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圖昨天看到關于蝠鲼的一條視頻下面一個網友評論,說第七代戰斗機上天入海的藍圖來了,大概就是這個意思。猛一看,這個想法還不錯,但是細細一想,這不太可能實現。
如果對交通工具領域的花邊新聞有所關注,可以發現“飛行汽車”是個相當吸引人的東西,百年以來每隔幾年就有人把這種看起來似乎難以成熟的玩意翻出來“重新發明一遍”,雖然從實用的角度來說確實稱不上有用,但至少證明制造一種可以同時在地面和空中使用的載具問題不大。
而比起飛行汽車,水陸兩用汽車是技術上更為成熟的東西,此類載具不但歷史更為悠久,更在二戰期間創造了美德兩個主要交戰國均生產突破萬輛的生產記錄,時至今日這種古老的載具仍未退出歷史舞臺。
然而,時至今日幾乎沒有既能夠在空中飛行、又能夠在水中或水下航行的載具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其實非常簡單:由于空氣阻力和液體阻力特性的極大差異,很難找出一種線形同時符合在空氣中和水中都能有較好的減阻效果。
對飛行器發展歷史有所了解者應該能注意到,在20世紀前半葉一度輝煌的水上飛機,到冷戰開始后突然陷入低潮,特別是采用噴氣式動力的水上飛機寥寥無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在于水上飛機(特指非浮筒式水上飛機,下同)為滿足在水面滑行起降,必須具有適應水體流體力學特征的“船底”,而“船底”不但會增加飛行器的死重、增加設計難度,更重要的問題在于會破壞飛機的空氣動力學設計、導致飛行性能下降。
這一問題在飛機飛行速度較慢的活塞式飛機時代尚不明顯,到噴氣式時代以后,由于飛機的飛行速度已經進入高亞音速和超音速階段,“船底”對飛行性能的影響就愈發突出了。
迄今為止,世界上能具有超音速飛行能力的水上飛機僅有上世紀50年代由美國康維爾公司設計的F-7戰斗機,這種可水面起降的飛機姑且因遷就水面滑行而導致飛機的高速飛行存在穩定性問題,如果要設計一架可在水下潛航、并且能高速飛行的飛機,簡直無法想象。
因此,為戰斗機增加水體中的航行或潛航能力,僅從飛機設計的基本要求就已經否定了,更遑論具體到哪一代或者哪個型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