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為政》:“三十而立”。
經濟學家們早就警告說,隨著住房擁有率、結婚率和生育率的急劇下降,90后的年輕人很難達到“成年”的里程碑。
按照傳統,“三十而立”包括“成家”“立業”“生子”,從而開始家族延續的使命。
在中國文化里,“四世同堂”是家族幸福的標志。
然而,這種成年狀態,正在從“推遲”逐步變成“永不”。”
人們進入更傳統的成年期所花的時間越長,他們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就越小。
“感覺那些關于如何過上好日子的指導不再適用了,”38 歲的小柯說道,他目前單身,與三名室友住在合租房。
由于多種社會和經濟因素阻礙了整整一代人的發展,研究人員曾經稱之為“巨嬰”的現象,開始更像是一種永久的發育停滯狀態。
智庫預測,如今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永遠不會結婚,而前幾十年出生的年輕人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不會結婚。
與此同時,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50 歲以下表示不太可能生孩子的無子女成年人比例在 2018 年至 2023 年間上升了 10 個百分點,從 37% 上升至 47%。
確實,30 多歲的年輕人在經濟上遇到了不少麻煩。
他們經歷了大學擴招,畢業時迎接他們的是2008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衰退。
受益于移動互聯網和金融泡沫,他們又充滿信心進入高收入高增長的就業市場,然后三年疫情之后一切被打回原形。
可悲的是,高增長帶來的高收入,全部變成了由銀行信貸支撐的房產。
現在,他們又面臨著 40 年來最糟糕的房地產市場。
從很多方面來看,90后這個年齡段的人的經濟狀況平均比他們的父母在這個年齡段時要好。
但問題是他們似乎并不知道這一點。
經濟學家表示,年輕人對未來的悲觀情緒明顯高于前幾代人。
與 50 歲以上的人相比,90后年輕人認為通過努力工作實現成功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但在這方面,現實也更加復雜——阻礙90后成長的部分原因至少是對美好生活的過度夢想。
“如今的年輕人的期望值高了很多,我們之前的幾代人從沒有想到過會擁有大房子,而且每個孩子都要有一間臥室,還要每年去度假。”
過去二十年里,家庭要培養一名大學生的成本支出增加了幾倍,但大學學位并不能保證一份高薪工作。
面對如此高的期望和嚴峻的經濟形勢,許多 30 多歲的人顯得迷失方向,不確定現在如何成為一名“成功的成年人”。
盡管應屆畢業的大學生收入,已經是過去父母同時期收入的幾倍,但是年輕人很難過上體面的生活。
大部分的90后無法獨立養家糊口,必須在父母的幫助下,才能購買房子。
同時,90后一般還會通過兼職賺取額外收入。
雖然有些人仍然希望結婚生子,但寧愿先保持單身拖延,也不愿在不合適的對象身上妥協。
與此對應的是,離婚的熟人朋友倒是越來越多。
這更加堅定了單身生活的決定。
根據人口普查數據的分析,30 至 40 歲之間的人群中仍有近 9% 與父母同住,而 1990 年這一數字僅為近 6%。
90后希望自己能夠自由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像父母或者70后前輩一樣,覺得只要有薪水,就要接受任何工作。
能夠等待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接受任何工作機會是一種榮幸。
但是等待的時間越長,就越覺得永遠沒有希望開始新的生活。
畢竟,去年的1000萬畢業生還沒消化完,新的1100萬就要入市了。
還有一個焦慮就是城鄉差距。
年輕人喜歡在大城市的生活方式,但是在大城市里看起來還算豐厚的工資收入,實際上過的十分窘迫。
畢竟我2000年到北京的時候,陜西涼皮是1.5元一碗,而如今呢?
如果選擇回到家鄉,生活水平會不會可以更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