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與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碳中和國際研究院,近期舉辦了《碳市場2.0:林業碳匯的國際進展與本土實踐”媒體工作坊》,與來自研究機構、咨詢機構、社會組織與媒體的嘉賓共同探討,挖掘林業碳匯領域值得報道的故事。
在開場環節,綠色和平傳播經理蔡元慧表示,目前關于碳匯項目的媒體報道并不罕見,尤其是在地方媒體,許多報道傾向于從綠色金融成果的角度來報道林業碳匯交易。然而,單一角度的報道無法充分呈現林業碳匯話題的復雜性,我們也需要把當前以林業碳匯名義而產生的不合理、不規范問題展露在陽光下,以更客觀、更多元的維度來分析和報道這一主題。
在東南亞、非洲和美洲,一些林業碳匯項目在實施多年后,在近年被多家媒體的獨立調查發現存在數據造假和重復計算等問題。這些“明星項目”是否真正實現了它們所宣稱的減碳效益?當減碳目標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標發生沖突時,哪些解決方案是真正值得推廣的,哪些需要我們批判性地審視?
針對這些問題,多位長期觀察碳市場變化趨勢的嘉賓,在后續分享中對近年來林業碳匯交易的發展進行了系列分析回顧。
碳市場報道:如何殺出自己的市場?
分享人:呂雅寧 綠色創新發展研究院(iGDP)
買一張‘碳中和’機票,是高碳行為的“贖罪券”嗎?種一棵樹,真的可以抵銷當下的碳排放量嗎?每一片森林,都可以“讓空氣變成錢”嗎?一場森林大火之后,碳匯是否就變成了碳源?
呂雅寧曾經在36氪擔任記者,撰寫了多篇關于碳信用市場機制及相關爭議的文章。
呂雅寧分享到,在碳市場領域,國內媒體在很多話題上還有很大的報道空間。包括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下一步擴容;國際碳市場機制,特別是《巴黎協定》第6.4條款涉及到的跨境交易和雙重計算問題;自愿碳市場的項目監管與風險問題等。
呂雅寧還發現,在碳市場報道中,有一些基本概念術語常常被混淆,例如混淆強制碳市場及自愿碳市場,混淆地方試點與全國碳市場。有時,碳市場報道還會“聽風就是雨”,傳遞模糊信息。例如: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9)開幕后,很多媒體報道說全球碳市場由此啟動,但事實并非如此;另外,這幾年有關CCER重啟的話題被頻繁報道,不時會出現“CCER正式重啟”的新聞標題,但實際 上報道時只是一些前期準備工作的推進,而非正式重啟 。
呂雅寧建議,在報道中,需要注重信息素材的科學客觀性,盡可能參考權威的信息來源;挖掘碳市場的多面性,采用辯證性思維,思考經濟效益背后的多元影響;從讀者更加熟悉的角度切入主題,并融入更多地方敘事,加強與公眾生活視角的鏈接。
不止于碳:
多重效益森林修復的實踐案例
分享人:竇虹
云南省綠色環境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
多重效益森林是協同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治理的選擇,是助力‘雙碳目標’和’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的途徑。
竇虹分享了云南騰沖CDM小型再造林景觀恢復項目實施中的經驗,該項目以恢復生物多樣性為主要目標,并將當地社區受益作為目標之一。項目不僅是全球第一個獲得氣候社區生物多樣性標準(CCB標準)金牌認證的多重效益森林項目,也是全球第二個成功交易的林業碳匯項目。項目產生的碳匯量在國際市場上出售,讓2108名農戶得到林業碳匯收益。
竇虹表示,國際林業碳匯買家更愿意參與多重效益森林的林業碳匯購買,以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減緩氣候變化的協同。她建議,林業碳匯項目在開發中,需要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社區受益。林業碳匯項目開發應避免以碳作為單一指標,避免項目給生物多樣性和社區利益帶來的負面影響。
竇虹還分享了多重效益森林在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NBSAP)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她表示多重效益森林是助力“雙碳”目標和NBSAP目標實施的重要途徑,多重效益森林的原則應該應用于林業碳匯和各類森林生態修復活動中。
放棄“碳中和”的背后:
國際化企業對林業碳匯的態度變化
分享人:彭紀來 商道縱橫咨詢管理合伙人,
北京公司總經理
高質量的林業碳匯和企業ESG報告一樣,披露和第三方評級是關鍵,確保信用是基礎,只有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才能使林業碳匯交易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根據彭紀來的分享,國際企業對待林業碳匯的態度有一個演變過程——從最初將林業碳匯視為單純排放補償工具,到現階段將林業碳匯作為凈零戰略核心組成部分,同時也更加注重項目質量、多重效益和長期環境影響。展望未來,彭紀來認為碳信用市場將朝著質量導向、多元主體參與、制度完善和市場統一的方向發展。
彭紀來介紹了一些國際互聯網企業使用林業碳匯抵銷其排放,以期實現凈零目標的案例。然而,他也提醒,林業碳匯項目周期較長,項目管理和運營存在長期風險,同時由于其減碳效果存在爭議,如果企業過度依賴購買林業碳匯而非減少自身排放,可能面臨外界質疑,認為其是“漂綠”行為。彭紀來建議,企業應該優先自身減排,碳抵銷僅是輔助手段,同時企業應對林業碳匯項目持審慎態度,充分考慮其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彭紀來分享了企業ESG的發展歷程。隨著市場披露監管要求的發布,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披露做起。第三方評級機構的介入確保了披露內容的誠信。此外,隨著行業領軍企業的示范帶頭作用,預計將有更多企業開始披露ESG相關信息。但同時他提到,目前有超過10個與企業ESG相關的披露框架和標準,但它們在指標體系、側重點和目標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如何建立全球統一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和指標體系,是目前的一大挑戰。
彭紀來還表示,目前很多企業對高質量高誠信的林業碳匯并不了解,通過媒體進行科學報道和宣傳普及就顯得更加重要,以幫助企業和社會各界更好地理解和合理使用這些項目。
圓桌討論:
從《巴黎協定》第六條到COP30: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協同治理
從剛剛閉幕的COP29到明年在巴西舉辦的COP30,森林保護和林業碳匯預計將成為氣候變化談判的熱門議題。
在圓桌討論中,中關村綠色碳匯研究院理事長兼院長李怒云強調了額外性、真實性、唯一性、保守性的原則是確保林業碳匯能夠貢獻于氣候變化減排的原則,她認為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應在林業碳匯項目中得到重視,以避免林業碳匯對生物多樣性的潛在破壞。李怒云還指出,社會組織在國際氣候談判和標準制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她認為中國可以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產品設計和標準制定上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北京匯智綠色資源研究院創始院長、首席專家李金良指出,林業碳匯方法學的開發是碳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方法學的開發需要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社區利益。展望未來,林業碳匯市場的發展需要將生物多樣性和碳減排結合起來。
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碳中和國際研究院執行院長張立教授強調,應對氣候變化的各類措施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需要被重視,以避免各類新能源項目對生物多樣性帶來潛在危害。
企業碳中和與林業碳匯項目顧問楊方義分享了對生物多樣性大會COP16和COP29的觀察,他認為林業碳匯交易可以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一定的資金,但不應過分依賴和夸大林業碳匯項目所能帶來的資金。他提到,巴西正在推動的熱帶森林永久保護基金(Tropical Forest Forever Facility)這樣的非市場方法可能會成為未來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協同的資金機制,值得國內外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