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從嫦娥六號首次月背采樣、夢想號探秘大洋,到深中通道踏浪海天、南極秦嶺站崛起冰原,剛剛過去的2024年,科技領域熱潮奔涌,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一項項重大突破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展現了中國人逐夢星辰大海的豪情壯志。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從人工智能到量子計算,從基因編輯到深空探索,宇宙奧秘、前沿科技的探索突破令人心動,技術變革和應用的深度廣度不斷拓展。新起點,新高度,邁向科技強國的步伐如此堅實、如此有力。
——編 者
前沿領域更多突破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大至天體運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的宏觀世界,小至粒子結構、量子調控的微觀世界,都是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前沿。
過去一年,我國科學家在這些領域取得諸多突破。
宇宙線是來自宇宙空間的高能粒子,攜帶著宇宙起源、天體演化等方面的重要科學信息。探究宇宙線起源之謎,是當代天體物理學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之一。
2024年2月26日,我國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拉索”(LHAASO)的新發現,讓我們離解開這一謎題更近了一步。利用“拉索”的觀測數據,我國科學家在天鵝座恒星形成區發現了一個巨型超高能伽馬射線泡狀結構,并從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億億電子伏宇宙線起源的候選天體。這是迄今人類能夠確認的第一個超級宇宙線源。
2024年,我國科學家通過對嫦娥六號月壤樣品的分析研究,填補了人類多項認知空白——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巖漿活動,獲得人類首個月背古磁場信息等。
科學研究向極宏觀拓展的同時,也在向極微觀深入。
隨著量子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擁有了在微觀層面改造世界的能力。2024年5月6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光子體系的分數量子反常霍爾態,為高效開展更多、更新奇的量子物態研究提供了新路徑。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弗蘭克·維爾切克評價,這項研究向基于任意子的量子信息處理邁出重要一步。
破解植物葉綠體“基因轉錄機器”的構造,是科學界公認的世界性難題。2024年,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張余團隊和華中農業大學周菲團隊聯手破解了這一難題。他們成功解析葉綠體“基因轉錄機器”的冷凍電鏡結構,揭示植物葉綠體基因轉錄機制,為提高植物光合作用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探索未知,永不停歇。新的一年,一系列激動人心的突破和進展更加值得期待。
空間天氣科學任務蓄勢待發。中國科學院與歐洲空間局合作研制的“微笑衛星”將深入探究太陽風及其與地球磁場之間的復雜互動,為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環境的影響提供關鍵數據,為和平利用外空、促進全人類福祉提供科學認知。
粒子物理學方面,建于地下700米的大科學裝置——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項目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預計2025年8月完成全部灌注任務,開始正式運行取數,將助力科學家揭開微觀世界的更多秘密。
2024年,我國首個空間科學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至本世紀中葉,我國空間科學將聚焦“極端宇宙”“時空漣漪”“日地全景”“宜居行星”“太空格物”五大科學主題,有望在宇宙起源演化,太陽系和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學問題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廣袤無垠的未知領域隱藏著無數的奧秘,等待著我們去探索和揭開。
來源:人民日報
歡迎關注我們,轉載授權、投稿事宜請
在文后留言,小編會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