拿他出氣。就如杯盤,原是盛東西的,你喜聽那一聲響,就故意的碎了也可以使得,只是別在生氣時拿他出氣。這就是愛物了。”晴雯聽了,笑道:“既這么說,你就拿了扇子來我撕。我最喜歡撕的。”寶玉聽了,便笑著遞與他。晴雯果然接過來,嗤的一聲,撕了兩半,接著嗤嗤又聽幾聲。寶玉在旁笑著說:“響的好,再撕響些!”
寶玉所謂”你喜聽那一聲響“,雖然談的是砸杯盤,但前后文貫穿,自然是撕扇的聲音。
喜歡聽撕東西的聲音的名人,當然是夏朝亡國之君夏桀的寵妃妹喜,該女平生所好,是愛聽”裂帛“,也就是把絲綢撕破的聲音。商湯滅亡夏朝后,妺喜與夏桀同奔南巢(今安徽巢湖西南)而死。
從回目到正文,晴雯對標的,一個妹喜,一個褒姒,都是歷史上著名的妖妃。
寫得妖嬈、桀驁,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象征意義。
唯恐擔心讀者看不懂,所以又在后文特意寫了晴雯針戳墜兒的情節,進一步凸顯了晴雯的強勢與"狠毒",來引申傳統中對妖妃的刻板印象。
先抑后揚
亮麗的風景
這是很有意思的寫法。
晴雯的形象明顯參照了妖妃的特質,但她的性格卻與傳統的妖妃形象形成鮮明反差。
在《紅樓夢》的敘述中,晴雯并未與寶玉有任何逾越倫理的私情,她的言行舉止更多是一種純粹的情感流露。
寶玉對晴雯充滿偏愛,作者也對晴雯充滿偏愛。
無論是她的機智、她的坦率,尤其是她病中補裘時的大勇,都被刻畫得格外動人。
這種偏愛,以先抑后揚的方式表現出來,實際上是在告訴讀者,晴雯一切形式上"妖妃"的表現,并不能導致她是妖妃的事實,她有操守,能檢點,光明磊落且敢于表達自我,她的美麗與性格,讓她成為寶玉身邊一道極為亮麗的風景。
但這沒有用。
單單是”妖妃“的這些形式,已經使她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有限資源
對女性的刻板偏見與苛刻要求
晴雯在大觀園中,無可避免地引發了其他丫鬟與老媽子的妒忌。糟糕的是,這種妒忌并不僅僅針對晴雯的容貌與才華。
在大觀園這個封閉的環境中,晴雯憑借著她的能力與寶玉的偏愛,客觀上確實獲得了超越其他丫鬟的待遇與地位,更不必提身處底層的婆子們。而這種不對稱的分配,則直接挑動了群體中對公平與平等的敏感神經。
事實上,扇子莫名其妙被晴雯撕壞的麝月,未必就真的喜歡這個場景。她脫口而出的評價是”造孽“,不滿的態度是很明顯的。
但寶玉寵晴雯,麝月自然不敢掃興。
問題在于,資源總歸是有限的。
晴雯撕了扇子,就有人用不到;
晴雯偷懶,別人就只好多干。
其他丫鬟與老媽子對晴雯的敵視,實際上折射出整個賈府乃至傳統社會中,弱勢群體對有限資源分配的焦慮與不滿。
所以,晴雯的悲劇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悲劇,更是集體心理與階層矛盾的一種體現。
晴雯最終被驅逐,不久病逝,這是她悲劇命運的高潮,也是整部書中最不忍卒讀的情節之一。而王夫人驅逐晴雯的理由,一部分是對晴雯的美貌感到不安,認為晴雯的存在可能會對寶玉產生不良影響;另一部分,則是她親眼看見晴雯責罵小丫鬟,這個行為被放大為“不安分”的證據。
在王夫人眼中,晴雯的存在象征著對家族秩序與道德規范的潛在挑戰。而晴雯的命運,也由此成為整個傳統家族制度對女性的刻板偏見與苛刻要求的縮影。
撥亂反正
挑戰傳統對妖妃形象的負面印象
恰恰是在這個層面上,作者試圖通過晴雯的命運,來挑戰傳統對妖妃形象的負面印象。
歷史上的妖妃,往往被視為禍國殃民的象征,但實際上,這種印象更多是后人為政治目的而塑造的偏見。書中晴雯的悲劇命運,正是對這種偏見的深刻批判。
作者試圖用晴雯的形象,隱喻地指出,所謂妖妃,并非道德敗壞之人,甚至可能是擁有正直與善良特質的好人。妖妃的悲劇,更多是源于權力結構的不平等與對女性的壓迫,而非她們自身的問題。
作者對晴雯的同情與悲憫,是他對妖妃形象進行人性化重塑的撥亂反正。他試圖用客觀的筆墨告訴讀者,歷史上的妖妃,可能和晴雯一樣,是被冤枉的。
以禁效尤
對公正性的擔憂
是的,作者確實觸摸到了這個問題,他也努力做出了各種展現,以證明自己的觀點。
但真正能解除這個悲劇的,恐怕還得是當代人。
事實上,妖妃也許真的是被冤枉的,但妖妃形象之所以在歷史上被反復丑化,還有更深刻的原因。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在于皇帝作為國家資源的掌控者,其個人情感被視為公共利益的威脅。
簡單說,皇帝不配擁有人的情感。
儒家文化不單反對妖妃,也反對太監和外戚,還反對藩鎮,反對武將......
總之,反對除了皇權及其直屬的文官系統之外的一切其他力量。
這是基于對公正性的擔憂。
因為一切資源和利益的分配,都來自于,且僅來自于皇帝的權力。
皇帝的權力太大了,大到他不能有人性。
這就是天家無私事。
而要防備皇帝有私事,首先就是要防備皇帝有私心。
最大的私心,當然是愛情。
但要徹底杜絕皇帝的人性,這怎么可能做到呢?
所以,就想盡一切辦法,把潛在的妖妃清除掉,就算趕不走,也要拼命罵,以禁效尤,
然而,這種對皇帝個人情感的壓抑,卻讓許多無辜的女性成為犧牲品。
當個體的情感與人性被視為威脅時,怎么做都是擰巴的。
晴雯在賈府權力結構中的困境與掙扎,很可能是歷代妖妃早期的真實寫照。而當妖妃真的在文官眾口一詞的詆毀下,在后宮中的血腥傾軋中一路披荊斬棘脫穎而出的時候,她們的心腸也就變硬了,曾經的活潑變得深沉,曾經的愛情也難免變成心機。
一路上的屈辱和隱忍,則變成了旁若無人的肆無忌憚和極端瘋狂。
人是會變的,因為人是會被重新塑造的。
趙姨娘也是年輕時候過來的,也曾經是寶玉口中的珍珠,而她最想做的,則是謀害寶玉和鳳姐。
一個是可能性最大的繼承人,一個是當今的當家人。
妖怪都是人創造的,妖妃也是。
訂閱本號
光顧小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