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有條留言——也不只這一條——這兩年不斷有老荔枝表達類似情感
就是現在力哥和早年大不一樣,不再意氣風發,勇往直前,這和我以前一直給大家傳遞的“悲觀者可能正確,樂觀者最終賺錢”,“經濟周期的上下波動只不過是人性弱點的反復發酵”之類的積極信念不一樣
他們懷念曾經的我,也希望我對未來能重拾信心,人活著不就仰仗著那一絲希望嘛
問題是,現實就很打臉啊……
不看短期,過去整整15年,A股長期實際年化收益不到4%,和債券差不多卻要承擔高得多的波動率,韭菜反復被割
這波熊市已持續4年,照理說物極必反,25年反而可以樂觀點,結果開年又是啪啪打臉,機構繼續出逃……
那些擁有更大資金和更靈通消息的機構投資者都沒信心,你要小散戶充滿信心,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更讓人揪心的是樓市,大部分房子往后看30年都看不見希望……
按現在救市力度,已經不是首付跌沒了的問題,大部分房子都會往高位腰斬方向繼續跌……
但真正問題并不在這,而在那些沒法細說的問題上
因為這些問題,這個下降周期可能還要持續10年甚至更長時間
可人生有幾個十年?
每次說起這些,總有小伙伴真不明白,問題到底出在哪?
我語言直白點,尺度稍大,就容易掛……
想到李錄近期做了一個公開演講,尺度很舒適,卻柔和點出了深層次問題
原文27000多字,有興趣的戳這里:
沒心思看長文的,我把其中關鍵部分拎出來——
1
2019年后這五年,無論中國還是全球,都發生很多變化,帶來很多困惑
國內方面,就業確實面臨很大壓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6到24歲的年輕人失業率已達到20%
就業問題背后反映出的是民營企業的信心問題
因為今天中國約有7億到8億就業人口,其中90%的崗位是由非國有企業和個人提供,主要是民企,國企只提供10%
就業主要折射出民營經濟問題,近年來民營企業家在財產安全甚至人身安全方面也面臨一系列問題
還折射消費者信心問題,背后是財富性資產大幅縮水,尤其房產
房產曾一度占到中國家庭財富70%,目前也有60%,仍是家庭財富首要來源
房價和股市大幅下跌,必會影響到人們的消費信心和對未來的預期
過去幾年,我們實施的主要是供給側改革,但當前問題主要出在需求側,這也導致通縮
國內流行“卷”這個字,實際指的是通縮環境下的極度競爭
正常經濟增長情況下的競爭不是“卷”的形式,而是螺旋向上
此外,當前趨嚴的環境下,官僚體系缺乏有效的正向激勵機制,出現了“躺平”現象,也影響了政策的傳導和執行
中國經40多年發展,在全球制造業附加值中占比超30%,但自身消費只占其中一半,意味著中國生產的商品有一半需要銷售到國外,最大客戶是發達國家
雖然東盟已成為中國最大出口伙伴,但最終消費很多不在東盟,它是轉口貿易,最終消費還是要回到發達國家
國際方面,最大變量是美國對自身在國際社會中扮演的角色發生了根本性的質疑
二戰后,美國在全球事務中一直扮演“錨”的角色,維系和平、國際貿易穩定、航海貿易自由、國際資本流動,構建了可被稱為“美國秩序”的國際體系,各方各面,美國都扮演著核心作用
然而近年來,全美上下對美國扮演這一角色是否值得產生根本性質疑
美國承擔全球80%軍費,同時作為全球經濟最終購買者、貨幣提供者和最終消費市場,穩定全球秩序
現在美國人普遍認為這個過程中美國得不償失,中國搭了美國秩序順風車,崛起后對美國秩序反而構成根本性甚至敵對性挑戰
這不僅引發中美關系深刻變化,也給未來的國際秩序帶來巨大不確定性
這種困惑不是短期現象,而是長期問題,因而引發人們對未來前景不確定性的強烈擔心
2
這些困惑并非中國獨有,所有國家在經歷工業起飛、邁入中等收入階段之后,都會進入中間盤整期,有些國家成功跨越,有些至今還在中等收入陷阱中掙扎
文明演進分三階段:1.0狩獵文明、2.0農業文明,3.0現代科技文明,中間盤整期為2.5階段,中國今天正處在2.5階段
現代化本質是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結合所帶來的自動的、復利性的、持續性的經濟增長
與改開初期比,中國經濟實際增長達數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社會治理、人文心理、政治制度并未發生同等程度的復利性變化
原因是千萬年來,人的本性沒有發生過根本性變化,但經濟卻經歷了三次偉大躍升
當早期工業起飛階段結束,經濟復利發展的現實與社會、心理、政治治理方式的緩慢變化或沒有變化間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巨大落差
2.0農業文明時代,土地和人口是決定經濟體規模最主要指標,但農業經濟存在天花板,土地增加帶來人口增長,但人口增長超過土地承載力時,土地無法支撐更多人口,必然要對外殖民擴張,爭奪更多土地
但在3.0現代科技文明時代,隨著經濟進入到可持續的、復利性的增長階段,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因和動力不再是土地和人口,而是市場的大小和生產要素流通的充分程度
比如一戰爆發時,多方都以為戰爭會在幾周內結束
但土地爭奪的戰爭一旦打響,民眾心理上根深蒂固的觀念被全面激發,導致已工業化的歐洲迅速陷入全面戰爭,所有參戰帝國無一幸免,全部崩塌
二戰本質是一戰的延續,工業化帶來的巨大破壞力,使兩場戰爭的結果格外慘烈
德日雖為戰敗國,但其在戰爭中的訴求都因戰敗后的被迫改革得以實現
主要原因在于美國成為史上第一個戰爭勝利后將獲得的全部領土無償還給原有國的國家,曠古未見
作為交換,美國建立起一個以美國理念為基礎的國際貿易、商品交易和資本交易體系,所有盟國都加入這個體系,使得這些國家和美國一起實現了無疆界的經濟發展
因為科技文明時代,土地不再是經濟增長最重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市場規模和經濟要素的充分流通,包括技術、人力和資本要素
再如政府很多政策要區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強調集中支持實體經濟,“脫虛向實”
這種概念區分在工業起飛階段真實存在,因為工業起飛是把農業資源用工業化來解決
但進入2.5階段,尤其進入成熟經濟階段后,這種區分已不再成立
游戲是虛擬經濟還是實體經濟?
很多人認為是后者,但在今天俄烏戰場,決定勝負的已不再是坦克、機槍,甚至不是缺乏智能的導彈,而是智能無人機
而智能無人機的操控者都是游戲玩家
芯片是中國近年著力發展的實體產業,英偉達顯然屬于實體經濟,但從93年創建以來,英偉達從未生產過一個晶圓片,全由臺積電代工,英偉達實際上是一家軟件設計公司,在AI應用出現前,英偉達最大客戶是游戲公司
再如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職能應該是什么?
農業時代,集權和分權都有一定益處
計劃經濟中,政府是指揮型職能,改革后過渡到指導型
但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義是:所有重大經濟決策需由個人利益攸關的企業家,在充分競爭的環境下獨立、分別地做出
國內層面,今天中國經濟規模已達18萬億美元,企業總數上億,每天都要作出數十億、數百億美元經濟決策
這些決策的復雜性,遠不是任何少數官僚能影響、規劃和指導的
國際層面,中國生產的產品一半銷往全世界,中國已成為120個國家的第一或第二大貿易伙伴,這些國家數十億人的生活,也深受中國十億個私人決策影響
大多數國家在從農業經濟向現代科技經濟轉型過程中,政府職能已逐步從指揮、指導型轉變為共和、商議、支持和服務型
如果中國政府仍然用指揮型或指導型職能來思考和應對問題,受影響的不僅是中國十幾億人,還有全世界十幾到二十幾億人的生活
3
中國個人消費占GDP比重只有40%,這一比例近年來持續下降
與此同時,儲蓄率卻持續上升,從40%增加到50%
絕大部分儲蓄留在銀行體系,銀行體系主要由國有銀行控制,但國有銀行體系無法將這些儲蓄充分地交換到經濟循環中
要讓儲蓄資金進入到真正有利于經濟增長的體系,需要一個現代化的資本市場和現代高效的金融體系,來促進資金的有效配置和流通
資本市場不僅提供資金,更重要的是能建立一整套完整的信用體系
和信用體系相關的又是一整套法律制度、糾紛處置、習慣性做法、還有公眾的信任
我們目前建立的還是啟蒙階段的資本市場體系,近年也在萎縮
中國現有這套體系遠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資本市場體系,目前沒有能力把大量儲蓄轉化成潛在的消費,把經濟運轉起來
但中國有個機會——香港
香港具備現代資本市場所有要素:完備的制度、法律、歷史傳統,糾紛解決機制,信用中介機構和傳統上國際投資人和國際社會對它的信任,但這些優勢尚未被真正利用起來
如果香港優勢能被真正利用起來,它可以作為中國資本市場重新運作起來的重要胚胎
但這幾年一些做法已威脅到香港作為獨立金融市場存在的根基,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后果不可估量
中國經濟與潛在真實增長水平之間還差得很遠,目前只能依賴政策刺激,但刺激不太可持續
只有通過刺激帶來可持續的增長才有效,否則只能永遠依賴新的刺激,經濟還是起不來
我們常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想,在市場經濟中已經實現
這個體系當然不完美,但在人類發明的各種不完美制度中,市場經濟無疑是最偉大的制度發明之一
這已被過去幾百年中各種成功和失敗的社會實踐反復證明,不必再去批判和否定這些已形成的共識,無需再支付這種違背常識的代價
市場經濟中,絕大部分資源分配的決策需要由私人來做出
中國市場經濟的成功,就是在政府不斷讓權、不斷退出、從指揮轉變為服務型職能的過程中實現的
還要提供對人身和財產的基本保障,否則誰也做不來成功的企業
法律糾紛的解決需要有程序正義
“法制”不等于“法治”,“法治”意味著政府行政權力受到法律嚴格制約,如果發生“隨意執法”、“選擇性執法”、“遠洋捕撈”等現象,企業家有沒有權利通過法律來捍衛自己的正當利益?違法的官員會不會受到應有的法律懲罰?縱容違法行為的官員,會不會受到法律的懲罰?
普通民眾和企業家能不能通過法律和程序有效地維護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只能通過有更高權力的上級領導行政干預?
真正的現代化是中國能依靠自發的、內生的力量,產生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其中最大動力來源于個人消費占GDP的比例,其他都服務于它,都不是可持續的。
但今天居民消費只占GDP40%,且有高達50%的儲蓄率,只有提高居民收入占比,降低儲蓄率,才能轉換成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源動力
相比之下,越南居民消費占GDP比例為55%,印度有60%,美國更是超70%,它們的增長是可持續的,但我們還沒進入到這個過程,這既是我們當下的挑戰,也是重要的機會
要從當前低迷狀態中重新點燃經濟增長的動力,需要找到一個抓手
但如果所有方面都想抓,很難成事,“既要、又要、還要”很難做到,所以要有突破、要有重點
經濟整體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鏈條,包括企業家精神、消費者信心、官員體系正向激勵、外資的信任、中美關系改善、外貿環境優化,恢復香港金融市場活力……這些節點彼此關聯,相互作用,激發任何一處,都能點燃整個經濟鏈條
但現在鏈條所有節點都出了問題,這就是我們面臨的時代困惑
從24年9月開始,至少看到政策發生了很大轉向,只要不斷試錯,堅持不懈,最終總會點燃某個節點
一旦點燃,每個節點都會帶動別的節點
所以不必拘泥于某個固定的方向,只要環境相對寬松,對于中國這樣龐大的經濟體,很多真正引發巨變的時刻往往是偶然發生的
這篇看完還不過癮的話,可以溫習下封城期間力哥寫的,核心思想一樣,當時我可被殖人漢奸各種噴
2年半過去了,那些當年噴我的朋友,不知道今天作何感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