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走向復興,就必須要解決內卷的問題。
??葱侣劦呐笥讯记宄瑥娜ツ晗掳肽觊_始,高層就多次提出要反對“內卷式的競爭”,這一點通過中央zzj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容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在2025年,反內卷一定是國內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
很多人可能不清楚為什么上面突然要反對“內卷式的競爭”,今天我從國家和企業的角度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為什么西方能夠崛起?在歷史上中國領先世界上千年時間,一直都走在世界的最前沿,但是最近幾百年,中國卻突然被西方給反超了。
很多人不清楚背后的真正原因,就簡單的歸因于因為大航海時代,西方發現了新大陸,從而帶動了西方的技術進步,而咱們閉關鎖國,所以錯過了發展的良機,甚至就連教科書都習慣了這套簡單的說辭。
但實際上這樣的說法是有偷懶的嫌疑的,它只是告訴了你一個客觀結果,而沒有從根上挖出中西方拉開差距的真正原因。
比如說為什么西方熱衷于搞大航海遠行,而咱們卻不思進?。?/p>
有人說是因為技術,西方的航海技術更先進。
這是典型的胡扯,因為中國的航海探索比西方還早,早在1400年左右的時候,鄭和就多次下西洋,當時他造的寶船長度高達148米,而哥倫布和麥哲倫坐的小船尺寸卻只有20米左右。
明朝的船隊人數高達上萬人,而西方的航海小編隊普遍只有幾百人,所以無論是技術還是出海的人數規模,中國都遠超同期的西方,這是任何一個有基本歷史常識的人都應該清楚的事情。
但就是在技術領先的情況下,我們還是錯過了大航海時代的紅利,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我個人認為,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那就是咱們缺乏持續出海探索的動力。
這一點又可以分成兩個角度來看。
先說第一個角度,商業收益太低。
西方之所以要探索新大陸,是因為他們可以到非洲和美洲去找黃金和白銀,然后拿著金銀來東方換取瓷器、絲綢還有香料,在這個過程中,西方累積了巨額的財富,從而可以進一步擴大再生產,提高生產力的水平。
但是咱們不一樣,在歷史上很長的時間之內,咱們和外國的貿易都是貿易順差,我們無法從老歐洲或者非洲地區獲取到足夠多、且我們需要的商品,這就導致我們沒有動力去開拓海外領地,著名的鄭和下西洋,我們出去走了一圈,竟然還是虧錢。
這種差異就導致我們不愿意繼續花錢去進行海洋探索,因為是賠本生意。
再來看第二個角度,向外探索缺乏緊迫性。
歐洲由于歷史和地理環境的原因,整個大陸碎成了幾十個國家,從1600年到1900年,幾乎每一天都在打仗,因為這個原因,歐洲最開始的探索行動,基本都是為了尋找更多的資源, 去保證自己的國家可以更好的活下去,比如說最早開始進行海洋探索的幾個國家,西班牙、葡萄牙,都是因為當時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太大,急于破局。
而中國則是另一番場景,到清代乾隆時期的時候,經過平三藩、收臺灣,滅準噶爾,基本肉眼范圍之內所有的敵人都已經被咱們征服,國內出現了穩定的一體化局面,國外又沒有出現強勁的外敵,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就沒有動力繼續對外探索。
而且中西方還有一個明顯的差異,那就是人口規模不在一個量級,歷史上,西方很多時間,人口都只有咱們的一半或者1/3,地廣人稀的基本局面,讓他們更傾向于用機器和工具來解決問題,而咱們則更傾向于用加人來解決問題。
最鮮明的案例就是織布,西方為了提高效率,就發明了紡織機。
而中國人扭頭一想,就多加了一個人去解決問題。
解決思路的不同,就讓二者技術發展的路線也完全不一樣。
當我們還沉醉于天朝上國的幻想中時,西方通過對外殖民獲得了大量的資源和財富,然后用搶來的財富投入生產開啟工業革命,當生產力提高之后,他們獲得了更先進的武器,又可以拿著這些武器去征服更多的土地,這一套運作模式形成了正向循環,從而讓西方在實力上反超了我們。
我看問題喜歡從內驅動力的角度去進行分析,因為我個人認為一件事情的發生應該是有內在驅動力的,就像一個人為什么要吃飯,是因為肚子餓要生存一樣,一個國家的發展,也是同樣的道理。
西方之所以積極的開展大航海,并不是他們比我們先進,反而是因為他們的生存環境更加惡劣,不對外擴張就無法生存,所以被逼著發現了新大陸。
反觀咱們,現在我們國內之所以會這么卷,我個人認為是有兩個關鍵原因的:
一個是前些年很多企業確實是沒有那個技術能力去出海,在國內混下還可以,一旦出海就很難在國外的環境生存,所以它們不愿意出海。
另一個是咱們國內的市場就夠大了,14億人其實是一個非常夸張的數字,這一點通過電影行業就能看出端倪,美國的電影面向的是全球市場,而咱們的電影市場,除了國內,大概也就東南亞等地還有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中國的電影總票房,卻大體能和美國處于同一水平。
這樣的情況在國內還有很多,大量的企業只要能做好國內市場,就能賺大錢,壓根就不用考慮出海的事情,所以他們也不用在技術上進行多大的創新,因為通過極致的壓縮成本就能占據國內市場。
大家一定要清楚,內卷的本質其實還是因為技術不行,所以只能在成本上下功夫。
你的工人一天工作10個小時,月薪4000,你的商品定價1000。
那我的工人一天工作12個小時,月薪3500,我的商品就能定價800。
中國大部分企業都是這樣玩的,先壓縮工人的工資,然后把省出來的錢拿出來打價格戰,通過價格戰搶占了市場,一家獨大之后,再開始割韭菜。
這套模式簡單粗暴,很多老百姓也很喜歡,就拿我家附近開的兩家零食店鋪來說,兩家為了競爭,大打價格戰,一開始都是8.8折,后來有一家降到了8.5折,最后一路壓縮下去,最后的優惠就定格在了6.1折,然后兩個月后,有一家零食店扛不住壓力倒閉了。
這就是中國市場的一個縮影,愿意和華為一樣進行研發投入,去海外拼刺刀的企業還是有點少,大部分企業都安于現狀,只想在國內卷。
企業卷,壓力就會傳導到員工身上,表現出來的現象就是,工資不漲,甚至降薪,工作時間越來越長,更可怕的是,消費者往往還會更加愿意買這種內卷企業的商品,因為價格低,這樣就會形成惡性循環,讓大家都跟著一起卷。
這種現象肯定是不合理的,不管是從個人還是國家的角度來看,都必須要禁止,所以國家才反復強調要大力整治內卷式的競爭。
這樣做有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逼著國內的企業進行技術升級,讓大家主動走出去,而不是擠在一畝三分地窩里橫。
只要這件事能夠做好,那至少能帶來三大好處:
第一,民間科技創新的力量進一步增強,讓中國企業更具有國際競爭力。
第二,中國的產業升級進一步提速,中國產業的韌性進一步增強。
第三,中國工人的壓力會顯著減輕,不管是工作時長還是工作待遇都有望得到改善。
總之,做好“反內卷競爭”這件事情,絕對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