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萍鄉(xiāng)市委黨史辦負責籌辦了萍鄉(xiāng)烈士紀念館以及安源路礦工人紀念館,也就是在籌辦期間,萍鄉(xiāng)市委專程請了時任中顧委委員、萍鄉(xiāng)籍的孔原審查萍鄉(xiāng)烈士紀念館的陳列大綱。
孔原可能大家比較陌生,事實上他的資歷很老,1924年就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次年就轉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后來還參加過南昌起義,就從入黨經(jīng)歷不難看出,孔原是萍鄉(xiāng)較早入黨的人之一,對在萍鄉(xiāng)的黨的斗爭歷史是親身經(jīng)歷過的。
不過意外的是,孔原看了萍鄉(xiāng)烈士紀念館的陳列大綱很不滿意,并問萍鄉(xiāng)黨史辦的工作人員:
“怎么沒有張國庶的名字?”
也正因為有此一問,萍鄉(xiāng)黨史辦的工作人員就張國庶的生平進行考證,孔原也是后來才了解到,張國庶犧牲了五十多年,還未被定為烈士。
1985年9月28日,孔原在北京京西賓館會見時任江西省委書記的萬紹芬,又一次提到了張國庶的生平,針對當時各方面證據(jù)考證張國庶可能叛變的情況做了澄清:
“他(指張國庶)是犧牲的,而且是英勇犧牲的。”
一
1905年,張國庶出生于江西萍鄉(xiāng),比兄長張國燾小八歲,1923年在萍鄉(xiāng)中學讀書期間,恰逢中國共產(chǎn)黨人在安源路礦領導了一次工人運動,受此影響而萌生參加革命的想法。
應該指出的是,張國庶1923年入團,次年入黨,是是萍鄉(xiāng)建團建黨時最早的黨團員之一。
當時,作為黨的領導人,張國燾還時不時的會給這個胞弟寄來進步書籍,也可以說張國庶參加革命,受張國燾引路影響比較大。
1927年初,張國庶受中共湖南省委的推薦赴蘇聯(lián)學習,在莫斯科中山大學,和蔣經(jīng)國是一個班。
1929年,張國庶從蘇聯(lián)回國,任中央巡視員,也是在此期間,經(jīng)人介紹,他認識了在上海紗廠工作的晏碧芳,兩人喜結連理。
張國庶與晏碧芳育有一女,出于為革命考慮,他們夫婦把女兒送去了蘇聯(lián),結果后來失聯(lián),直至今日也下落不明。
同年11月,中共江西省委遭到破壞,數(shù)以百計的共產(chǎn)黨人被捕殺害,中央決定重建江西省委。
1930年3月,江西省委在九江重建,張國庶以中央巡視員的身份出任了省委書記。
不過很遺憾的是,當時江西省委的活動已經(jīng)引起了敵人的注意。
同年5月,國民黨軍第18師訓練處的一個特務在九江執(zhí)行偵緝?nèi)蝿諘r,意外獲知了中共江西省委活動的線索,此線索后來被層層上報,引起了時任國民黨南昌衛(wèi)戍司令部司令、國民黨軍第18師師長張輝瓚的注意。
張輝瓚密令手下執(zhí)法處長徐業(yè)道帶領數(shù)十名武裝便衣特務和兩名中共叛徒龐云飛、王立生到九江,破壞地下黨組織,搜捕中共地下黨員。
也因為如此,成立不到兩個月的江西省委再次遭到破壞,包括時任省委書記張國庶在內(nèi)的大批骨干被捕,不久即被殺害,遺體被敵人裝進麻袋扔進了贛江。
張國庶犧牲時年僅25歲。
二
張國庶犧牲很長一段時間默默無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張國燾的影響,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客觀因素。
一、化名
1930年張國庶被捕時用的是化名周之德,因為出于保密的需要,這個名字就連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事實上就是,當年從事地下工作,不少人都是有化名的,部分人后來至也未在更正。
據(jù)楊尚昆回憶,當年張國庶被派往江西工作,確實化名周之德,這個名字是當時中央負責人李立三取的。
二、敵人抹黑
張國庶犧牲后不久,敵人在他們掌握的《南昌新聞日報》上刊載了署名張國庶的《脫黨聲明書》,另外還有在建國后,根據(jù)被處決的叛徒、曾任江西省委組織部主任兼工委書記葉守信的供詞稱,張國庶在被捕后,曾在獄中指認過同志。
不過以上材料均不能證明張國庶有叛變的事實
一方面,所有刊載的材料都是在張國庶已經(jīng)犧牲以后才有的,材料上面并沒有本人簽字,所以很難說有什么公信力;另外一方面,根據(jù)國民黨當局披露的材料前后有矛盾,比如葉守信供詞稱是張國庶指認了徐少杰,但在國民黨當局披露的《捕獲共黨姓名表》稱,是徐少杰指認了張國庶。
根據(jù)孔原、楊尚昆了解張國庶的情況,他本人是萍鄉(xiāng)最早的團員之一,革命意志十分堅定,在被捕后并沒有出賣同志的行徑,否則也不會被敵人殺害。
孔原認為,張國庶所謂的自首書很有可能是敵人的陰謀,那時國民黨當局經(jīng)常利用這種手段,偽造自首書,企圖動搖那些在被捕后仍然堅貞不屈的人。
不過,張國庶的犧牲盡管存在種種迷霧,但因為受張國燾的影響,張國庶的事情反倒無人問津,以至于隔了半個多世紀,才被老戰(zhàn)友發(fā)現(xiàn)。
三
張國庶犧牲的很英勇。
在最初被捕以后,因為有叛徒出賣,敵人很快就發(fā)現(xiàn)了張國庶是江西省委書記的身份,特別是他還是黨的領導人張國燾的弟弟。
這一發(fā)現(xiàn)令張輝瓚欣喜若狂。
張輝瓚我們其實不陌生,他是1930年國民黨當局對中央蘇區(qū)發(fā)動第一次圍剿時的總指揮,后來被紅軍俘虜,在在東固萬人大會公審后被處決。
之前我們無數(shù)次的論證張輝瓚此人到底該不該死,死得是不是冤枉,盡管從大局的角度來看,張輝瓚應該有其價值,但從他的行為來看,張輝瓚其實是該死的。
張輝瓚進軍中央蘇區(qū)時,就犯下了累累血債,對所有被捕的地下黨人以及革命群眾都十分殘忍。
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張輝瓚1929年任南昌衛(wèi)戍司令部司令期間,屠殺的共產(chǎn)黨人以及革命群眾就有上千人。
在審訊張國庶期間,張輝瓚先是是以高官厚祿相許假意誘降,并聲稱只要聲明脫黨,一切既往不咎,并派叛徒龐飛云、王立生帶著好酒好菜到獄中勸降,張國庶大義凜然,斥責叛徒:
“你們這些軟骨頭,可恥的叛徒,給我滾開,總有一天革命勝利了,你們一個也跑不了。”
張輝瓚惱羞成怒,隨即嚴刑拷打,意圖迫使張國庶屈服。
不光是張國庶,當時一同被捕的還有他的妻子晏碧芳,同樣堅貞不屈,他們夫妻二人一同受刑,全無懼色,整個過程中均一言不發(fā)。
張輝瓚無計可施,只好下令殺掉張國庶夫婦。
1930年7月5日,張國庶在獄中被敵人絞死,死后敵人下令將他的遺體裝進麻袋沉進贛江,晏碧芳被敵人殘忍的砍下了透露,并于市井暴尸三天。
孔原經(jīng)過大量調查,充分掌握了張國庶犧牲的經(jīng)過。
1986年7月31日,孔原寫信給時任中共黨史資料征集室主任馮文彬:
“張國庶在江西被捕犧牲,沒有破壞黨組織的行為,認為應列為革命烈士……說張國庶有叛黨行為的僅是一些敵特材料,這些材料自相矛盾,破綻百出,不足信賴。”
馮文彬十分認可孔原的說法,當即在信上批示:
“我完全同意孔原同志對張國庶問題的分析和意見,因為他的意見是有根據(jù)的,分析也是合乎情理的。”
同年8月4日,馮文彬將此信函連同批示一起轉給了江西省委,江西省委立即批示省委辦公廳、省黨史辦與萍鄉(xiāng)市聯(lián)系,以期解決此事。
1986年11月,經(jīng)江西省人民政府批準,張國庶夫婦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